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正的人居科学是客观的

2019-07-24陈凯峰

城乡建设 2019年14期
关键词:建筑学人居物种

■ 陈凯峰

近日,联合国框架下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首次发布报告,“物种灭绝正不断加速,较过去1000万年期间的灭绝快了数百倍”;并列出人类在过去50年里所做的“五宗罪”:(1)城市发展将大量林地夷平。(2)全球海洋出现过量捕鱼。(3)广泛使用石化燃料。(4)污染陆地和水。(5)容许入侵物种排斥原生的动植物。6600万年前,地球就曾历经过“恐龙灭绝”的生态灾难;现今,以这种物种消失的惊人速度,可能会使地球在“恐龙灭绝”后以来,再次面临着陷入“大灭绝”的危机或灾难。在该“平台”看来,导致地球物种的大量减少是现代或当代人类之“罪”,其中尤以“城市发展”问题为“首罪”。

对此人们或许会存有疑惑:指导现代人居及城市营构的是“现代建筑科学”理论,其结果却又是有“罪”的,那么这一理论还是人类文化创造的“科学”吗?若是“科学”的,为什么会被确认是“首罪”呢?

首先,现代建筑学根源于文化环境。

现代人类做了什么,才使“物种灭绝”的速度猛增了“数百倍”?这种增速现象是人类愿意看到的吗?以正常生态发展而论,地球环境既给予了物种生存的空间,使之成为了地球生态的物种,这是地球应有的生态自然;而今却又剥夺了其在地球生存的权利,这说明人类社会功能空间构成的“建筑”是有问题的。

其一,人居建筑“空间”有问题。据估算,地球大约有超过800万个物种。当然,这个数字的准确与否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地球物种应该是一个相对恒有的数字,与地球空间应是一种对应关系,即地球空间为所有物种所共有。也就是说,地球没有剩余空间,地球的每一个空间都有相宜的物种生存,不是动物、就是植物或其它物种的生存,各有所居、各有所宜,这就是原始自然的地球生态。当人类繁盛膨胀以后,并不满足于作为一个物种的“传统”故有的生存空间,而是肆意向大自然索取空间,来增扩人居,特别是自认为是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相较传统人居的城市来看,没有围墙的“现代城市”似乎更具空间掠取的吞噬性,大多的城市新规划都将 “魔爪”伸向自然。有数据表明,“自1992年,世界的城市规模增加了1倍”。人类所增加的这1倍空间哪里来?难道人居的规划师或建筑师会创造“空间”吗?倘若没有这种能力,增加的这1倍空间由自然山水变为城市“建筑森林”,那么原栖居自然山水的其它物种将去何处呢?

图39 -1 现代人居“建筑”问题例图(左:空间;中:材料;右:生活)

其二,建筑“材料”有问题。或许现代人居的规划师、建筑师也确实考虑了自然山水空间的“有限性”的问题,对地表的横向空间的摄取似乎有所顾忌,转而将“魔手”伸向纵向空间,也似乎以为纵向空间并无关自然山水,则向“纵空间”要空间便是一种“空间创造”。于是,直插云霄的高耸“塔楼”就成为现代后建筑师们及建筑科学的主要课题,为了满足建筑师的不断增长的“塔楼”空间的摄取,建筑材料克服地球重力及其它风、震等因素的影响应运而生,现代非天然的建筑材料也就随人类科技的发展产生了,而且其更新换代的周期还在逐渐缩短。而问题也正是出在材料上,传统建筑的土、木、石等天然材料无法满足现代建筑构造的需求,一般的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材料对当代建筑也有局限性。因此,力学强度超高的特异材料的研制,成为现代后建筑发展的关键所在。如常见的质量轻而高强度材料的“玻璃钢”,强度可与高级合金钢比肩,但其实际上却是“纤维强化塑料”,完全是一种人造的非“钢”石化材料。而源于石化的塑料污染,自1980年以来增加了10倍。

