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与地区制造业融合发展探析
——以杭州为例
2019-07-24翁旭青
翁旭青
提 要: 制造业是杭州经济发展的基础, 目前存在低劳动效率、 低附加值、 高污染、 高能耗等问题。 文化创意产业将其创意和创新渗入制造业的各个环节, 与制造业相融合, 从而促进制造业发展。 本文从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入手, 测算文化创意产业与地区制造业的融合度, 并从规模、 所有权结构、 轻重工业结构、 市场开放度四方面衡量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分析两者融合对制造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探寻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过程中制约因素的基础上, 提出推动和促进两者融合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 其出现有一定的现实背景。 20 世纪中叶, 欧美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 经济发展重心开始向服务业及高附加值的制造业转移[1]。 同时, 当时崇尚自由、 个性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创意元素的形成与发展[2]。 文化创意产业应运而生, 其低污染、 低能耗、 高附加值的优点, 备受世界各国青睐。 之后, 美国、 英国、 日本、 韩国等发达国家更是利用文化创意产业跨过了发展陷阱, 形成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走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前列。
文化创意产业的边界比较宽广, 与其他产业关系密切, 具有高度的融合性, 渗透力和辐射力都较强, 对其他产业有改造作用。 正如国内一些学者指出的, “产业融合易发生在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 “技术创新开发出关联性或替代性的技术、 工艺和产品, 然后通过扩散、 渗透, 融合到其他产业之中, 从而改变了原有产业服务或产品的技术路线。 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函数随之改变, 为产业融合提供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将创意、 创新融入制造业, 优化中间产业环节, 实现产品的价值创新, 进而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 国内一、 二线城市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契机, 促进地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杭州也名列其中。
一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一) 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显著, 内部结构逐步优化
杭州正式采用“文化创意产业” 这个概念, 是2007 年市第十次党代会[3]。 截至目前, 杭州批准设立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20 个, 设址涵盖各城区以及周边乡镇, 规划建筑面积达394.28 万平方米。 另外, 杭州还有国家级产业园区8 个,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7 个, 文化创意产业特色楼宇35 个, 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小镇10 个[4]。 这些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推动了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不断提高。 2003 ~2016 年,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及占全市GDP 的比重见图1。
图1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及占GDP 的比重
2003 ~2008 年,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17.94%的速度迅速增长。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 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放缓, 年增长率为6.23%。 但2010 ~2016 年,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再度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年均增加值在1000 亿元左右, 年均增长率为23%。 到2016 年, 杭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2541.68 亿元。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日益凸显。 2007年, 文化创意产业占GDP 的比重突破10%, 2015 年突破20%, 2016 年, 文化创意产业占全市GDP 的比重达23%。
此外, 随着杭州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 其核心层占比不断提高, 核心层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地位逐渐增强, 内部结构更趋优化[5]。 2013 ~2016 年,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结构的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2013 ~2016 年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结构 单位: 亿元, %
从核心层重点行业来看, 杭州市信息服务业在阿里系龙头企业的带动下, 实现增加值最大, 增长最快, 总量位居首位; 其次是设计服务业、 教育培训业。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缓解了社会就业问题, 其中信息服务业和设计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 2016 年, 杭州市规模以上文化创意单位年均从业人员为59.38 万人, 增长4.5%。 其中信息服务业年均从业人员为13.02 万人, 增长10.1%; 设计服务业年均从业人员为13.36 万人, 增长4.7%, 在相当程度上带动了就业发展。
