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丙寅熟食店

2019-07-23姜红兰

散文选刊·下半月 2019年8期
关键词:玉珍粮站猪头肉

姜红兰

刘丙寅当时是大队会计,兼农工商饭店经理,后来农村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刘丙寅承包了饭店,烧饼铺和包子店分离了出去。姚小三家开了烧饼铺,刘森林家开了“小上海包子”早茶店。

姚家的烧饼铺靠着粮站,粮站边上的东平河和澄子河在二沟大桥处汇聚成一个大大的“人”字,粮站这处河段,就称为“人字河”。四乡八镇上来卖粮的水泥船,都是在这段河道,排成长龙,等待看样检验。看样不合格的农户,没心思去“小上海”吃早茶,一套插酥烧饼夹油条,泡一壶大麦茶,既熬饿又实惠。就地在粮站找个晒场,晾晒扫掠干净了,交了公粮,打一回牙祭,转身就去了“小上海”,每人吃一屉大全包子,一份烫干丝,一家老小,心满意足。也有舍得的,犒劳一下自己一年辛劳的男劳力,相约着,中午去刘丙寅饭店,切一盘猪头肉、盐水鹅,烧一碗大杂素,里面有肉丸、鱼丸、虾丸、肉皮、香菇、木耳、淡菜,各色菜蔬,一锅烩。女人,大都是不舍的,世上还有什么比包子更好吃的呢?家里的鸡、鹅、鸭还要等着喂食。留下男人,女人們拈着长长的竹篙,撑着水泥船,载着老人小孩儿,在人字河上悠悠地往家走了。

玉珍是刘丙寅的女儿,明眸皓齿,面如满月,是他家饭店的活招牌。南来北往的供销员、来苏北勘探油田的地质工人、回收杭白菊的浙江乐清人、收购苗猪盛产栗子的溧阳人,以及送戏下乡的泰州淮剧团,黄素萍的《庵堂认母》、陈德林的《刘贵成私访》,每月逢五逢十赶集,人们都要来刘丙寅饭店里吃饭。有的吃客形象难看,目光随着玉珍的身体,晃过来,晃过去。玉珍是个辣嘴子,做事刷括利索,像个带刺的玫瑰花,一转身,一瞪眼,吓得登徒子赶紧收回了目光。女大不中留,尽管刘丙寅万分不舍,玉珍还是出嫁了。

刘丙寅的熟食本来并不是主角戏,也就是宴席上的配角,冷菜,拼盘。玉珍在店里的时候,凤林、凤清两个弟弟还小。镇上的小饭店也多起来了,刘丙寅送凤清去了外地,学做卤菜。他要在潮起潮落的市场经济里,站稳脚跟,才不至于像其他的饭店一样,开开关关。“小上海”后来也扩大经营范围,开了“小上海”饭店,很是时兴了一阵儿,倒丢了汤包的主营项目。人们已不再单纯地满足口腹温饱,口袋里渐渐鼓起来的人们,开始讲究菜品的特色口味,“小上海”渐渐地湮没在人们喜新厌旧的味蕾里。

有人说,刘丙寅送凤清去菱塘学做的盐水鹅,可是他家的盐水鹅比菱塘老鹅更酥烂,并没有像别家熏烧摊上的老鹅,咬在嘴里,老巴筋猴地嚼不烂。说老鹅烀烂了,就不打称了。虽然烂,但不离骨,不会搛不上筷子。他家的鹅杂带鹅胗、鹅血、鹅肠、鹅翅、鹅爪、鹅头,各是各的味,各有各的嚼头。完了,下一叉面放在鹅卤里,无需再放一点佐料。或者,直接鹅卤子拌饭,菜有了,主食也有了。他家的猪蹄、猪头肉,光是色泽,赤酱流油,亮晶晶的如同琥珀。猪爪的皮吃在嘴里,软糯却又有韧劲,Q弹。猪头肉,猪拱嘴、猪耳朵、猪舌头是分开来卖的,你指哪块,就切哪块。

那个时候,他家开始有了卤鹌鹑,鹌鹑那时我们乡下很少有人吃,见不得活剥鹌鹑的过程,做法和汪曾祺老先生的桃花鵽大抵相仿。他家饭店也有卤豆腐干,不同于其他摊点的赤酱色,卤得黄澄澄的。如果说其他的卤菜只是味道差别而已,这个卤干在城里绝无仅有。盐水鹅、鹅杂、猪头肉、猪爪都倒在不锈钢的方形盘子里,好让人挑选,老鹅是要前软鞭,还是后片。蒲包肉码好也放在盘子里,这个大小是看不出个头的,一展齐。这个是他的家学,刘丙寅在农工商做经理时,就已经做这个卖了。凤爪、大豆、花生、素鸡都装在搪瓷盆里。早市和晚市,中午与黄昏,凤清就这样站在案板前,不停地切。

刘丙寅高粗身板,宽阔脸膛,说话声音敞亮,在家绝对权威,凤林、凤清弟兄二人倒是和风细雨,见人满脸笑容。刘丙寅给儿子娶了媳妇,两房媳妇都在店里帮忙,妯娌二人从没红过脸,做事也不互相攀扯躲懒,一家人闷着头做生意。早上天不亮就起床,烧水,杀鹅、烫鹅,在门口支个熬有沥青的铁锅,浇猪头,去猪毛。卤菜成了刘丙寅饭店的主打菜,特色菜。小镇的人发明新的吃法,姚家烧饼店和刘丙寅熟菜有了个绝好的搭配,黄烧饼剖开,切上几片猪头肉,夹在里面。碱黄的烧饼,就像是龟裂的禾土,搭配油汪汪的猪头肉,肉香迅速浸淫了整个烧饼,烧饼的焦香与猪头肉的卤味完美地结合,还有什么比食物让人感到满足,感到愉悦呢?就像一个失声的歌者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引吭高歌那般酣畅淋漓。

后来,凤林和凤清弟兄俩分开了一段时间。凤清在猪集场对过开了个熟食店,下午也做水饺,但没有阳春面卖得好。白水面就用鹅卤子做调料,撒点葱花即可。酱油面,就切几块猪头肉,或一个蒲包肉做浇头,饺子倒是很少有人问津。

小镇的包子店开开关关,又开了几家饺面店,早上也蒸包子,其中,商品街上的“红梅饺面店”最为有名。“小上海”已经销声匿迹了,但这户人家倒是成了闯荡大上海的第一批从小镇上走出去的人家,打拼多年,在上海买房定居,扎根上海。

再后来,姚家烧饼店的老大改行,去城里开了一家卖南北干货的店。现在人生养,坐小月子,已不时兴送汤:四斤馓子,六十个黄烧饼。人们也不再集中卖粮,打下来的粮食往往在田头就被收购了。

刘丙寅饭店就成了老镇的一个印记。不管多远,走南闯北,漂洋过海,从老镇走出去的子孙,喝着人字河里的水长大的人们,迎接游子的归来,招待远方的客人,都会提前一两日到刘丙寅饭店预订熟菜。凤林和凤清弟兄俩又合在一起营生。他家的熟菜更是与时俱进,有了真空包装,设置了微信扫码,支付宝支付,快递速寄到每一个有需要的地方。

责任编辑:蒋建伟

猜你喜欢

玉珍粮站猪头肉
英雄的传说
玉珍
大彻大悟猪头肉
胖镇长的苦恼
浅议纪检与审计配合处理违规问题的可行性
猪头肉
荒唐的姐弟恋
保姆偷酒
我们的责任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