其三,人居“生活”有问题。人居是服务于人类社会及所居之“人”的生活的,建筑空间的创构也因有社会生活的存在才实现其功能空间的作用。也就是说,人居建筑的功能前提是社会生活,人居建筑的功能实现也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人居建筑的本质内容。而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类,人类的本性却是有机的、贪奢的,只要是可利用的存在,似乎便是所谓的“资源”。自“工业革命”后,“资源”已不再只是地表上的水、土、木,地表下的煤、油、气乃至所有矿藏等均成了人类摄取的“资源”,只要是有“能量”的物质资源存在,甚至还可由此创造至今看来的极致之“能”——“核能”。地球自然的物质存在是千万年乃至数十亿年形成的,其物质结构是稳定的,与自然生态是和谐均衡的。当人类将这些“资源”开采取用后,稳定的物质结构被改变,均衡的自然生态被打破。失衡的生态使无法适应变化的地球物种惨遭“灭绝”,而同样是地球生态物种的人类还能保持原有的生物性“健康”?可见,赋予其人居功能的社会生活显然是有本质性问题的,且本质于人类的“无厌”之“贪”。

因此,指导人居建设的“现代建筑科学”或“现代建筑学”,实际上是缺乏全面合理的“科学”构架及其逻辑思维的,或者可说是一种非完全科学的“建筑科学”或“建筑学”。也许人们会说,“建筑科学”或“建筑学”只是有关“(功能)空间”的学科,并不关自然空间、物资材料的事,更不参与社会生活的计划。表面上看,确是如此;但其实是错的,只要是涉及“(功能)空间”的问题,都是建筑的科学问题,都得研究其科学性,这也才是真正科学的“建筑科学”或“建筑学”。

当然,“现代建筑科学”或“现代建筑学”是源于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现代文化”体系框架下的学科,其最根本的特性就机器似的“工业性”,每一门现代学科就象机器零部件一样,都是非常“专一”的学科构成,这就是其致命的本质局限性。

其次,人类文化发展的“科学”取向就是文化科学的确立。

其实,人类文化是一个非常有机的整体,过于“专一”的学科构成实际上是不科学的。

人类文化赋予“科学”的使命,是让人类的认识符合客观实际的存在和事实。这也是人类认识的是否科学的唯一标准或最高标准,真正的“科学”就是在这一标准的指导和检验下形成的,形成为一门门有明确研究对象的学科,也由此组成人类“科学”的构成总体。然而,文化的科学是一个整体,人类可以逐个部分、逐个方面地研究、认识,但却不能割裂各个部分、各个方面的联系,这应该是科学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也许近现代以来的人类是急于摆脱物质贫乏的危机,且其意识过于强烈,从而似乎迷失了人类科学应有的原则,使工业革命以后的科学及其应用技术出现了明显的偏颇倾向,这才有“现代”后的上述所列出“五宗罪”的人类社会现象的出现。那么,人类文化发展的科学就应该只有一种取向吗?显然是不行的,人类文化需要作根本性的扭转改变。

一方面,人类是一个生物整体,人类生存、生活所需的“社会生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构成。

人类是一个生物体,这是文化的宗教、科学等各要素领域所共识的命题。生物体的人类是一个有机整体,物种进化所形成的脏、腑各器官是自然赐予的,并无多余,其工作是协同的,缺一不可。人体生命的诞生、存活,都决定于脏、腑的功能存在,包括“阴”性的肺、心、脾、肝、肾“五脏”为“里”和“阳”性的大小肠、胃、胆、膀胱、三焦“六腑”为“表”,同置于人体腑腔内(参见图39-2左);脏、腑的每一个器官都承负着人体生存、活动的能量需求的任务而“(阳)表、(阴)里”协同工作,脾胃受纳、运化食物,肝胆疏泄且帮助消化,小肠完成消化以吸收精微、并别以清浊,大肠吸收水液、排泄便物,膀胱则支配于肾而存液、排尿,这一受纳、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就是在腑腔的三焦中完成食物“气化”的能量生产过程的(参见图39-2右)。