(二) 文化创意产业带动了其他产业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具有根植性[6], 它并非一个突如其来的独立产业, 而是根植于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由这些产业延伸而来, 与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的关系非常密切。 比如, 造纸、 印刷、 文教用品制造、 视听设备制造等行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同时又根植于制造业; 软件技术服务、 信息服务、 科技交流与推广、 新闻出版、 广播电视娱乐等行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又根植于服务业。 通过分析2003 ~2016 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相关统计数据, 我们可以发现,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总产值、 第三产业总产值之比在不断增加。 2003 年, 文化创意产业与第二产业总产值的比值为15%, 2016 年上升到62%。 2003 年, 文化创意产业与第三产业总产值的比值为18%, 2016 年上升到37%。 这些比值的提高表明,文化创意产业中与第二产业重叠的部分发展非常迅速, 这些部门拉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 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其作用大于对其他产业的作用。
二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与地区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一)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与地区制造业的融合度
投入产出法[7]是目前采用较多的用来测算两产业融合度的方法。 因杭州市投入产出相关数据难以获得, 本文从下面两个角度测算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
一是专利指数。 专利指数是指某行业专利数占总专利数的比重。 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是创意, 而专利能反映出一个地区创意、 创新、 技术才能的整体水平, 同时专利能给制造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通过衡量某地区制造业专利数占总专利数的比重,可以看出该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情况。 根据制造业生产的特性, 制造业专利数采用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来衡量。 因此, 杭州市制造业专利指数为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之和占总专利申请量的比重, 具体专利指数数值见表2。
表2 杭州市制造业专利指数
二是交叉市场需求指数。 产业增加值是从投入和需求的角度对产业进行衡量,能反映出本产业对投入要素的需求情况。 因此, 交叉市场需求指数采用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植性, 绝大部分文化创意行业是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 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最终通过实体经济制造的产品实现, 这就使得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在要素投入上存在许多共同点, 这些共同点就是两者融合的市场基础。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交叉市场需求指数数值见表3。
表3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交叉市场需求指数
最终,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可以采用专利指数与交叉市场需求指数的平均值。 根据上述结果, 得到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 具体数值见表4。
表4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度
结合表2、 3、 4 的数据可以看出, 2007 ~2016 年, 除个别年份外,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地区制造业的融合度呈递增趋势, 产业间融合日趋紧密。 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 在总专利申请量中所占的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 从2007 年的65.46%上升到2012 年的77.76%, 之后几年有所下降, 但平均值为72.25%, 高出2007 年近7 个百分点。 这10 年间, 制造业方面的专利申请量绝对数增加明显, 增加了40000个。 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从2007 年的5.90%上升到2016 年的20.46%。 两者的融合度, 从2007 年的35.68%上升到2016 年的43.34%。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相互渗透, 融合越来越紧密。 从两者融合的推动力来看,2007 年至2012 年,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主要推动力是科技发展。 待两者融合到一定程度后, 市场需求成为主推力。
(二) 两者融合发展对地区制造业的提升作用
研究发现, 制造业发展与其发展规模、 所有权结构、 内部结构、 外向型情况有关。 本文遂从规模水平、 所有权结构、 轻重工业结构、 市场开放度四方面来衡量制造业发展水平, 并将这四方面分别和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度进行回归分析。根据回归结果, 分析两者的融合度对制造业发展的作用。
FUSI: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间的融合度。 采用前面计算所得数据。
SCAL: 制造业市场规模。 采用制造业国民收入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之比来衡量。
STRO: 所有权结构水平。 由于私营企业机制灵活, 是杭州经济的主体, 因此采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私营企业所占比重来衡量。
STRI: 轻重工业结构水平。 根据国外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和经济发展历史,发现随着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融合度的提高,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会有所改变, 因此采用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衡量。
