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及数据库算法的软件应用框架设计分析
2019-07-23曹弘坚
曹弘坚
摘 要:为了可以有效地提升数据和请求量在不断地扩大化过程中所导致出现的缓慢问题,提升数据库的性能,设计了一种技术数据库算法的软件应用框架。深入的分析Web服务和数据库算法,并且以缓存层为基础,使用Web数据响应的处理方式改善数据库缓存的性能。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使用这种软件应用框架,并对缓存的性能进行研究,从而实现系统中的各层。经实验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提升数据库缓存性能。
关键词:Web;数据库算法;软件应用框架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20.166
在Web背景下,当前已经开发出来的软件应用大部分都是在数据库中实现数据储存,服务器读取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数据库,然后会显示在浏览器中,访问数量在呈现增加趋势以后,数据库的性能则会出现下降,而数据响应时间也会相应的进行延长。当前许多人都想将现代化的技术来设计应用框架进行结合,系统中的所有应用都在这个框架中进行。
在现今的网络时代,通过Web技术与数据库相结合来开发动态的Web数据库应用己然成为了Web技术研究的热点。Web数据库系统主要是通过将Web与数据库进行连接,以此来产生基于数据库的动态页面,以方便于客户在不同地域范围内实施操作,实现远程性的监控。由此可见,Web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大量可供访问的信息的存放和管理的数据库系统,它可以将众多数据库服务器的各种信息资源系统的组织起来,便于网络用户的访问。
1 数据库算法
Web软件应用需要实现多种数据库的調用,因此数据库设计的作用就非常的重要。当前有非常多种与数据进行集成的方式,但是一般情况下使用次数最多的就是联邦数据库、数据仓库以及中间件。
而这其中,面向比较主体、集成、稳定的数据集合就是数据仓库,通常情况下都是在支持管理层进行决策的时候使用的,他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实现数据集成,还可以支持数据决策,并且处理非常的简单方便。
而中间件是一种比较独立的系统软件和服务程序,能够在分布式软件中实现资源共享。这种方式是一种可以经常见到的数据库集成算法。
联邦数据系统的主要目的则是指实现数据之间的共享,与其他的数据库和数据库操作相对来数比较的独立,数据库之间需要利用访问和添加对方的数据库实现数据传递和数据共享。
2 软件应用框架的设计
如图1所示是缓存数据库中的Web软件应用框架的设计图,这其中哭护层所使用的Java是作为Web代码实现数据层面的请求,服务层所使用的 模块和缓存模块实现数据上的监听以及通道、日志的管理和消息的发布等等。监听器可以实现在客户监听过程中的过滤,并且还能够发布不同类型的请求信息。通道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实现通信功能。而心跳包是为了避免数据在传输时停止,造成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连接中断。管理体制可以实现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请求管理。缓存模块中主要包含缓存池,以及可以实现配置管理和组件的缓存。另外缓存池中还具有组件在进行访问过程当中所需要使用到的调用存取任务,并通过服务调取以后通过生成的利用算法生成,然后在不同的服务器中访问缓存数据。
3 系统的实现
3.1 客户层的实现
客户层所实现的方案一般是比较多的,例如,使用框架,这种是开源免费的Web层应用架构,对于面向对象、Jsp的技术水平可以有效地进行提升,同时还能够降低开发人员使用设计开发的时间。
3.2 数据层的实现
应用架构使用单独数据层可以解决数据持久这一问题,与业务数据相关的操作都可以在数据层实现。例如,数据库的访问,数据的添加、修改、查询以及删除等一系列操作都可以在数据层中实现。数据层中的服务是具有抽象画特点的,在数据库的移植过程、数据源的更改过程以及结构变化的过程当中,只要修改数据层就可以。
3.3 服务层的实现
系统的核心就是系统中的服务层,实现的策略是业务逻辑,这个结构主要有非可视化和可视化,应用通常使用较多的一般都是非可视化。而对于小型的项目而言,更加的适合,因为它比较的简单,而且运行效率能够满足项目,并且不需要再添加服务器。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软件应用框架设计时加入数据库缓存曾可以减少数据库的读写压力,并且还可以提升软件在使用时候的访问速度。通过分析数据库算法的缓存数量能够了解,本文中所涉及的软件系统框架对于系统的缓存能力有效地提升作用,并且还能够提升系统响应的灵敏度,加强了数据库性能。
参考文献:
[1]石新娜.关于Web及数据库算法的软件应用框架设计分析[J].自动化应用,2018(05):74-75.
[2]郭莹洁.基于数据库算法的Web软件应用框架设计[J].信息通信,2017(05).
[3]周爱武,李孙长.基于Web服务数据集成框架的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0,20(11):246-249.
[4]陆剑江,张霞.基于Web语料库的知识发现设计与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