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解答学生对中国文化疑问的研究

2019-07-24王露锦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教学对外汉语中国文化

王露锦

【摘 要】现如今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员越来越多,而文化教学作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自然成为讨论研究的重点。文化表达的错误是自身与理解问题,即语言或文化错误,相比较之下后者在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较突出。所以,文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国文化;教师

一、文化教学与对外汉语课堂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直都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1993年,吕必松在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中提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想要了解中国,学习汉语。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的增加,国内各个高校也在不断调整、创新教学模式,而中国文化的传播作为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一部分,自然成为了现如今讨论研究的重点。但是在第二外语教学中向来重视语言学习,其目的主要是将听说读写四个技能传授给学生,却对文化教学的开展不够深入,这种重语言训练的教学模式必然会在日常交际中造成不少的误会甚至偏见。很多高校目前的文化学习模式以兴趣班为主,只有在硕士阶段或者已经在中国学习数年的留学生才开有专门的文化课程,这种文化课程通常是由一位教师主讲,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相关练习,偶尔会穿插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比如写毛笔字、贴春联、包饺子等[1]。这种模式看似能全方位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实则只是走马观花,学生课后仍旧不能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体验,只是被动化地接受了一些碎片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语言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文化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进行传播,语言也需要在文化背景下才能教授。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求学习者必须充分了解目的语的文化环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掌握起来的确不易,尤其是隨着社会的变迁,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究竟需不需要教授、能不能让学生明白其产生的原因,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成为了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语言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就了解到或者观察到的文化现象提出疑问,这就很考验一名对外汉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知识,而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则需要做进一步的调查和分析了。

二、案例展示与分析

本文以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课堂为例,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采访了十名对外汉语教师。其中,在各自的课堂上,包括文化课、精读课、口语课,或多或少都有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所疑问。而提出的文化问题范围也较为集中,主要与他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涉及到中国文学艺术方面的疑问几乎没有。如表1所示: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留学生主要集中在汉学院·中亚学院,从学生的构成成分来看,中亚地区的人数最多,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并没有因为占比就显示出绝对的优势,反而是来自欧美地区和日韩地区的留学生更愿意在课堂上与老师交流中国文化的看法。

本次调查的重点集中在课堂问题以及教师的处理方式,在此列举不同的文化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五项:

[1]中国人为什么吃狗肉?

[2]西藏为什么不让外国人去?

[3]元朝为什么是中国的朝代?

[4]过年的时候中国人常常做什么?

[5]中国人为什么不排队、随地吐痰、户籍混乱、办事靠关系等?

由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外国留学生或多或少对中国还是存在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的来源与当地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存在很大的关系,比如第5类问题的确有存在的情况,但也并不是主流,而户籍混乱和办事靠关系也早已进行了改革。像第4种问题则和课文内容存在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教师都需要提前准备课件,图文结合。

教师的处理方式也大趋统一,主要分为三种:

[1]解释为文化传统,需要相互尊重,如吃狗肉是中国的饮食文化。

[2]运用专业知识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反馈,如元朝入主中原后为宋修史,建号为“元”,尊崇儒学地位,如若元朝统治者不认为自己的基业属于中国的朝代,那他们为什么要修中国的史。

[3]通过自身举例,解答学生的困惑,如找工作靠的是自己,没靠关系,喝热水对身体好等。

而在最后一项调查中,是采访教师对自己解答学生疑问后的满意程度。大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持认可态度,但总体上来说还是差强人意。

三、文化意识渗透与教学方法

著名社会学家、社会活动家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的概念,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生活中的文化人对文化要有“自知之明”。将这个概念套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则要求教师能够充分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既包括精华的部分,如儒学中的人本意识、道德意识等等[2],也要包括糟粕部分,如儒学中的轻视女性思想等等。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要将学生对“糟粕文化”中的疑问解释清楚,维护中国形象。目前,我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随意性主要体现在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当中[3]。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资源匮乏,良莠不齐。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由于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问题,许多国家对中国的报道不够真实,甚至有污名化、威胁论的倾向。如果教师不具备大量的知识储备,良好的素质修养,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纯地解释语言点,就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精髓,体会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丧失对学习汉语的兴趣,阻碍文化间的交流。其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足也会影响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判断。比如:在中国文化当中,“红”是表示[+喜庆的],日常生活当中过年要穿红衣服,发红包等等;到了近现代,由于受前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红”也可以表示[+进步革命]。所以,“中国红”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但在西方文化当中,“red”与死亡相联系,有[+激进的]、[+危险的]、[+低贱的]词义。如果在课堂教学当中不注意此类语言文化差异,就很容易造成误会,甚至发生争执。类似的还有龙、狗等动物的含义在中西文化当中有着相反的语义联系。最后,实地考察和体验过少,基本上是基于课堂上的理论教学。留学生课堂的规模一般都不大,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例,基本维持在10~15人左右。在这样一个规模下,完全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去民间手工艺人那里学习刺绣、剪纸等,也可以邀请他们来到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丁晨.对外汉语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9(01):40-41.

[2]刘松.综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因素[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06):111-112.

[3]季龙飞.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与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9(03):217-218.

猜你喜欢

文化教学对外汉语中国文化
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应关注的两个问题
浅析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浅论对外汉语听力课教学热身环节中中文歌曲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