OPEN: 制造业市场开放度。 一个行业实际引进外资情况, 能反映出该行业的对外开放程度, 因此采用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来衡量。
分析中采用EVIEWS 9.0 和EXCEL 统计分析软件。
以FUSI 为自变量, 分别对SCAL、 STRO、 STRI、 OPEN 做回归分析, 得到回归结果: 四次回归的t 统计值分别为6.362204、 5.342413、 5.744201、 7.476151, 可见t 统计检验显著。 F 统计值分别为40.47764、 28.54138、 32.99585、 55.89284, F 统计检验也显著。 修正后的拟合优度分别为0.814347、 0.781070、 0.780466、 0.859139, 说明四个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 只有个别DW 值偏小, 怀疑变量存在自相关性。但经过检验发现, 四组模型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性。 因此, 所得回归结果可信。
根据回归结果, 得出如下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规模、产业结构、 产业开放度有影响。 根据计量分析可得,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度提高1 个百分点, 杭州市制造业规模扩大0.824968 个百分点, 私营企业所占比重提高0.584744 个百分点, 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提高1.327268 个百分点, 制造业开放度提高0.274351 个百分点。 私营企业是杭州市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 其发展规模壮大意味着杭州制造业充满生机。 在技术进步、 资金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 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比重提高, 是扩大生产的正常表现。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地区制造业融合越紧密, 越能对制造业规模扩大、 内部结构调整、 开放度提高产生较大促进作用。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日益密切, 也对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提高起到一定促进作用。 但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
三 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制造企业对文化创意融入的理解不到位
私营企业是杭州制造业的主力军, 但其本身的一些特点, 使得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存在一些弊端。 杭州私营企业数量多, 但规模大的企业比较少。 根据2017 年杭州市的统计数据, 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单位数5533 个, 除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外, 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有4673 个, 占84.46%。 小企业对创新不够重视, 投入的时间和资金都非常有限, 他们的主要创新是在原有产品基础上稍做变更(如换包装), 未能形成实质性的创新。 制造企业创新应该是全方位的, 不仅在产品开发、生产领域, 还应该包括管理领域。 部分规模大的私营企业购置了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但缺乏一流的管理软件, 对当前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知之甚少。 小企业对信息化、大数据分析不敏感, 对网络系统的利用还停留在简单的数据分析、 信息发布等阶段,信息化、 大数据分析带来的红利远远没有挖掘出来。 目前制造企业对创新不重视,生产中同行之间模仿、 复制、 照搬的现象严重。 这往往会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引发产权纠纷, 并会严重影响开发者的积极性, 并造成恶性循环。 因此, 一定要使私营企业充分认识创新的必要性, 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 开发核心技术, 而不是仿照或照搬。
(二) 服务制造业的文化创意人才匮乏
创造力是文化创意产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性驱动力。 与北京、 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 杭州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不足。 目前从业人员中, 专业技术人员较少; 专业技术人员中, 中高端人才更少, 行业领军人才、 高端管理、 金融、 品牌策划、 创意、 智造人才尤其匮乏。 人才的源头主要在高校, 但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由来已久。 同时, 高层次院校较少, 高校中与文化创意、制造相关的专业也较少。 许多院校近几年才开设相关的文化创意专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 课程体系安排、 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需求不同程度地存在脱节现象。 根据2018 年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公布的数据, 浙江省2016 届高校毕业生的离职率高达46%, 这反映了企业的需求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毕业生的能力水平存在严重不匹配的问题。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社会对创意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从近期杭州人才网搜索发现, “设计” 岗位的需求量达5340 个,“数据分析” 岗位的需求量达4927 个。 这种供需缺口对杭州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非常不利, 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 制造企业对价值链“两头” 的投入不足
