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现代学徒制框架探索交互媒介对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2019-07-24王嵋

艺术科技 2019年7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现代学徒制

摘 要: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以教育部现代学徒制项目为实施路径,建立师徒工作室,体现艺术、技术和手工艺的有机结合,优化了巴渝梁平地区非遗文化内容,实现技术创新,打造人工智能应用和虚拟现实,给传统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形式,尽可能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明的需要。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交互媒介;非遗文化

0 前言

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互联网技术、交互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娱乐、购物和出行方式,对人类社会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个情况下,交互媒体技术与文化的联系尤为紧密。不管是教育文化还是娱乐文化方面,比如使用VR或AR技术,可以给人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观众或学习者可以与之互动,增强了趣味感和体验感,极富有时代特征。在高职的职业教育中,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开展与产业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如交互网页、交互虚拟现实、VR应用设计、游戏设计等。为了促进专业发展,数字媒体专业引进了教育部现代学徒制展开试点,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开办的大师工作室里,学生一方面跟随能工巧匠学习传统工艺,一方面运用影像技术,拍摄并开发成虚拟展馆,放在网上供游客欣赏,完成对非遗文化的品牌设计升级。

1 现代学徒制对非遗文化传承的优势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广大青年的成长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路径。现代学徒制是结合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知识教育的合作教育制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本课题项目选择了重庆市梁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梁平三绝(灯戏、竹帘、年画)为研究对象,持续不断跟踪调研,分析其产业化演进路径、品牌发展优势及瓶颈,提出了品牌发展对策。通过实行工作室制,采取专业导师和行业专家的双重指导,以真实的生产项目开展实践活动,能够切实地满足学生对职业技能的学习需求,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基本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对学生、学校或企业、社会来说都是有益的。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目前正在探索建立“师徒创业微企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双导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入住重庆市九龙创意产业园孵化创业微企项目为纽带,构建“校企+师徒”的建设模式和建设机制。成立大师工作室后,专业陆续聘请了重庆市梁平地区的版画、竹帘以及灯戏的非遗传承人作为导师,一方面指导学生的设计创作,一方面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传统文化,深入地了解它们,并为它们量身打造虚拟数字产品。我们的计划是与梁平区政府合作打造1个虚拟博物馆和3个非遗文化工作坊,定期和不定期地推送大师们的新作品,目前已经将项目进展到制作阶段。

这种以“师徒创业微企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为切入点,深入探寻构建在数字媒体环境下能够对重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到有效的保护利用与创新发展的适宜性模式。本课题主要内容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第一,现代学徒制模式: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策略研究框架,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结合,为非遗文化与互联网结合模式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它依托地区创意创业基地,基于“产教融合”的建设思路,充分利用高校有利条件,联合冠名成立师徒工作室和实训室,帮助学生完成“设计作品—知识产权—创意经济”的转化。

第二,三位一体创业模式:在“非遗文化师徒创业微企工作室”的组织中,通过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开展企业项目研发、技术服务,企业导师传授工作经验给学徒的“双轨教学制”的“工作室双导师”模式,通过“专业+创客+企业”的一体化创新创业模式,促进学生文化创意产业的就业孵化、成果转换,助推教育教学成果转化。

2 交互媒介技术对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创新

展示设计领域特点较为鲜明,集合了从材料准备到绘制内容再到成果展示的不同层面,具有多样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展示设计中的元素将时间、空间和运动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故事的形式将信息加工处理,传递给客户群体,信息传递形式新颖独特,提升宣传效果。VR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就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生成的虚拟环境,通过多种传感设备使用户置身虚拟环境,给用户带来多种感官的多重刺激和与环境的自然交互。

数字媒体专业的强项在于数字APP应用、动漫游戏开发、建筑动画和VR交互设计等与数字文化创意有关的内容。初看,作为时代前沿的科学技术,它似乎与传统文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实际上它在文化产品的设计展示及网上推广方面有着其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非遗文化的复杂性、脆弱性和展出场地的有限,导致相当多的文化形态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它们很快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蜕变或者消失,最后变成教科书里寥寥无几的几行字和模糊不清的图片,为我们的后代子孙留下无限的遗憾。所以利用交互媒介的技术包装和整理非遗文化,将会为它带来新的活力。

以VR虚拟现实技术为例,它突破了平面的局限性,使受众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传统手工艺制作流程和成品,为观众带来良好的体验,满足预设的互动要求,同时观众可以从俯视和仰视的角度,整体和局部放大观看。浏览者可以超越时空的局限性,不需要进入实际环境就可以在线参观。

3 从傳播途径对非遗文化发展的启发

梁平手工艺制作起于宋代,堪称历史悠久,梁平三绝历来被誉为是梁平地区的文化象征。梁平竹帘作为皇家贡品,享誉海内外。它采用上等的竹子为原料,运用十几道传统工艺制作出富有巴渝地域特色的挂帘、屏风及装饰画。梁平年画,起源于明末清初,兴盛于乾隆年间,采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和喜庆吉祥的图案,造型简练粗犷,色彩鲜艳厚重,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每逢春节,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会贴上一对年画。梁山灯戏起源于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已经遍及四川城乡,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

文化需要传承,但如果不推陈出新,就会渐渐被大众冷落。所以在当今信息化技术下,为了把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设计展示技术来推广它。交互技术以其直观形象、快速便捷、体验友好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展示设计领域中,为艺术交流和文化传播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带来了独特的魅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纽带一般联系着历史和未来。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非遗文化不仅仅是实体的展示,还要与时俱进,创新设计,通过交互媒体展示营造虚拟现实的效果,增加趣味性和受众的体验感,并提升非遗文化的品位和内涵。

4 结语

本课题旨在探索在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一带一路建设为发展目标,以服务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并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通过合理的价值评估及保护、利用的模式,研究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营销策略;以现代学徒制的职业教育理念,搭建“师徒创业微企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其产业发展、品牌培育和学徒制招生招工一体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训途径,探索其内在优势与劣势、外在机遇和挑战;通过问卷调查,明确市民对重庆市非遗文化的认知评价及影响因素;通过案例分析,明确文化产业化演进路径、传统文化品牌与数字媒体交融发展的优势及瓶颈;促进梁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推动该地区历史文脉及特色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和延续。

参考文献:

[1] 刘萍. VR技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

[2] 薛胜男,蒋新革.基于双师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建设[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

[3] 袁智忠,彭浩.基于影视文化视角的梁平旅游文化传播[J].中华文化论坛,2015.

作者简介:王嵋,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副教授。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