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笙演奏中的基本性能
2019-07-23甘望文
摘 要:笙为我国极其古老的一种乐器。公元前15世纪殷代的甲骨文字中就有关于笙的记载。(公元1080年)杨杰对笙的描述如下:“今巢笙、和笙,其管十九,以十二管发律吕之本声,以七管为应声,用之已久,而声至和。”解放以来,旧笙得到改良,新笙出现,如廿四簧圆笙、廿七簧方笙、卅六簧半音笙、中音笙、低音笙、键盘排笙等等,发展很快,笙成为民族乐队中的一种重要乐器。
关键词:笙;演奏性能;发音
笙的构造可粗分为笙簧、笙苗、笙斗三个部分,外形有圆的与方的两种。笙由笙簧振动引起笙苗内空气柱的振动而发音。高音笙音位排列式样极不统一。笙的式样极多,音位排列、音域、演奏手法等等几乎因人而异,无法一一介绍。下面将以二十一簧笙、二十四簧笙为例,讲述笙的性能。
1 音色
笙是一种吹管器乐,它的发音原理是通过内部的一个金属簧片振动而产生声音,其音色十分特殊,听起来有点像管弦器乐,又有点像簧乐器,这是其音色的最大特点,兼具甜美、优柔及金属质感。笙的音色的特殊性让它和其他器乐配合起来十分容易,无论吹拉弹唱哪种形式,都可以结合得很好,这是笙的音色最大的特点。另外,在不同的音区都可以见到笙的影子,它十分适合不同的音区,高音区比较纤细,中音区比较紧实,低音区比较甜软。总之,笙的音色十分灵活和普及化,在民族器乐演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方面。
2 音量
和其他器乐不同,笙的音量随着吹奏的变化而变化,总的来看,它具备强弱音量的不同适应性,如果要吹奏强的音量可以通过增加多音和弦等等来提升音量,如果是弱的音量可以通过减少和弦音来达到所要的效果。音量的把握体现了笙吹奏者的能力,要是能够做到强弱之间、渐强渐弱之间来回转换,那就可以胜任笙的吹奏,同時表现笙的音量特色。当不同的音区音量需要快速转换时,就更加考验笙吹奏者的音量把握能力了,如果是初学者,就很难做到游刃有余,也发挥不出笙的音量特色,无法表现笙的器乐魅力。
3 手指技巧
3.1 单音
笙的单音奏法在传统的民间乐曲中很少用到,解放后才逐渐受到重视,各种音阶、琶音、旋律进行等都得到广泛应用。如《草原巡逻兵》的单音旋律,描写巡逻兵在自豪地歌唱;《海南春晓》以轻声的单音旋律作为引子表现海边清晨的意境。而在乐队中,笙的单音旋律作为吹管乐器组内不同于笛子、唢呐的另一种重要音色越来越受重视。
3.2 和弦
众所周知,笙的和弦与其他器乐的和弦表现有很大区别,它除了表现传统和弦音之外,还可以表现功能性和弦,这是其和弦功能的强大之处。其具备足够的音色和音量变化特征,可以支持它完成功能性和弦的转变。每个和音的结构虽不完全一样,但多为以低声部音为主,上方五度、八度音为辅的结构,不用三度音。山西民歌《交城山》用传统笙吹奏这样的传统和音非常方便,有些演奏者甚至感到比吹奏单音更为顺手。用二十一簧笙、二十四簧笙吹奏上述和音,如每拍吹四个和音,以132的速度吹奏是不会感到困难的。
以传统和音的方式演奏旋律,是笙的一项古老、有特色的演奏技巧,总的音响仿佛加浓了的旋律,听起来和其他的单音节旋律有所不同,似乎有一点复调的感觉,其实是它的音色变化技巧所导致的。演奏中笙的分谱很少只写上主旋律让演奏者自己去发挥,而是把所需要的音符全部写明,比较严格地规定了和弦的性质。二十一簧笙、二十四簧笙演奏三个音的密集大小三和弦及其各个转位,一般是不成问题的。其他和弦由于笙的音位不统一,很难作出明确的规定,只要手指能够按准确,就可以演奏。
3.3 多声处理
笙的表现力还体现在多声部处理上面。如前文所述,笙的音色和音量、和弦的吹奏富有很大的特色,这是以它的技巧作支撑,如果没有强大丰富的技巧作支撑,那么也不会有多声部处理这样复杂的吹奏功能。那样经过多声处理的旋律所达到的效果,就不是笛子、唢呐等单音乐器所能办到的。吹奏单音或和音式的旋律时,对需要特别强调的音符,可以用空着的手指同时迅速地抹打其他音孔,打的音越多,效果越强烈。这种手法一般叫作“叠音”“抹音”或“打音”。长音的上方作单音、双音的节奏伴奏也较常见。如果长音在高音区,就不宜在其下方作类似的节奏伴奏,可以打本音,做出相似的效果。
在笙上吹奏颜音是比较困难的。常以上声部奏长音,下声部奏快速断音的办法,以达到类似颤音的效果。两个声部比较独立的用法,如下声部为主旋律,上声部为音型伴奏声部作复调处理等等,在新近出现的独奏曲中越来越多。因为笙的特点是音区越髙,音量越弱,所以在作两声部处理时,主要旋律多放在下方,把次要的声部、伴奏声部放在主旋律的上方。两个声部的独立性越强,越难演奏。可见笙的吹奏技巧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才可以真正发挥出笙的作用。
4 结语
笙作为一门古老的乐器,它的音乐表现力十分强大,无论是音色、音量还是其他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色,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关于美化音响的技巧,笙也是比较丰富的,它除了要求吹出具有一定音高、时值、速度、音量的旋律之外,还强调旋律音高上的装饰和音响上的装饰,以更大限度地发挥其表现能力。
作者简介:甘望文(1995—)女,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通讯作者:王洪丽(1975—),黑龙江双鸭山人,副教授,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