夏天,你必须要知道的海鲜“贝毒”
2019-07-25辽宁省营养学会副会长王兴国
文/辽宁省营养学会副会长王兴国
你知道吗,在夏天有些原本肥美的海鲜却可能携带毒素,运气不好的话会引起严重的食物中毒。随便搜一下,你会看到很多此类报道。中毒者可能会以为是海鲜不新鲜,变质了,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那些海鲜简直太新鲜了,刚打捞上来就吃还导致中毒,这么诡异是因为什么呢?
祸根要从赤潮开始追溯。赤潮是指一些海洋浮游植物和其他微生物在水体中过度繁殖,并让海水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也可以看成一种环境污染现象。在造成赤潮的生物大军中,有一些藻类,比如硅藻和甲藻中的某些成员,非常活跃,属于捣蛋分子,会分泌毒素用于捕食或抵御被捕食,帮助其自身更好地生存。另外,在赤潮严重、藻类太多而可用营养不足时,某些藻类就会变成捣蛋分子,合成大量毒素,以利自身。总之,赤潮带来的藻类毒素诡异多变,时有时无,时多时少。
然后是无辜的以这些藻类为食的海鲜们,贝类滤食有毒的赤潮藻类,让毒素在体内积累、代谢。如果贝类还没来得及把这些藻类毒素代谢掉,就被打捞上来成为餐桌美味,那么食客就会不明真相地中毒。大多数藻类毒素对贝类的毒性不大或不明,但对人类的毒性很大,轻松导致食物中毒。如此说来,“贝毒”的罪魁祸首其实不是贝类,而是赤潮藻类,“贝毒”其实是“藻毒”。不单贝类,有些鱼类也能成为“藻毒”的运输者,并引起食物中毒。
藻类毒素种类很多,毒性各异,有的主要导致腹泻,有的主要导致神经麻痹,还有的主要导致记忆缺失。这些症状类型都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中毒并追查元凶确认的。
比如1976年日本东北部爆发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贝类中毒,研究发现导致本次事件的是鳍藻毒素,后来又在其他海洋生物体中发现结构与之类似的毒素。
1987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爆发了一次贝毒中毒事件,100多人中毒,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记忆力丧失、失去方向感等,还有3人死亡。1989年才追查到罪魁祸首——软骨藻酸,来自一种叫“多列拟菱形藻”的海藻。
研究最早、知名度最高的贝毒是石房蛤毒素,最初从阿拉斯加蛤中分离出来,后来发现某些甲藻类能生产该种毒素或其类似物。它们是一类神经毒素,与河豚毒素有些相似,可以导致神经麻痹,使嘴唇周围产生麻木感,然后四肢麻木,呼吸困难,并伴有头疼、眩晕、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有时出现短暂失明,严重者瘫痪,因窒息而死亡。这些毒素还有慢性作用,长期食用被毒素污染的海产品(毒素很少)有可能造成学习记忆能力下降,以及运动能力损害。
贝类是美味,只是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引起中毒。最重要的保命措施是不要购买和食用在赤潮爆发时间段和海域的海鲜。现在,大多数海滨地区都有赤潮情况预警,如遇某城海域有赤潮发生,千万忍住,不要吃海鲜!贝毒无药可解,还耐高温不怕煮。旅游到海滨地区吃海鲜时,要选择正规、评价好的店家。食用贝类的时候尽可能将其消化腺(黑乎乎一坨)挑出丢弃,因为毒素多存在于贝类的消化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