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食品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9-07-24师文添罗建光
师文添,罗建光,邵 虎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较快,伴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标的提出,高职食品类专业毕业生作为食品行业未来的重要力量,肩负着艰巨的责任,如何提高高职食品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真正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食品类专业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通过对全国16所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深入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高职食品类专业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问卷精心设计了有关问题,尽可能使调查问卷满足客观了解高职食品类专业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个人访谈为辅的调查方法,调查兼顾学校、性别、年级分布相对均衡,以保证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1]:每所学校按比例各发放问卷,男女生各占50%,各年级学生各占33.3%,使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调查随机发放800份问卷,收回问卷778份,回收率97.25%;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735份,有效率94.47%。以下就全国16所开设食品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的各个不同方面进行具体情况的数据统计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 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1.1 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调查见表1。
由表1可知,多达83.3%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对创新创业是感兴趣的,有41.2%愿意参加创新创业类的培训,但是有创业想法及创业者仅有22.3%,不到调研总人数的1/5。对于学校组织的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培训和考核大部分学生不太重视,生活中遇到难题缺乏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别谈创新思维。总体来看,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
表1 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调查/%
1.2 创新创业素质普遍不高
高职学生由于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受教育程度不高,加之学习及生活的惰性,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1.3 创新创业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调查见表2。
由表2可知,毕业后希望找一份安稳工作的人数比例高达85.6%,而敢于挑战自我、鼓足勇气承担风险、愿意自主创业的人数不到5%,而选择创业的学生中有59.4%主要依赖于家庭,有近80%的学生希望得到创业能力培养的帮助,而当问及自己对自己创业能力评价时,超过50%的学生都自我感觉良好,比较自信。
表2 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调查/%
1.4 大学生创业与食品类专业结合度不高
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创业与专业结合度调查见表3。
表3 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创业与专业结合度调查 /%
由表3可知,创业学生中,利用所学食品类专业开展项目的学生不到12%,开发食品类创业项目的人数偏少,大学生创业与食品类专业结合度不高。这不得不引起食品专业师生的反思。
1.5 实际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数少,创新创业项目存活率低
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创业数量及存活率调查见表4。
由表4可知,有25.2%的学生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仅有13.7%的人参与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创新创业项目的存活率极低,创业者及参与创业者总计不到15%,而且18.5%的人对学校创新创业活动不了解。
1.6 大学生创业集中在低端或营销领域,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创业领域调查见表5。
由表5可知,食品专业的创业者其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在销售、餐饮、服务等行业,主要从事职业分别为“销售专员”“采购专员”“服务人员”等,相对而言,大学生创业项目所在的行业和大学毕业生从事的职业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较低,即他们的创业项目多集中在低端领域。
2 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2.1 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有偏差
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调查见表6。
由表6可知,79.2%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但仍有4%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不太认同。28.1%的学生认为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创办企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功能化,容易导致学习中存在功利化倾向。21.2%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不满意。
表4 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创业数量及存活率调查/%
表5 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创业领域调查 /%
2.2 大学生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不高
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调查见表7。
由表7可知,对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总体非常满意的只有19.3%,对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需改善的选项中,选择数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师资力量、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内容。
表6 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调查/%
表7 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满意度调查/%
2.3 高职食品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不足
高职食品类专业创新创业政策了解情况及教育宣传力度及其途径的调查见表8。
由表8可知,高职食品类专业学生与教师对创新创业政策非常了解的只有14.3%,说明学生了解程度并不高,高职院校对现行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力度不足。只有32.3%的学生认为学校在宣传创新创业及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效果显著。学生平时了解创新创业政策主要是通过班主任辅导员讲解。说明学生了解创新创业政策途径有些单一,应充分挖掘各种宣传途径。学校每年组织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次数超过5次以上的为57.3%,但学校每年组织的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实际参与度超过10%的只有16.5%。各校每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申报数超过20项的只有2%。学校近10年成功校友创业案例超过40个的只有2.5%。总体来说,高职食品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有所不足。
