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机构从业人员现状及需求分析
2019-07-25卢迪迪
卢迪迪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市100068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关键阶段。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康复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目前,我国有各类残疾人8500多万,残疾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19.2万人[1],平均每1000名残疾人仅拥有2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在《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专项调查(2015年)》中显示,我国有1104万有康复需求的持证残疾人和残疾儿童未得到康复服务。康复专业人才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民生需求。
为了摸清全国范围内康复专业人才的底数,了解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和需求,发现存在的实际问题,本研究依托《我国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运行机制研究》(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纲要重大支撑课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及需求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康复专业人才的现状和薄弱点,为提升全国康复专业人才队伍素质,促进康复事业发展,提供可参考性的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3月至7月对全国残联系统、卫生系统、民办机构、民政系统和人保系统等的416家康复机构的从业人员进行调查。从业人员主要指康复医师和康复治疗师。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并结合专家咨询等方法。
1.2.1 问卷调查
制定《我国残疾人基础服务设施运行机制调查问卷—康复机构》(康复机构调查问卷),根据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理位置的远、中、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好、中、差等情况,通过分层抽样对全国26个省、自治区具有代表性的416家康复机构进行问卷调查。调研人员经过统一培训,深入各地机构,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数据包括不同地域、级别举办模式康复机构的人员职称、学历、工资和人员需求等方面。
1.2.2 专家咨询
确定机构管理者个人访谈提纲,包括机构的目标、战略定位、运营管理机制、机构文化建设、机构专业设置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与质控,运用SPSS 19.0和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图表制作。
2 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416份问卷,回收329份,有效问卷261份。其中省级机构26份,地市级机构74份,县级机构161份。
2.1 康复从业人员职称
康复机构从业人员职称以初级和中级为主,占72.1%。见表1。
表1 康复机构从业人员职称情况
各专业康复治疗师以初级及以下职称为主,其中物理治疗师初级及以下职称占比最多。见表2。
2.2 康复从业人员学历
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学历以本科和专科为主(78%)。见表3。
专科及以下学历中,物理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和康复医师居前三位;本科学历中,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和作业治疗师居前三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中,康复医师、中医师和物理治疗师居前三位。在各学历中,康复工程师和心理治疗师都处于最后位置。见表4。
2.3 康复从业人员工资
241家机构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工资数据有效。工资以2000~4000元为主(66.4%),没有一家机构工资达到8000元以上。说明该行业的工资水平普遍较低。见表5。
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工资与当地同行业相比调查数据中,237家机构数据有效。近一半地区康复机构从业人员的工资略低于同行业(49.2%)。见表6。
表2 康复机构不同专业从业人员职称情况
表3 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学历情况
表4 康复机构不同专业从业人员学历情况
表5 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工资情况
2.4 康复机构各专业人员需求情况
康复机构各专业人员需求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康复医师、语言治疗师和心理治疗师居前三位。见表7。
2.5 康复专业人员的内部制约因素
在康复机构内部制约因素中,专业人员匮乏、奖金缺乏和空间场地限制居前三位。见表8。
3 讨论
3.1 康复领域从业人员职称结构呈“金字塔形”,晋升渠道不畅通
调查发现,康复专业人员从业年限多在5年以下。康复领域从业人员的职称结构以初中级为主,职称整体偏低,呈现出以副高及以上职称为塔尖的“金字塔形”。这间接反映出康复领域晋升渠道不畅通,面临职称上不去,人才留不住的尴尬现象。主要原因是康复领域职称体系不健全,康复治疗人员没有单独的职称系列,挂靠在医疗技术系列[2];并且准入门槛较低,一些护士、中医未经过规范化培训就直接转为康复医生或者治疗师。
康复领域部分新的专业尚未纳入《国家职业大典》中,康复专业人员的职称发展仍停留在康复医学、康复医学治疗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这不仅仅影响康复领域从业人员的职业晋升和发展空间,制约人才的发展与需求,还导致人才流失,影响全国康复事业的发展。
表6 康复机构从业人员工资水平与同行业相比情况
表7 康复机构各专业人员需求情况
表8 康复机构内部制约因素排序分析
3.2 康复领域从业人员学历以中低学历为主,缺乏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不论是从整体而言还是着眼于不同专业,康复领域从业人员的学历均以本科和专科及以下为主,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寥寥无几,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康复治疗学专业中物理治疗师、语言治疗师、作业治疗师等康复治疗师专科比例较高。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2011年的研究[3]也印证了这一点。该研究表明,以残联系统为例,康复专业人员学历以本科以下为主,均占一半以上,即使在北京,本科以下康复专业人员的比例也达到52.6%;河南、山东等地无医学背景知识者甚至占到50.0%。虽然我国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已经涵盖从专科到博士的各个层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教育部于2002年才正式批准建立康复治疗学本科专业,相继有14所医学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也就700多人,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培养人数仅几十人,科班毕业的康复治疗师凤毛麟角,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我国康复治疗人才的教育还停留在中职、高职和本科三个层次,缺乏高层次的人才培养[4]。因此,缺乏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导致人才队伍专业素质与学历水平较低的根本原因。这不仅导致我国康复领域专业人才队伍专业素质与学历始终处于低水平,并且严重影响现有人才的深造与发展,从而陷入恶性循环,导致康复领域专业人才凋零,康复事业发展前景堪忧。因此,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重视与培养势在必行。
