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诊式” 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以财经类职业学校为例

2019-07-24王路帆

创意城市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实务知识点课堂教学

王路帆

提 要: 中等职业学校财经专业的课程改革, 体现了“理实一体” 和“做中学” 的教学理念, 重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基于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现状的分析, 在“问题导向” 理论指导下,秉承“做中学、 学中做” 的专业课堂理念, 把脉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 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 形成了“七步走” 的“就诊式” 专业课堂教学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就诊式” 教学的缘起与理论

(一) “就诊式” 教学的缘起

新课改是以“岗位流程、 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为基点的新型课程体系, 较以往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在“做” 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借鉴传统医学中的“望闻问切” 四诊法, 联想到财经类职业学校专业课堂教学, 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望” 现状

课堂上, 教师的示范不够直观, 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甚至还有滥竽充数的“嫌疑”。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 指导只能“点到为止”。 加上实务教学脱离了理论基础, 教学难点无法落实, 造成了学生“只会做简单的业务, 遇不到复杂业务” 的现象。 理论知识点多而细, 文字篇幅大, 教学时显得枯燥乏味, 不得要领。

2. “闻” 学情

理论知识难学, 技能操作水平难提高。 教材中理论知识碎片化的呈现方式, 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缺乏联系, 不利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学不懂, 背不会。“重实务, 轻理论” 的现象十分严重。

3. “问” 效果

实务教学中, 要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凭证数量多, 整理烦琐。 有的学生整理学习资料要花费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 导致听课效率低下。 教师讲解简单的内容, 学生早就掌握了; 而有难度的内容, 既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 也没有足够的课堂时间来练习, 往往刚开始讲重点, 就快下课了, 使得教学质量不高, 教学效果不明显。

4. “切” 根源

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学习习惯有待改进。 往往是教师讲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 教师未提到的, 就不去关注也不思考; 课堂上没完成的任务, 课后不及时补充和完善。 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这种被动型的学习方式, 无法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无法掌握知识中的精髓。

因此, 在新课改全面推进下, 如何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积极性, 巩固实务操作的熟练度, 把脉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 是我们要研究和探索的。 “就诊式”教学将被动型学习转化为自主型学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是真正实现“理实一体” 的教学理念。

(二) 研究的理论基础

1. “问题” 意识

早在2000 多年前,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和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就都提倡运用提问技巧来引导学生学习。

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 就是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其教学原理是: 启发学生主动去思考; 教学要运用启发式; 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 启发的结果能举一反三。

苏格拉底所倡导的问题教学即“产婆术”。 其方法是: 在与学生谈话中, 并不直接讲授知识点, 而是通过讨论或反驳甚至辩论, 逐步引导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答案,间接传授知识。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国外研究者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进行了很多研究。 金(King) 认为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 艾里逊(Allison) 等认为认知冲突可以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 “就诊式” 教学

美国国家教育研究所在一次研讨会中指出, 教师在诊断学习行为的描述方面和医生在诊断与治疗方面有着相似之处。

教师是“临床专家”, 在教学活动中进行“临床诊断”。 知识点, 就是“临床专家” 需要治愈的“病症”。 医生行医, 只需治疗“三分”, 剩余的“七分” 则根据医嘱进行自我治疗。 是否能治愈, 还得看治疗方案是否合理有效。 教师教学, 如同医生行医, 先把脉课堂学情, 查明“症状”, 后分析“病因”, 然后给 “药”。 最后, 通过“复诊”, 检测“药效”。 就医经历告诉我们, 治疗疾病需要“三分治疗, 七分养”; 在教学活动中, 掌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 也需要“三分学习,七分消化”。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和教学理念, 可以看出, 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们都倡导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笔者结合本专业课程的特点, 将“就诊式” 教学模式的工作步骤大致分成七步(见图1)。

图1 “七步走” “就诊式” 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

二 “就诊式” 教学在财经类职业学校专业课中的实践

教师的课堂教学, 犹如医生的日常出诊。 把脉课堂教学环节,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 笔者依据医疗诊断的步骤, 提出了“就诊式” 课堂教学的“七步走” 模式。

(一) 询病情——预习中发现问题

医生“出诊”, 必须首先了解“病情”。 “就诊式” 教学通过布置预习任务, 了解学情。 在预习作业中, 让学生发现问题。 依据专业课的教学特点, 预习作业可以布置如表1 所示。