2.4 创新创业教育与食品类专业教育融合度低
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已经广泛开展,但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组织、实施部门呈现多样化,创新创业教育游离于人才培养体系之外,只是在选修中添加几门创业类课程或者局部开展一些创业类活动,没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
(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分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虽然列入人才培养体系,但多局限于纯粹创新创业知识和浅层训练,少有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大多是国外引进课程,学科体系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也存在随意性,与专业教育课程的融合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叠加,更谈不上深度融合。
(2)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度低。调研显示,开设的各门专业课程中讲解创新创业部分的内容的章节平均少于1章,多数教师也就是在讲授过程中例举一些涉及专业的案例而已,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度低。
表8 高职食品类专业创新创业政策了解情况及教育宣传力度及其途径的调查/%
(3)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尚未融合。目前,担任创新创业课都是辅导员教师或者就业指导部门教师等,很难形成一个科学化、系统化和体现专业特点的多层次创新创业体系。
(4)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实践的结合程度有待加强。目前,学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2种教育实践都是在各自领域内的实践,专业教学单位根据教学进行开展工学交替、专业认知和专业实习;创新创业教育更是根据个别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帮助他们开展创业实践的教育与支持,这种教育实践非常松散,没有形成体系。
3 高职食品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对策
3.1 顶层设计,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1) 建立管理机构[2]。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型的训练及竞赛活动,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制定细则、部署和监督工作落实。
(2)制定管理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职务评聘条件等方式,对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成绩进行学分认定,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获奖情况作为评优评先的内容,出台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改革教学学籍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引导、鼓励、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3) 建立健全的良性管理机制。落实岗位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规范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有人管事”和“有章理事”,协同推进食品类等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活动的政策机制。
(4) 制定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定诸如税收减免、学分互换、延迟毕业等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帮助那些具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成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5) 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平台。应建立规范、科学、系统的管理平台,整合利用各部门教育资源,实现效果的最大化。
(6) 构建“校政行企”协同育人机制。基于协同理论,实施“校政行企”的协同育人工程,通过协作,促进培养与需求对接、科研与教学互动,创新育人机制。
3.2 创设进阶课程新体系
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创业教育课程分为创业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和食品学科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创业综合素质培养课程包括创业的组织领导能力、创业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专业技能训练课程主要指学生的食品专业课程教育,此类课程应该涵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研究方向,以实训、实践操作为主,强调开放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充分遵照学生的意愿,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找到乐趣,掌握专业技能,夯实专业基础。基于系统化的课程观,以动态调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切入点,根据认知规律,全新塑造创新创业课程观,通过构建的新型课程体系,使学生的专业发展主线与创业发展主线实现有机融合。
3.3 打造精良教学团队
基于优势资源效能发挥最大化理论,通过在校政行企协作基础上的联络沟通机制,发挥集团化办学资源优势,对接食品行业,融合相关企业,开展师资“专兼互聘”,切实加强师资队伍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培训,提升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导引能力,打造一支在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合理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大力实施双专业带头人制度、骨干教师和创业导师培养计划。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探讨式教学法、团队协作教学法、辩论教学法、头脑风暴法、PBL教学法、因材施教法、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创业线上线下教育;利用微信公众号满足学生对不同层次创新创业信息的需求,发布最新资讯,提供项目信息。
3.4 完善创新创业实践育人体系
进行顶层设计,建设和调配资源,打造专业实践平台,成立“三创”科技社团,开设食品文化等选修课程,开展食品文化节、食品社团成果展、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讲堂、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模拟、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孵化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学期综合实训项目、创新创业课外活动,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使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项目能够成长成熟。
3.5 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3]
应构建创业咨询服务部门,及时更新创新创业教育前沿动态,建立帮扶支持体系,及时宣传我国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建立多渠道创新创业基金来源,加大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考评体系建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可靠的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