3.3 康复领域从业人员工资待遇较低,在同行业中不具有竞争力
调查发现,90.9%康复机构工资待遇低于4000元,处于较低水平。与同行业相比,近一半工资待遇略低于当地水平,不具有优势和竞争力。一方面,会造成从业人员滋生不满情绪,需求得不到满足,出现离职,造成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康复专业的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也会因为工资待遇问题而出现犹豫或转行,甚者会严重阻碍学生对康复专业的选择,导致康复人才后备军不足,严重阻碍康复机构和康复事业的发展。因此,重视康复领域从业人员工资待遇问题,提升康复人员地位,打造可观的工资待遇势在必行。
3.4 康复人才供需失衡,引发康复医师人才“荒”
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省、地、县康复机构3049个。另外,3000余所综合医院成立了康复科室。再加上社会资本的介入,全国康复机构存量庞大。
伴随着我国高龄、失能老年人口的增加,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7.80%左右,社会对康复与护理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而人才队伍与庞大的残疾人数量相比杯水车薪。这就导致巨大的康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调查发现,康复专业人员匮乏是制约康复机构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康复领域缺乏大量的康复医师,在基层的康复机构尤为明显。可见康复领域人才供不应求,供需不平衡,引发康复医师人才“荒”。国家已经把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的数量纳入医院康复医学科的评价标准[5],康复领域存在专业人才明显不足的问题。
4 建议
4.1 完善医疗卫生行业专业职称体系,建立康复领域专业职称
虽然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但是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还存在明显区别。前者是以疾病为主体,以治愈为目的;后者是以患者为主体,以恢复功能为主。这就导致康复医师人才在职业资格、处方权、学科专业等方面与临床医学的要求有很大不同。如果削足适履地挂靠在医技的职称评定体系下,势必会导致诸多不适应现象与矛盾产生。
因此,为了康复领域人才的发展空间,留住优质人力资源,促进全国康复事业发展,满足全社会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要加强对康复领域职称评定的重视,需要完善医疗卫生行业专业职称体系。康复领域的各个部门与专业应该参考与借鉴现行的医疗卫生行业专业职称体系,对康复领域一线从业人员进行纵深调研,结合专家意见,建立适合康复领域的专业职称与评价考核体系,大力推动和促进康复治疗学等专业纳入《国家职业大典》,建立更加科学完整的康复领域职称评价体系。
4.2 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升康复领域专业人才水平
从古到今,优质的人力资源始终是行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崛起的内驱动力与“源头活水”,康复领域的发展也不例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6]明确提出:“提升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建设康复大学,培养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康复领域健康产业和教育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可以说,康复领域教育的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在此机遇下,康复领域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利用当前大好的发展形势与机遇,重视与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通过建设康复大学的契机,做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高校联动,并且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此外,动态调整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培养层次、招生规模等,纵向形成完整的康复专业学历教育体系,横向构建院校教育、继续教育、在职教育等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7]。
4.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升薪资竞争力
康复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国家的重视,随着“健康中国”[8]上升为国家战略,更成为康复行业发展的新引擎。康复行业的蓬勃发展除了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内部的“人、财、物”缺一不可[9]。康复事业的发展需要优质的人力资源队伍,不仅需要提升康复人才的专业水平,更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提升薪资空间,从而提升竞争力,增强康复领域全行业的吸引力,并为优质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待遇水平。参照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基于绩效的薪酬模式、基于技能的薪酬模式等薪资基本模式,根据不同专业和岗位设置相应匹配的薪资模式,从而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激情与动力,凝心聚力为康复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4.4 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壮大人才队伍
面对庞大的康复需求与人才不足的问题,合理壮大人才队伍是关键。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各级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一、二级医院)康复专业工作人员配置力度,满足康复服务的需求,提高伤病残者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10]。在此基础上,还应该重视康复领域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从行业外注重人才的吸纳,规范从业门槛,从行业内部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科学创新,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加大投入,集聚人才,加快引进培养一批优质的康复领域人才;还应该瞄准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的人才资源,积极拓展面向国内外优秀企事业单位的高层次人才引聘渠道,发掘、吸引、引进全球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通过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不断壮大康复领域人才队伍,增强康复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5 小结
康复人才资源是康复机构发展的第一资源,康复人才是康复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康复人才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解决问题的根源还需要从培养人才入手,需要国家给予政策支持,开设绿色通道,在康复人才培养、康复职称规划、康复行业待遇、康复政策保障等多方面给予帮扶。多层次的康复服务人才体系是康复服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应当充分发挥我国现有的三级康复机构的优势,建立起从国家到地方各级的康复人才培养体系。此外,国内康复教育的课程、师资需要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未来的方向应该是按社会需求培养不同层次的康复治疗师[11];在符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力争与国际康复治疗专业教育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