表1 预习任务的布置

课前预习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有效性。 只有清楚了解“病症”, 正确描述“病情”, 才能在“就诊” 过程中进行沟通与交流。

在“先进先出法” 课程中, 教师布置了预习任务——观察已批改的账页。 引导学生发现登账日期错误并描述具体错误情况, 说明产生错误原因。 通过对账页的观察, 学生还发现了两个问题: 一是材料的单价从月初至月末是相同的, 这显然不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 二是账页并非正式规格, 这显然不符合考核要求。 这项预习任务, 完成效果显著, 学生能发现自己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并能正确概括。

(二) 找病名——目录中梳理问题

新教材的目录简洁明了, 犹如“疾病名称”, 是教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找到“对应的知识点” 的快捷通道。 只有找到“病名”, 才能正确地进行治疗; 否则, 会延误“病情”, 后果严重。 “就诊式” 教学中, 教师并不直接解答“疾病名称”, 而是带领学生翻阅教材的目录, 让学生来查找问题所对应的知识点。

在“先进先出法” 课程中, 教师提问“如果材料的单价在本月业务中有变化,如何登账?” 学生根据预习的结果, 做出相应解答。 教师带领学生翻阅教材的目录,找到章节所在。 我们发现, 目录标题是知识点的关键词; 标题的顺序就是学习的流程。 通过目录与标题, 我们明确了这堂课的学习内容, 知道单价不同时有三种登账方法, 了解了后期的学习任务, 对知识的框架有了初步的概念。

(三) 验病症——检测中明确问题

为了确诊, 医生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化验。 根据报告结果, 才能“因材施药”。 “就诊式” 教学中, 教师依据学生在课堂检测中知识的掌握程度, 提出多种解决方案。 对基础知识没有掌握的同学, 增加知识归纳和总结, 让学生学会梳理;对账务处理没有掌握的同学, 设置同类型题, 加以训练。

在“先进先出法” 课程中, 学生自主登记3 日的购料业务。 购料业务的数据具有客观性, 取得容易, 操作简便。 但是, 与预习任务中的作业相比, 账页格式不同。 通过自主登账, 学生发现新课使用的格式比预习中的格式更规范、 更专业。在本教学环节, 教师启用了升级版的账页格式, 检测了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对购料业务还没掌握的同学, 提问购料业务的登账要点并展示8 日同类型购料业务的登账结果; 对账页格式不熟悉的同学, 提问格式特点并将数量金额式还原成三栏式。

(四) 析病因——检测后分析问题

医院的检验报告, 是“确诊” 的有效手段。 “确诊” 后, 即进入治疗阶段。 根据检验报告的结果, 医生要对“病症” 进行分析。 “就诊式” 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课堂检测报告数据, 阐述基本原理, 分步讲解知识结构。

在“先进先出法” 课程中, “检验报告” 显示, “病因” 都有规律可循。 在分析中, 发现本月的两笔购料业务, 单价不同且都呈现上涨趋势。 登账的基本原理是: 先购入的材料先领用, 后购入的材料后领用。 原理中的“先” 与“后” 是一种实物流转假设, 需要学生根据业务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判断。 材料入库后, 如何领用, 领用要耗费多少成本, 要求学生列式计算。 成本消耗的计算是不同时间的数量组合, 由于每次购入的单价不同, 因此需要分段计算出每次领料的成本消耗(见表2)。

表2 领料业务的成本计算 单位: 千克, 元

“就诊式” 教学抓住教学重点, 突破难点, 关注业务实质, 挖掘理论知识深度,提高了专业能力。

(五) 给处方——操作中解决问题

“确诊” 和“分析病因”, 是医生开处方的前提。 治疗“病症”, 需“对症下药”。 “患者” 虽同患“此病”, 但检验数据都有差异, 加上个人体质不同, 因此开处方要“因材施药”。 根据“病情” 程度, “施药” 的分量也有所不同。 “就诊式”教学中, 教师要示范“服药时间”、 “服药方式” 和“服药剂量”, 教会学生操作的基本方法, 以示“药效”。

