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络时代下的“需求”与“交换”
2019-07-23周鹏张麟
周鹏 张麟
摘 要:互联网时代下,信息话语权不断下放,每个人都能第一时间接收、输出信息,拥有消费、盈利的便捷渠道和直接平台。在网络上,所有关于人的需求和情感迅速汇集,不断积累和扩大,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虚拟消费市场。随着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网络环境愈发复杂,一系列的网络问题也愈发突出。本文的目的是从消费主义盛行和数据过度收集这两个问题切入,探讨目前在网络大数据时代下的“需求”与“交换”。
关键词:过度消费;网红经济;大数据收集;信息泄露
1 网络时代下的“需求”与“交换”
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于从网络世界中获得精神享受和寻觅更符合自我期待的信息,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相同,我们共同构成了多元的网络世界。在大数据横行的时代,每个人每天接收和输出大量的信息,数量众多的用户和资本的力量共同为互联网注入了蓬勃的生命力,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博弈。而文章就是对其中两个热点问题存在的“需求”和“交换”进行探析和挖掘。
2 过度消费下的身份认同
2.1 网络世界的虚无感
(1)注意力经济。“你我本无缘,全靠我充钱”这其实是一种现实。原谷歌设计伦理师Tristan Harris在一场TED里说:“如果任何产品是免费的,那是因为有人在为你买单,或者说为你的注意力买单。你的注意力有多值钱呢?打个比方,你每打开一个网页,背后都有一场竞拍在进行,每天高达上亿次。”
(2)虚无感与社交媒体。社交媒体上层出不穷的热点裹挟着大众,看似每个人参与其中,其实这种参与很脆弱和浅薄。不管是微博、微信、抖音,还是各类游戏直播平台,根本任务就是抓住用户的注意力。成功获取了你的注意力即代表有可能获知、符合甚至引导你的需求和偏好,得到你欣然的买单。
人们被牵引着,从来不缺占据注意力的选择,在现实的压力下跳入了一个五光十色的怪圈寻找慰藉。在各种媒介的催化下,信息的嘈杂和感染力无限放大,人们独处的能力却大幅度降低。网络世界能提供真实存在的东西,但虚无感挥之不去。得到短暂的欢乐后却可能依然感觉生活空白,缺乏意义感和方向感,这使人们产生了某种充实自己的迫切需求。
2.2 网红经济的盛行
(1)网红经济。网红经济是指将互联网流量资源人格化的一系列商业模式和变现模式,是指网红在社交媒体上聚集人气,对其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对部分受众产生特定影响,由此获得的极强的影响力和变现能力衍生出的实际利益和经济效应。
(2)上帝创造人,而消费者就是上帝。对于网红经济而言,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摸透消费者需求和心理,吸引到足够的粉丝进行某种意义上的“造神”。网红主要展示特定的才艺,内容,外表,和自身个性。美妆博主通过教授化妆的视频在爱美女性中吸引粉丝,将有关护肤、彩妆等产品信息精准的传达给此类消费人群,从而获得强大的带货能力。游戏网红通过直播游戏过程收取粉丝道具礼物或推广游戏变现,主攻文字等内容产出聚集粉丝的网红,背靠粉丝群体借助软文植入的方式实现变现。
这些互动在新兴媒体社交平台上更为亲切,能让粉丝感觉到更加强烈的一对一专属感,情感的互动使粉丝更乐于为“自己人”买单。
网红经济脱离传统明星的道路,塑造了多元化、多维度的偶像。某种情况上满足了网络时代“人以群分”的特定需求。虽然距离大众更近,但是因为大多网红自身能力较为单一刻板,没有办法很快适应市场的变化,生存过于依托特定粉丝群体,与其说是人们对“神”的追寻,不如说人们在追寻自身内心的投影,是人的需求,而资本催生了这些幻影成为现实。
2.3 消费主义建造的“马蒂尔德陷阱”
“你舍不得买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质感的东西,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这一句诛心之语一度盛行。消费行为被与身份、品味、甚至智商等联系在一起,在社交平台上大肆宣扬。
营销者把幸福的“价格”越定越高。手机上所有的社交媒体都在教导用户及时行乐,强调精致的生活一定是潇洒而随心的,并且争先恐后的奉上符合这一定义的消费清单;网红和明星用甜美的笑容或幽默贴心的行为语言吸引特定群体勾选一个个不必要又想要的商品;大量的支付和借貸软件在人们耳边不停地诉说“借”的轻易和快乐。这一切都为了让客户顺从的掏干口袋里最后一分钱,不管是现在的还是未来的。
“双十一”“双十二”“618”“520”,头脑发热的消费者在社交平台肆无忌惮的煽动下义无反顾地走进了“马蒂尔德陷阱”——为自己的项链付出了太过高昂的价格。这不能说是欺骗,每个人都是自愿消费,自主产生的购物欲。用手中的资金换取满足自己各方面需求的资源,但以上环节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4 消费符号建立的身份认同
当今现实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疲惫不堪,又在大量的碎片化信息的冲击和包围下无所适从。人们通过消费建立身份认同,在有意无意的引导下通过各个媒体进行精神消费或者物质消费,满足自身的诉求和实现内心的幻想。我拥有了“它”可能不快乐,但我得不到一定不快乐。疯狂地购买,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多数人人无法戒断的精神需求,也是消费越来越快捷频繁的当今社会无法避免的现象。