图39 -2 人体“脏腑”关系示意图(左:脏腑同体;右:阴阳表里)

如果脏腑的某个器官工作有障碍,生物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则其对食物的“能量”生产的“气化(率)”显然是要打折扣的,也就增加了副产品或次产品的产量,甚至可能产生出非正常工作状态的“废物”或“毒物”。可见,人体便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而且是生物性的,各器官都有不可替代的生物功能,这是人类这一生物体在长期的物种进化中形成的生物必然。于是,也对人类社会的“生活资料”生产提出了生物性要求,不仅直接“受纳”的生活资料生产需要考虑人体脏腑的生物性问题,而且非受纳的间接生活资料的生产同样需要考虑使用后对人类生存、生活的影响问题,人类社会的生产创造也就应该有这一基本准则的设立,或者说这是文化意识上所不可逾越的“底线”。

因此,人类的“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并本质于生物体的人类的生存、生活,任何可能产生非正常的生物性反应的创造行为及行为结果,都是不容姑息的,甚至应予杜绝。

另一方面,地球自然也是一个生命整体,人类不可能是地球的唯一物种,人类需要“自然生态”的环境。

尽管人类对所生存的这个地球还有诸多的未解之谜,但地球本身是一个生命体,应该是明确的。如上文所述,人类科学家估算这个地球有超过800万个物种,这些物种组成其实就是一个“生命整体”。地球自然生养了这些物种,也为其物种的进化提供所需的生物演绎条件,一切都在“自然”状态中发展着,物种间也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食物能量的循环关系而被称之为“食物链”,而在现今的人们看来,文化前的人类大致就“相当于鱼或者猪这样的动物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也同样是多重交错的“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参见图39-3左)。文化出现后,人类之力增强而逐级摆脱了生物界食物能量循环的“食物链”的羁缚,演成为食物营养等级的顶端或顶层物种,只是顶层的“人类”这一物种仍然是由多级生态食物的营养结构撑起的,并无法完全脱离生物圈的“食物塔”而生存(参见图39-3右)。

图39 -3 地球生命“整体”示意图(左:文化前“食物链”;右:文化后“食物塔”)

因此,人类与地球及生物圈显然是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人类的任何认识都不应该偏离这一“整体观”,所形成的每一门学科的“科学”都必须宗旨于此。从而便诞生了科学学(Scienology)的研究,这是人类认识在“现代”后自我反思的一种文化现象。

再次,“建筑学”所创造的“功能空间”应具有客观性。

既然地球及地球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类与所有地球物种都是这个整体的构成分子,并组成为地球生态总体的统一系统。那么,这一“统一系统”的任何构成,就应该有地球生态的“统一体”的意识概念,而且应被认为是最高准则的思想观念。人类科学及各对象学科的主观认识,就必须尊依这一思想而“符合客观实际”的状况,这也才是人类需要确立的真正科学。人居建筑学,便是人类科学构成的一门学科,其是否真正科学或具有科学性的唯一最高标准,也就应该是以“符合客观实际”为基本准则。或者完整而准确的说,就是符合人类客观实际需求的居住空间。而后,人类的“建筑”空间创造活动,便是在这一建筑学理论的指导下展开的,创构出真正符合人类客观实际需求的功能空间,也以此实践活动来检验或验证是否为真正科学的建筑学理论。

那么,发展至今的“现代建筑学”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这是“建筑学”理论研究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