价值链的“两头”, 主要是指产品研究开发和市场服务这两个环节。 根据“微笑曲线” 理论, 附加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这两个环节。 企业只有不断向附加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 才能获得持续发展。 而加工制造处于“微笑曲线” 的中间最底端, 收益非常小。 就目前来看, 杭州制造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融资渠道有限, 创意人才缺乏。 受多重因素影响, 杭州制造企业对产品研究开发和市场服务投入不足,主要的精力和企业资源放在中间附加值最低的生产和制造环节。 2017 年, 杭州市研究与实验发展的经费支出为160.21 亿元, 占生产总值的3.15%。 同年, 上海研究与实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3.93%, 北京占5.64%。 可见, 杭州的整体研发投入与上海、 北京相比有一定差距。 2017 年, 杭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 有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的企业仅占32.88%。 如果把全市众多的中小企业计算在内, 这个比例还会低得多。 同时, 由于科研经费监管和评估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较低, 真正用于更新设备、 实验研究的不多。 激发全社会各层次各领域的研究创新活力, 提高科研项目的实际效用, 应该成为今后创新工作的重点。
(四) 稳定高效的投融资渠道有待开发
制造企业更新设备, 信息化建设, 实验开发研究, 购买专利以及专利转化, 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和制造业的规模普遍较小, 有限的自有资本制约着企业产品的研发、 推广和壮大。 同时, 受国内外宏观环境的影响, 企业的整体效益不高。 2017 年, 杭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亏损率达到13.61%, 现金流成为企业运转的致命点, 企业急需寻找资金源。 目前企业的社会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健全, 给企业申请银行贷款或申请保险担保造成障碍。 严格的证券市场制度安排对中小企业而言, 门槛过高, 致使大部分中小企业采用互保贷款或抵押贷款。 互保贷款模式有一定缺陷: 债务危机会从一家企业蔓延到另一家企业, 甚至更多企业, 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一家倒闭, 一连串相关企业会跟着倒闭。 2012 年, 浙江互保圈信贷危机涉及43 家集团数百亿元资金; 2014 年, 萧山互保事件殃及整个传统优势产业。 互保模式曾经为企业现金流的运转提供有力帮助, 但也日益显现弊端。 因此,需要进行金融创新, 开发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租赁产品, 并不断改善融资环境。
(五)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环境有待改善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会催生新业态、 新模式, 这需要有相应的软硬环境。创意化、 信息化、 大数据分析等新手段的实施需要有良好的网络环境, 网速、 无线网络覆盖面等需要达标, 因此城市的基础设施必须跟上。 网络通信设备、 高端工业软件、 管理系统、 人工智能等, 需要有配套的设备制造企业和软件开发服务商, 否则会影响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质量和进程。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是一个标准化和个性化并存的过程, 这需要有专门的组织和机构来推进标准化, 实现信息对接, 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除了城市基础设施、 产业链和服务机构外, 还需要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环境。 当前市场中盗版侵权现象严重, 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原创人的积极性, 也损害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价值增长机制。 浙江省内发生过多起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案件, 其中不乏知名企业, 例如2014 年的华为、 中兴、 阿里巴巴三家公司之间的专利权纠纷案。 由此可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 不仅要立法规范, 而且要加大法律宣传, 提高企业和公众的法律意识。
四 促进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视角
1. 加强人才培养和就业引导
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和创意思维, 是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最缺乏中高端技术人才。 吸引人才有两个途径: 一是引进人才, 从国内外引入创意人才; 二是培养人才, 选派文化创意从业人员去国内外培训, 提升其创意技术和能力, 同时鼓励高校扩大文化创意专业的招生规模。 杭州拥有优良的高校资源, 有浙江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等近40 所院校。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在高校有意识地增设创意产业相关专业, 扩大专业招生人数。 各高校应优化、 调整专业设置,拓宽、 改善大学生就业方向, 加强大专院校的文化产业学院、 院系、 文化产业研究基地的建设, 培训创意、 设计、 策划、 管理、 营销等专业人才。 对于高校专职教师,可以采取顶岗实习等方法, 促进专业人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这不仅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实践指导教学, 还可以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同时, 对于原有技术人员要采取措施进行激励, 如激发剧团工作人员的演出积极性、 编撰人员的创作积极性。 同时, 政府部门、 企业单位可以通过提供住房补贴、 增加福利待遇、放宽落户政策等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 另外, 教育部门可以利用已建成的高教园区,加强师生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 合理增加教学、 科研经费, 提高师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增设创新创业基金, 为申报研发创新项目的学生颁发奖金, 以此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2. 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融资帮助
