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探究
2019-07-24郑邓虹杨莉莉
郑邓虹 杨莉莉
【摘 要】为探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现状及对策,本研究采用自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态度调查问卷》对粤西某独立院校37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与满意度水平较高,而学习态度一般;2、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使用的教材满意度较低;3、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因素;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态度或兴趣的因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4、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是心理活动与合作探讨学习。
【关键词】粤西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现状;对策
一、引言
大学时期是个人形成稳定人格的关键时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健康知识的广泛传播依赖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党和国家及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倡导科学化、规范化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高等院校逐步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为大一新生必选的素质教育课。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载体的心理教育工作,是引导大学生要“关爱自我,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接纳心灵成长,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和健康人格发展的重要课程。
但当前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班教学,这门学科的内容设定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吻合度较低;缺乏系统的、操作性强的课程评价体系等。
本研究主要通过了解样本院校的学生眼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以及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堂感知与评价,探索并总结出在学生的视角下,这门课程影响学生课程体验的因素,找寻促进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更加科学、有效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外化途径。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从L学校随机抽取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生进行施测,其中涵盖了文科、理科与工科、城镇与农村等不同类别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392份,其中有效问卷371份,回收有效率为82.44%。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态度调查问卷》(下简称“调查问卷”)。在结合本研究的需要,与参阅大量相关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初步编制问卷。然后随机抽取大学生进行第1次施测,从中发现问题后,与相关专家讨论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第2次修改,大大提高了调查问卷的有效性。
调查问卷的题型为单选和多选的形式,共15题,涵盖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习上,对大学生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满意度;对教材、教学方式;影响因素与对策共3大部分的内容。
(三)施测过程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施测负责人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并对整个施测过程进行监督。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三、结果
(一)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现状分析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现状从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满意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学习兴趣(第1.2.3题)M=3.29,SD=0.64;学习态度(第10.11.12题)M=2.21,SD=0.48;滿意度(第4.5.6.7.8题)M=3.28,SD=0.59。
由统计结果可以知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与满意度都处于中上的水平,学习态度处于中等略下的水平。
以性别、家庭来源等人口学变量为分组变量,以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习现状的人口学差异检验
注:*P<0.05,**P<0.01,***P<0.001(下同)
从表1可以看到,男女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存放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女大学生显著比男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学习态度上,男女大学生差异也达到显著水平(P<0.05),女大学生的显著优于男大学生。在满意度上,男女生差异不显著。不同的家庭来源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以及对课程的满意度上均不存在差异。
以专业类别的人口学变量为分组变量,以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习现状的人口学差异检验
由上表可知,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通过多重范围检验发现,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工科生。在满意度上,不同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文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工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材态度分析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材态度调查,55.8%的学生认为教材“只注重理论不在乎实用”;23.5%的学生认为“知识编排缺乏条理性”;认为教材“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为15.4%;认为“课本太厚,内容太多,废话连篇”为17.0%;对教材非常满意的学生仅为23.5%。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式现状原因分析
为了更客观地了解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现状的问题所在以及影响因素,问卷中设计了重要因素排序题作客观的探讨分析。重要因素排序题,要求被试对设好的因素进行排序,以重要性为依据,由重要到次要排序,用SPSS19.0统计每项因素排在前三位的概率。
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现状问题环节分析结果发现,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现状的环节中,第一重要因素是教材内容(24.53%),第二重要因素是教学方法(22.91%),第三重要因素中得分最高也是教学方法(22.1%)。
影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态度或兴趣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第一重要因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45.55%),第二重要影响因素是教学内容(25.88%),第三重要影响因素是周围学习氛围(23.45%)。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现状改进对策探究
对大学生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现状改进对策进行客观的数据收集,通过分析数据显示:大学生认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的方法在第一重要途径是通过参加心理活动来学习, 第二、第三重要途径中,比例最高的都是合作探讨,可见心理活动、合作探讨这两种途径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
四、讨论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习现状
根据本研究结果,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对课程满意度较高,但学习态度稍欠缺。其中女大学生显著比男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在学习态度上,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好。从不同专业类别的比较中可知,文科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显著高于理科生、工科生;文科生对该门课程的满意度显著高于理科生,工科生显著高于理科生。
从第一步的研究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在上课之前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是有所期待的。希望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增加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身心愉快地成长。因此大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与满意度较高。
这门课程对于学生来说不像专业课要求那么高,需要学生必须全神贯注。另外,这门课程的知识点相对于专业课来说更具有易得性,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时候也相对容易,因而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是一种相对轻松、放松的状态。
(二)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材、教学方式态度分析
本研究发现,过半数大学生认为使用的教材内容设定没有真正与学生的心理需求挂钩。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被认为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环节。
从本质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公共课,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性质,涉及到的情感感受型的内容会比其他课堂多一些。大容量的教室里,老师不能对所有学生都有情感回应,只能更多的以知识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很大的限制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灌输式教学的影子,极大地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知识更容易理解和吸收,这样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内容上,像大学生必备心理素质这样空泛而不具体的内容让学生感到无聊,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导致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降低,从而产生对教学效果不利的影响。
(三)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现状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态度或兴趣的因素中,第一重要因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第二重要影响因素是教学内容,第三重要影响因素是周围学习氛围;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方式是通过参加心理活动、合作探讨来学习。
许多学生提及,如果能在老师的带动下参与到课堂当中,能和老师和同学多一点互动,他们会更愿意投入到课堂当中。相反,如果授課老师只有一个人在讲台上“干讲”而忽略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尤其是讲纯心理健康理论的知识的时候,学生的课堂投入会减少,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从研究中,我们发现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而言,学生收获到的课堂成效很大一部分与自己的反思、感悟有关。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侧重心理活动体验、合作探讨学习,这些涉及到情感体验、容易引发深思的部分,更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与感悟。同时,鼓励他们积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收获,进一步强化他们的收获。
五、结论
5.1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与满意度较高,但学习态度水平偏低。
5.2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使用的教材满意度较低。
5.3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因素;促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态度或兴趣的因素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5.4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是心理活动与合作探讨学习。
【参考文献】
[1]尹静.参与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32(04):126-129.
[2]卿再花,曹建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构建[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02):75-78.
[3]赖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探索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4]李小青,宋传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高教学刊,2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