从主观上而言,“现代建筑学”的空间创造有偏颇,更多的只是人类自身需求的满足。

在迄今的“人居”发展史上,“传统建筑学”理论尚可,尽管仍有一定的主观意识指导的择居于山水间,但取土、木、石等客观环境天然之材为构其“人居”却是所有文明区的人类的共性,所取材料都基本上可以重复使用,即便有人类的创造行为的对材料的改良,如“火山灰混凝土”“焙烧泥土砖”等,也都仍然是天然材料的基本结构成份,使用后通常不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而“现代建筑学”理论则不同,如上文所述的从建筑空间、材料到人居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有近代“工业革命”后所出现的诸多问题,“现代”以来的人居所延续的便是这一革命后的发展趋势,这才有如本文开言所述的人类社会五宗罪,并以人居城市现象的问题为“首罪”。显然,指导现代人居“城市”建设的“现代建筑学”在理论上应该是有问题的。也许现代的建筑学家们并不这么认为、或不以为意,他们注重的是建筑的“技术”和“艺术”怎么结合发展,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需求,而忽视了这样的发展后,对自然空间乃至地球环境造成的影响,甚至认为这并不关“建筑学”的学科之事。而这种意识,其实是学科对问题的回避,并主要是人类主观上的自我需求满足的思想概念在建筑师身上的体现,也是建筑学家们为迎合人类意识所奉承的本位理论。

图39 -4 “传统”与“现代”人居比较示意图(左:传统“城市”;右:现代“城市”)

从客观上而论,“现代建筑学”没有空间整体观的认识,只有人类“居用论”的研究。

实际上,人类是无法回避“空间”问题的,或更明确的说,这更是建筑师乃至建筑学家们必须直面的问题。因为“人居”的“空间”不是建筑师“无(空间)中生有(空间)”所可能创造的,就象“工业生产”一样,必须有“原料”,建筑师创造的“原料”就是自然空间,没有自然空间,建筑师无从“创造”。故而,人居离不开“原料”的自然空间,这是人类及建筑师、建筑学家必须明确的概念。那么,以“符合客观实际”为科学原则的“建筑学”,能回避得了其本原“空间”吗?客观而论,无法回避。本原“空间”是客观的自然存在,产生于数十亿年前的地球形成,由土石球体与球表及球外的生物圈、大气圈等构成,人类就演进于这一地球生物圈的进化物种的自然空间环境中;而后,进化形成后的人类就与生物圈的所有物种同存于大气圈下的地表上,共有地球的这一自然空间。然而,形成发展至近现代的统治、主宰着地球的人类,在“现代建筑学”理论指导下构建的现代“人居”,却只有人类自己的居用空间的概念形成,似乎就没有“生物圈”物种整体的存在。假如人类不是地球的统治者、主宰者,而是其它的某一物种,该物种会愿意看到地球统治者的这种“居用”行为吗?如果不愿意、不喜欢,难道就不会有物种本能或生物本能的反应出现吗?

图39 -5 地球现代人居“空间”演成示意图(左:自然“空间”;右:现代“空间”)

可见,现代以来所形成的建筑学理论在主客观上都是有重大的缺陷的,与人类所生存依附的“客观(自然)实际”的生态发展需求并不相符。当然,现代的人类是极不情愿承认这一点的,但人类文化的理性科学却应该有明确的认识,这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人类需要可持续发展,若没有客观性,则可持续发展可能是一句空话。

因此,真正科学的人居建筑学,应是客观自然的再造,且归结于自然之道。

对人居建筑学来说,所谓符合客观实际,就是满足人类长久生存的功能空间的营造需求。如果所营造的空间并不适合人类永久生存、生活,甚至会因为自然物种的灭绝增速所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类的无法生存而必须逃离。那么,这样的空间还有真正的人居意义吗?人居建设的建筑学理论,还会是一门真正的人类学科吗?显然,其不可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理论,或者说其理论是有严重缺陷的。真正科学的建筑学,不应违背客观(自然)实际,而必须以自然空间的发展需求为基本前提,然后才是人居空间的营造,这是人居建筑科学的最高宗旨。当然,这一真正科学的建立很难,人类不应该因为其难而弃之或回避、混淆其认识,因为在科学学的认识论看来,是人类文化科学的莫大罪过。

猜你喜欢

建筑学人居物种
高层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学的应用分析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建筑学中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
建筑学与建筑设计现状浅析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见山楼的建筑学意味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