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刍议
2019-07-23郭思远杨含
郭思远 杨含
摘 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联结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从宏观的视角着手,勾画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强国壮美气象。本文从现实要求、理论支撑、道路选择三个方面浅析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关键词:生态文明战略;美丽强国;生态建设新时代
1 社会主义美丽强国的现实要求
生态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生态环境因其特殊性,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万物共荣”“敬畏自然”一直是中华文明所强调和突出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人和自然一直是一种退让关系。
纵览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为保持经济增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但这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模式,也凸显了日益严峻的环境生态破坏问题,马克思曾指出:隐藏在自然环境背后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冲突和对立,自然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问题。
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初期,经济的落后以及随之而来的国内外共同压力,使得我国制定了尽快从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主要任务,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大力发展生产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问题一直处于被动的局面。当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日益凸显,向人们提出挑战时,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了“退耕还林”“退耕还湖”等一系列的具体措施,但这些本质上是沿用了西方“事后治理”的方法,没有克服工业文明发展的弊病。由于缺乏顶层的制度设计和前瞻性的道路指引,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2012年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将认知思想的程度、联系群众的广度、出台制度的频度、创新技术的强度、治理污染的力度、改善环境的速度、督察执法的尺度等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提上了日程。
2 生态文明新时代顶层的理论、制度支撑
2002年,党在其十六大的报告中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生态文明”这个词,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把生态文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国家战略高度。十九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奋斗目标就与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一一对应起来。
2.1 整体性:生态文明战略的前瞻引导
党的十八大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生态文明对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出发,找到了一条以历史经验为依托,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状为立足点的新时代生态发展道路。其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时代历史的整体性,其鲜明的时代性主要体现为: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现状为基点,赋予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在生态建设方面的历史使命;与此同时,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的生态文明思想经历了由萌芽到发展的阶段,从环境保护法律的初具规模到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各个领域的贯彻实施,再到生态文明战略的纲领性提出,生态文明思想体系逐步完善深化,具有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第二个方面——空间布局的整体性。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们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将生态文明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体联系起来,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体现了宏观空间布局上的整体性,在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前体下,人民才能更好地享受政治经济文化的社会建设成果。
第三个方面——实践的整体性,“四个全面”战略是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體实践,既有整体宏观的目标,又有微观具体性的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在四个全面布局的宏观调整下,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空间趋紧等等问题的合理解决是对发展、环境、生产力三者关系的深刻阐释。
2.2 统一性:“两山”思想的辩证统一
2013年9月,在访问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时所做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山理论”做出了清晰、准确的科学论述。他指出“中国明确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2]2017年,“两山”思想写入了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中,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两山”思想蕴含着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二是表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哲学关系;三是阐述了环境与经济转换的内在逻辑”[3]作为深刻揭示了生态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内在价值联系与诉求的“两山”思想,不仅从思想制度层面阐明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还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在二者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和转换机制的继承与创新,其辩证统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层次——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辩证统一。在环境保护这个问题是要树立大局观、发展观、长远观;以“保护”作为率先考虑的问题,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两山思想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思想理论,更为人们提供了一次重新审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它以一种站在人类社会和发展高度的姿态上,充分体现了自然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第二个层次——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当自然环境的破坏开始影响人们的日常,当资源的紧促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反思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问题,“在不破坏自然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适当利用自然资源”是两山思想给予人们对自然资源开采利用的正确行动指导,另一方面,积极修复已经损坏的自然环境,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避免走上过分利用资源的错误发展道路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在要求。正确阐释了自然资源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
第三个层次——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两山”思想的提出给人们一个合理的自身定位——自然和人类不是从属关系,我们只是自然资源临时的利用者。在自然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一方面我们需要限制开采资源的范围和程度;另一方面我们需要改进科学技术,创新开采自然资源的方法以及资源和经济转换的机制。
当我们逐渐开始意识到环境利用、传承和创新转换能源机制的辩证统一关系,追求自然界的持续发展时,对于资源利用模式的传承和资源消耗机制的创新就将达到平衡。
2.3 全球性:生命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维
一方面,生命共同体的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的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4]深刻阐释了人类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联系,进一步实现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全球化下的价值诉求,马克思曾提出全球性的发展理论,他认为人类历史终会由民族的区域的历史转向全球的世界的历史,在全球化日益深化,全球合作日益密切的基础下,各国之间资源、环境、人口等矛盾也日益凸显。全球环境问题“无界性”和“公共性”的特征,需要在解决路径上实现全球合作。中国将树立负责人大国形象,以公平合理、合作共赢为出发点,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3 新时代美丽中国的道路选择
作为一项复杂庞大系统工程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结合新时代下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依靠国家现代化治理能力,才能打造出一套科学的环境治理综合体系。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时代发展的突出位置,着力构建四梁八柱,努力推动生态文明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之中。到2035年使得我国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基本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目标;到205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3.1 扩大文化消费需求
文化消费有利于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产业在本质上属于生态产业,依据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划分依据,包括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相关产品生产两大类的文化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其突出的特点为投入少、能耗低、污染轻。具有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优点。故,通过扩大文化消费有利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3.2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并且把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被提上日程,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18年3月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至此,生态文明正式被写入宪法。“自2014年到2017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相继制定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等重要的法规和文件。”[5]
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让司法的刚性约束成了生态文明发展中不可触碰的红线,以法律的有效实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3.3 “微”路径的传播和落实
“互联网+”时代,国家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建设
(1)“微”课堂的普及。网课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微课将以5~15分钟的短视频,将国家环保大事、环保法律知识讲座、身边的环保案例等加以针对性的凝练,达到对公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诉求。
(2)“微”平台的构建。以微博、微信公众号、订阅号为主导的微平台已成为用户量庞大,影响力渐增的网络社交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单向关注、多向交流”的模式在保证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快速获取信息,更有利于开放的群众意见,满足公众日益增强的环境保护诉求。普通百姓也可以通过微平台向有关部门及时反映身边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
(3)“微”圈层的营建。“微”圈层主要指通过QQ、微信等社交媒体建立起来的网络虚拟社交圈,以QQ、微信为主导的“微”圈层在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言论监督机制下,突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交互障碍,极大程度上调动了群众的参与性,有的部门已经开始做出了尝试,如在朋友圈开展“文明城市”等等的评比宣传活动,有效地传播了生态文明的新思想。
(4)“微”公益的推广。近年来已经有网络公司尝试联合网友积极转发助力生态环保活动,如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蚂蚁森林”,用户可采取在线支付水电费、以步行方式出行等等生态文明的生活方式,支付宝平台就会积累“能量”,而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的水平,就会在真实的世界为您种一棵树,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8月,蚂蚁森林的用户已将超过了2.3亿人,在内蒙古阿拉善和鄂尔多斯、甘肃武威等地区种植及维护真树1025万棵,种植总面积超过16万亩。”[3]“微”公益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它以一种快捷简单的公益模式,刷新人们对于公益的传统认知,拉进来人们与生态建设的距离。更容易也更好地让人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8.
[2] 杜尚泽.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2013-09-08.
[3] 刘伟杰,戴钰,陈文斌.习近平“两山”思想及其传播落实路径研究[J].林业经济,2018(11).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 蒋孝明.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之“美丽”蕴意[J].牡丹江師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8(5).
指导老师:杨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