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 部分产业和公司效益下降, 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资金紧缺和经营困难, 大量减少了在现代传媒中的广告投入。 同时, 由于纸张、 采购节目、 工资等成本上升, 以广告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代传媒业年度增加值的增幅有所下降。 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亟待解决。 政府可以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专项基金和扶持资金, 为重点项目开发和知名品牌打造提供资金支持。 但政府扶持资金只能解决部分企业短期的资金问题, 要从根本上解决资金问题, 必须依靠金融市场和企业自身。 这就需要做好金融市场的供给侧改革, 开发更多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 企业自身应该开发更多的创意产品, 凭创意产品获得金融机构或社会团体的融资。 或者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 企业改制上市融资, 与社会资本直接对接,政府可从中发挥引导作用。 政府部门也可以为创意企业牵线搭桥, 联系银行为其提供融资服务; 必要时, 政府可以提供融资担保, 甚至贷款贴息。 应开发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使文化创意企业能及时得到资金支持, 顺利开展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经营活动。
3. 给文化创意企业提供税收方面的优惠
税收是企业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负担, 但也是政府调控的重要杠杆。 综观国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情况, 政府充分用好税收优惠政策, 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壮大非常重要。 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 如2014 年3 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按规定, 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并对企业发生创意和设计的费用执行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在此基础上, 杭州市政府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特点, 采取一些税收激励措施。 比如, 政府税收部门可以合作项目为载体, 允许对文化创意企业和合作企业的合作支出进行税前抵扣, 以激发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税收部门可以针对新入行企业推行过渡期税收政策。 过渡期税收相对而言比较低, 有助于吸引更多有潜力的创意企业加入。 税收部门还可以通过税收引导企业研发新产品, 对于企业的研发费用允许税前抵扣。 当然, 这需要企业提交真实的研发记录和研发成果。 这中间也涉及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 需要出台一些细则为其保驾护航。
4.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目前,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相当丰富。 如果没有法律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保护, 文化创意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知识产权纠纷的屡屡发生, 一方面反映了知识产权保护法存在漏洞,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企业、 个人对知识产权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 维权意识有所提高。 所以, 应该制定更加详细的知识产权保护法。 对于新兴产业的管理而言, 堵不如疏, 疏不如引。 政府部门一方面要通过立法, 严惩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 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同时, 要鼓励文化创意企业采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积极申报、 注册产权, 为文化创意企业开设专门的专利申请通道。 更重要的是, 政府部门要为文化创意企业搭建产权交易平台, 降低交易成本, 促进知识产权市场规范化。 相关部门的工作要落实到位, 负责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部门可以定期到企业走访, 了解科研的进展, 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等。
5. 充分利用互联网区位优势
杭州创业创新元素丰富, 是全国互联网公司最多的三个城市之一。 同时, 杭州民营企业规模虽小, 但创业气氛非常活跃。 民营经济的活跃与创新元素的碰触, 定能激发巨大的力量。 “互联网+” 模式非常适合中小企业发展。 通过网络传播, 跳过一道道门槛, 将企业与广大受众联系起来, 可降低中间成本, 增加企业与产品的曝光度, 实现“小企业大订单” 的梦想。 因此, 我们要充分发挥杭州现有的产业优势, 依托阿里巴巴、 网易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深入实施“互联网+” 行动, 促进网上新闻服务、 网上信息发布、 网上音乐服务、 网上影视服务、 网上图片服务等行业发展, 提高杭州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的实力。
6. 注重科技创新和文化品牌创新
科技创新是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文化创意企业应重视科技创新, 以“独特” 形成优势, 不应吝惜研发创新费用。 在科研经费大量投入的同时, 要注重科研产出的效益, 鼓励科技发明, 鼓励产研合作, 促进科技创新的转化与应用。 要挖掘和创新地区文化资源, 开发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创意产品, 使产品集创意、 文化、 区域特色于一体。 同时, 企业要树立品牌意识, 开展品牌建设, 用品牌的价值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要充分开发利用杭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杭州精品文化品牌。
(二) 产业融合的视角
1. 以文化创意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制造业在改造升级的过程中, 需要注重产业的文化创意, 即通过文化创意来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用不断出新的创意设计, 为老品牌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杭州的部分传统产业, 如纺织、 包装印刷等, 往往采用粗放的、 同质化的生产方式,生产成本高, 能耗大, 利润薄, 总体档次不高。 如果将创意元素、 文化内涵、 地方特色融入这些低端传统产业, 塑造出有特色的产品, 实行差异化竞争, 将大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如同样的纺织面料, 经过不同的设计和缝纫加工, 加入创意元素或国际流行要素, 价格就完全不同。
