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置“假想敌”,议论更具针对性

2019-07-25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曹振国

中学生天地(C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苏洵佛系豆浆

■湖北省枝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曹振国

不少同学在写作论述文、展开分析说理时,常常感到“为赋新词强说愁”——议论空泛、说理空洞、无病呻吟,很多时候是在说“废话”。究其根本,缺乏分析说理的内在动力是重要原因。

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给自己的论述设置一个“假想敌”,就是在议论某个话题时,假定自己存在一个论辩对手,观点与自己对立,由此树立起论辩的“靶子”,据理辨析。

苏洵在《六国论》开篇就运用了这一手法。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先指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观点,然后引出“假想敌”:“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接着反驳道:“不赂者以赂者丧。”正是借助了假定的论证对手,通过反驳辨析,苏洵才让自己的观点无懈可击。

如何设置“假想敌”

对同学们来说,写作时,社会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值得论辩的社会问题、与自己所持观点相反且有一定争议价值的观点,都可以成为“假想敌”。

比如下面这个片段:

豆浆加热时间不长就会沸腾,这其实是假象,豆浆并没有真正烧开,因为豆浆中的皂素受热膨胀会产生大量泡沫,被误认为已经烧开。这种“假沸”现象,社会上也存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一些人身上,就存在这种只有表面现象的“泡沫”:有一种积极叫“假积极”,做事只有三分钟热情,不愿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有一种勤奋叫“假勤奋”,整天忙忙碌碌,但不愿动脑筋思考问题,劳而无获;有一种努力叫“假努力”,花费大量时间做琐碎小事,浪费时间,效率极低……

这就是引出“假想敌”的典型片段。先说豆浆“假沸”现象,再引出我们身边的“假沸”现象——“假积极”“假勤奋”“假努力”,为下文的论争与辨析设定了明确的方向。

设置“假想敌”时,可以使用这样一些短语:“毋庸讳言”“或许有人说(认为/提出)”“放眼四周,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以明确自己所要批驳的观点、现象。

如何针对“假想敌”展开分析

有了“假想敌”以后,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对“假想敌”展开辩驳分析。

一是分析实质。透过现象,阐述分析“假想敌”的内在本质,并让这些本质特性昭然若揭,从而给予对方沉重一击。比如下面这个考场作文《用努力打破运气决定论》的片段:

我们的生活中,不难听到“命里有时终须有”“努力干什么,顺其自然吧”之类的话,这些被人们奉为人生格言的“金句”背后,无所作为而又追求好结果的心态不言而喻。人们对于成功时刻投入过多的关注,导致偶然运气的因素被无限放大,最终成为运气决定论的拥趸。这样看来,“佛系”心态又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运气主义论?但生活绝不是靠运气来经营的,年轻人对命中注定的肯定,无疑是对主观努力的否定,是对人生掌控权的放弃,是对自己的放任自流。

作者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听到”引出“假想敌”:“命里有时终须有”“努力干什么,顺其自然吧”等“人生金句”;之后通过分析,点明这种观点的实质是“无所作为而又追求好结果的心态”“运气决定论”“变相的运气主义论”;最后用“对主观努力的否定”“对人生掌控权的放弃”“对自己的放任自流”三个短语构成排比,对其实质做进一步的阐释,凸显对方论调的错误。这样的论述分析客观理性,富有逻辑力量。

二是指明危害。分析负面现象或对方所持的错误观点可能带来的恶劣后果、严重危害,借此从反面论证自己的观点,与分析实质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增强说理效果。比如下面这个考场作文《警惕“丧系”,远离颓废》的片段:

当下,“佛系青年”“积极废人”这些热词广泛传播,在年轻人中大行其道。有的人会说:这些热词不过是青年人的自嘲而已,何必看得这么严重呢?确实,单独看来,这一系列“丧系”名词,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自嘲的意味。但是,当这一堆“丧系”名词频繁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流行乃至火爆,它可能不是一种人的自嘲自解,而是一个群体的自哀自怜。它们传达出的是一种消极等待、追求安逸、不思进取的想法:我已经足够努力了,歇一会儿理所应当。而且这样的想法在群体内不断得到响应,在不知不觉间腐蚀着青年人的思想,消磨了青年人的斗志。如果放任这样的“丧系”思想传播,会懈怠了气力、软化了精神。

作者在分析了“假想敌”——“佛系青年”“积极废人”实质是“一种消极等待、追求安逸、不思进取的想法”之后,揭示其可能产生的严重危害:“腐蚀着青年人的思想,消磨了青年人的斗志”“懈怠了气力、软化了精神”,不可不谓是敲响了警钟。

三是归谬反驳。为了反驳某个论点,先假定它正确或者逻辑成立,然后由它推导出荒谬的结论,来驳斥该论点的虚假性,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来看考场作文《审美标准应多元开放》的片段:

有人认为:满屏都是“小鲜肉”的“娘化”现象是时代审美的倒退。我倒不以为然。娱乐圈、艺术界,作为公众人物的集合,自始至终便存在着“奶油小生”和“硬汉”之争。无论是早期的蔡国庆和姜文,还是如今的众多小生和吴京,观众总要有个比较。但是,现在的文化获取渠道不再单一,人们受教育的水平大幅度提高,审美也更趋多元,倘若每天一打开电视、用上手机,看到的都是战争剧中满身伤痕的壮汉,抑或是各种健硕的肌肉男,这和翻来覆去听样板戏有什么区别?

作者先用“有人认为”提出“假想敌”:“小鲜肉”“娘化”现象是时代审美的倒退。为了反驳这一论题,先假定“硬汉”审美才是正道,那么“每天一打开电视、用上手机”就会出现“看到的都是战争剧中满身伤痕的壮汉,抑或是各种健硕的肌肉男”的现象,进而推导出“这和翻来覆去听样板戏有什么区别”的结论,以此类比凸显对方观点的荒谬。

由上可见,有了一个“假想敌”,我们的滔滔之理就能在与“对手”的针锋相对中生发展开。并且,有了与虚拟“对手”的思想博弈,就更有可能将思考引向深入,激荡出真知灼见。

猜你喜欢

苏洵佛系豆浆
苏洵发愤读书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苏洵焚稿
苏洵,中年开始乘风破浪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我妈妈是卖豆浆油条的
你为什么抓住“佛系”这根稻草
苏老泉大器晚成
豆浆新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