在“先进先出法” 课程中, 学生复述10 日材料的发出成本和结余成本, 教师示范10 日领料业务的登账过程。 通过投影, 直观地呈现了如何将10 日的两笔业务分段成本登记入账。 10 日的结余成本由学生示范完成(见表3)。

表3 领料业务的登账过程 单位: 千克, 元

“就诊式” 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只示范“三分”, 剩余“七分” 由学生自学和训练。 在这“三分” 讲解中, 教师要精心提炼教学内容, 将示范动作操作正确, 为“七分” 的自主学习打样。

(六) 遵医嘱——自主练习和巩固

医生开出处方后, 是否能“治愈”, 关键在于自我休养。 如果不遵“医嘱”, 那么“药效” 必将受到影响。 “就诊式” 教学中, 学生认真学习和模仿教师的“三分示范”, 完成课堂小结练习和课后训练等, 是自我学习和巩固的过程。 通过这些练习和训练, 来检测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在“先进先出法” 课程中, 教师讲解了10 日材料发出成本的计算过程, 并示范登记入账的过程。 接着教师提问18 日的材料发出成本, 确认回答正确后, 让学生动手登账。 通过投影, 直观展示了学生的操作结果。 学生不仅对“成本” 这一概念加深了理解, 还避免了出现因成本计算错误导致账簿登记错误的情况, 提高了操作的正确性。

(七) 去复诊——课后复习反馈

“就诊” 结束后, 医生会提醒“患者” 定期“复诊”。 一是检测处方是否有效,二是由于“抗药性”, 随着时间推移, 药效会减弱。 教学中, 学生的记忆规律也呈现递减状态。 这种“慢慢失效” 的学习状态, 与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有关。 要缓解“抗药性”, 必须定期“复诊”, 接受反馈与评价。 “就诊式” 教学强调复习和反馈。学习是积累和转化的过程, 复习是阶段性训练。 只有举一反三, 才能熟练掌握知识。反馈不仅包括课前预习反馈, 还包括课堂反馈和课后反馈。 定期反馈和评价, 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 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助推器”。

三 “就诊式” 教学实践的效果与思考

(一) “就诊式” 教学实践的效果

1. 就诊分析, 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

在“询病情” 中, 让学生判断作业中的错误, 概括并描述错误情况; 在“寻目录” 中查找知识点, 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就诊式” 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把脉学情, 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

“就诊式” 教学针对“实务烦琐、 理论枯燥” 的学情, 把脉每个教学环节。 在实务学习中, 提炼理论知识; 从理论知识学习中, 巩固实务技能。 实现了“从实务操作中学习理论知识, 从理论知识中强化实务操作” 的“做中学” 教学理念。

3. 对症下药, 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就诊式” 教学课堂中有讲有练, 精讲多练, 以练为主; 重点讲解, 节约时间。从练习中巩固技能, 强化理论。 摸清课堂教学的“脉路”, 对教学环节及时诊断和评价, 打造了一个高效实用的课堂, 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 的教学理念。

(二) “就诊式” 教学的思考

1. 检验报告数据获取

在“就诊式” 教学的“验病症” 环节中, 检验报告的数据, 是根据学生课堂的主观表现得出的, 有很多不确定的客观因素, 进而影响对课堂学情的“把脉”。 教师预设的“病症” 并不一定是课堂检测报告的结果。 因此, “就诊式” 教学在教学设计时, 如何全面预设检测环节, 应对不同检测结果开展教学活动, 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

2. 教学环节时间安排

“就诊式” 教学的工作步骤环环相扣, 安排紧凑。 课堂45 分钟时间, 要完成7个步骤, 需要各个步骤的有效衔接以及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若其中一个环节出现拖延, 则无法完成整个教学活动, 进而影响预先设置好的教学目标。 因此, “就诊式” 教学在教学设计时, 如何合理安排各步骤的教学时间, 平衡各步骤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需要继续研究和探索。

道家学派认为,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教学, 掌握知识的原理是目的, 教会学习方法是手段。 “就诊式” 教学的“三分教, 七分练” 是把教材上的知识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让他们理解消化, 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问题, 融会贯通地运用知识。 因此, 无论“医者” 还是“师者”, 都应怀抱“仁者之心” 和“匠人之心”, 授生以“渔”, 才能使学生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学习的境界。

猜你喜欢

实务知识点课堂教学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关于G20 的知识点
ODI实务
FDI实务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