2. 进一步优化产业链, 提升产品附加值
文化创意融入制造业可以贯穿整个产品周期, 包括产前、 产中和产后。 如优化产品设计, 改变宣传方式等, 属于产前的融入; 改良产品生产工艺, 改变产品外观形态, 改进产品性能, 属于产中的融入; 开辟新的营销路径, 改进原有的售后服务模式, 属于产后的融入。 可将创意元素融入传统产业链, 使技术、 文化和商业融为一体, 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增值的先进制造业升级, 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 通过创意, 原有价值链可以分化出更多的中间产业环节, 或者使产品进一步优化, 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增加创收机会, 使企业的利润增加。
3. 提高制造企业的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
品牌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灵魂, 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对企业极为重要, 尤其是制造企业。 品牌与企业发展相互依存。 随着企业的发展, 品牌会日益深入消费者内心, 而后品牌又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推动企业更好地发展。 目前, 杭州的“天堂伞” “张小泉” “吉利” “先锋” “苏泊尔” “康恩贝” “青春宝” “江南布衣” 等都已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企业, 品牌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文化创意可以提升企业的品牌意识, 使企业更清楚地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 从而花精力培育自己的品牌, 为产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同时, 制造业可以借助文化创意, 找到企业自主创新的切入点和制高点, 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及发展后劲。
4. 加大文化宣传力度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模式有两种: 一是文化创意企业主动型, 二是制造企业主动型。 第二种融合模式的动力发自制造企业内部,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可行性更高。 因此, 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 加大对文化创意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树典型, 举实例, 提高制造企业对文化创意的重视程度。 同时, 要加强产品的创意设计开发, 引导传统制造企业的创意设计从企业中分离出来, 走专业化道路, 努力提升制造企业的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5. 完善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人才培育、 知识产权维护、融资和税费减免、 基础设施建设、 品牌建立等都需要政府参与。 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对企业的创意投入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和税收减免。 要建立相应的文化创意发展基金, 对政府支持的文化创意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及优秀的创意设计、 产品和服务等, 采取奖励、 贴息、 补贴、 资助等方式进行重点扶持。 政府需要为文化创意产业和制造业搭桥牵线, 鼓励科研机构、 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 鼓励制造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研究部门。
6. 充分发挥消费者在创新中的作用
在商业活动中, 消费者的作用一般认为有两方面——购买产品和消费产品, 消费者是产品的最终目的地。 如今, 在新的商业模式下, 消费者的作用已不止这些。在各类创新中, 科技创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最大, 新产品成为人体某些器官功能的延伸。 因此, 当今的创意思维往往来自消费者, 消费者成为创新的起点。 在美国和日本, 消费者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研发中, 在消费品研发方面的支出分别达到33%和13%。 这对于我们的企业来说, 是很好的启示, 值得重视和借鉴。 企业在研发之前,可以对预期的目标消费群体进行调研, 充分了解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 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的研发, 可能会得到更加令人满意的结果。
注释
[1] 二战后, 因为科技革命需要, 美国对许多新兴工业、 重大科研项目、 公共设施进行大量投资。 从20世纪60 年代末开始, 每年投资航天工业50 亿美元。 1945 ~1970 年, 投资原子能工业合计175 亿美元。 美国政府还建立了遍布全国的科研和教育网点。
[2] 20 世纪60 年代, 欧美掀起了大规模的社会文化运动, 如亚文化、 流行文化等。 这些昔日的非主流文化逐渐被人们认同和接受, 促进了个性和创意的发挥。
[3] 2007 年2 月, 杭州市在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了“依托人才、 文化、 环境优势, 发展创意经济, 打造以文化、 创业、 环境高度融合为特色的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的建设目标。
[4]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国家级产业园区、 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特色楼宇、 培育小镇的详细信息, 可查询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网站。
[5] 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核心层和外围层, 其中核心层包括信息服务业、 设计服务业、 现代传媒业、艺术品业、 教育培训业、 文体旅游业、 文化会展业。
[6] “根植性” 一词来源于经济社会学, 其含义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 这里所说的产业的根植性, 指产业发展与当地资源条件、 上下游产业形成的产业链、 产业网有密切关联, 它们影响着产业的成长壮大或衰退消亡。
[7] 投入产出法是基于投入产出表, 研究经济体系中各个部分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数量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