3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交换
3.1 信息收集
(1)个性化推荐系统技术。个性化推荐系统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出现的信息超载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路径,它能够针对每个用户的偏好需求,进行“千人千面”智能推荐,推送各类信息和商品。
从目前的各种个性化推荐系统来看,收集用户数据和算法是其最重要的两部分。这种技术带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便捷服务,但也将我们暴露在了无孔不入的“眼睛”下面,这种信息暴露是很难避免的。
(2)我们生活在“眼睛”下。现今互联网已经和我们生活密不可分,我们在网络上的所有行为都留下了“数据足迹”。在大数据下,我们的隐私不再是一个笼统的范围,而是精确到了“点”。我们的每一次点击,观看,评论都是可追踪的,每一次购买,停顿,犹豫,都成了可视的数据。
如淘宝、京东等各大购物网站都在观察和记录着我们的购物清单;百度、谷歌、搜狗在密切关注我们的浏览历史和搜索记录;微信,QQ、微博窥视了我们的社交网络和思想动态;美团等外卖App记录着我们的美食偏好;甚至出游地点,酒店选择,爱好的音乐,阅读的风格都有各大平台争先恐后的记录保存下来。
(3)个人隐私的担忧。企业收集的信息非常详尽而庞杂,经过处理后很多可以精确到个人,并且时效长,可以随时更新。各个软件记录的信息涵盖了人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消费高低,时间,频率,偏好 ,没有比这更详尽的了。事无巨细的年账单让人们在回顾过往信息的同时,也难免对自身隐私产生担忧。
这种数据收集尤其在购物消费方面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购物App的私人订制首页,过往商家频繁的推销短信,和各大购物节几十上百条信息的疯狂轰炸让人烦不胜烦。而更私人的地址,身份信息的不当收集和泄露也带来了不在少数的安全问题。大多数人都面临过不同程度的诱导消费。
3.2 信息交换的互利性
(1)“懒人”的需求。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交换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还存在于用户和提供者之间,一定程度的信息交换可以说是互利的。就如当我们想享受网络购物的便捷时就无法绕过填写个人地址和电话这个问题,在首页上看到越来越合心意的购物推荐和内容推送仍感到心动和愉悦。这是技术和资本一起和乐于偷懒的用户达成的约定。资本利用技术为我们提供高纯度便捷的享受,也确实有一定必要收集客户各方面的信息。
用户拿一定隐私换取部分便利在目前看来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多数人对于适度的信息收集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一种心照不宣的供求平衡,需求决定着资本的前进方向,不是所有的用户都能做到将信息一目十行高度概括,庞大的信息流中也需要有人帮助我们进行需要的筛选。
(2)企业的优势。“数据就像眼睛里的神经,神经越丰富,眼睛就越具有洞察力”。这对媒介机构媒介平台来说几乎是致命的诱惑,他们可能对普通的个人毫无兴趣,但是海量的个人数据信息能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
如果对随机一百个人投放口红广告的购买效果是5%,对100位女性投放的效果是20%,对100位口红爱好者投放的回报是50%甚至更多,那么为什么不牢牢记住这些数据呢?更高的回报更少的投入,这就导致了互联网时代对大数据的狂热追求。
这种追求在一定范围内提供给了用户更好的用户体验,也给了提供者无与伦比的优势和更多的利润。但对于暴露在无数“眼睛”下的大众而言一定是有不适的,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是二者需要一起思考的问题。
4 结语
不论是过度消费还是信息过度收集,其实都反映了人们自身的需求和资本的逐利性。我们可能在下意识的进行一场交换,數据计算和个人偏好将我们最为喜爱的部分积极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造成了网络世界的分层和割裂。人们在层层信息流包裹下寻找着“同好”,群体的氛围和个人的倾向使消费者更乐于在特定的方面进行消费。巨大的利润促使资本迎合的同时对客户个人信息需求加大以便提供更全面高效的服务和获取更高昂的利益。
人们受网络世界和资本牵引,又改变着网络世界和资本结构并达成了某种平衡。但这种平衡是在时刻变化又尤为固执的,也并不能粗暴的概括为“好”和“坏”。互联网的高自由化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这种自由同时暴露了人性的太多弱点,这种弱点被察觉和引导,但又没有足够的管理和监督以致走向极端。改善这种情况需要媒体、用户和社会等多方的努力,而非一味地谴责或接受。
参考文献:
[1] 苗苗.浅析互联网时代的网红经济[J].电脑迷,2017(2).
[2] 蔡磊平.凸显与遮蔽:个性化推荐算法下的信息茧房现象[J].东南传播,2017(7).
[3] 董仕玲,孙祥飞.“信息茧房”是一种心甘情愿的“被绑架”[J].新闻论坛,2017(06).
[4] 刘雅辉,等.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