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菜篮子”缘何火起来?
2019-07-23史亚娟
史亚娟
如同“非典”成就了京东和网购,这轮果蔬价格上涨,也推动着“网络菜市场”的红火
水果、蔬菜的价格上涨,已成了引发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
6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仅5月份鲜果价格就上涨了26.7%,处于历史高位!5月鲜菜价格上涨13.3%,猪肉价格则上涨18.2%……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达到15个月来的最高。
6月17日,在国家统计局之后,发改委也就水果、蔬菜等食品价格上涨向老百姓喊话:水果价格主要是天气等因素影响,上涨趋势不可持续。
其实关于果蔬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平衡除了政策、天气的到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市场力量在伴随着这拨价格上涨迅猛崛起,这就是“网络菜市场”。
今年3月,饿了么与叮咚买菜达成战略合作,“美团买菜”也完成北京地区上线测试。4月底,苏宁小店App推出“苏宁菜场”。6月,“京东到家”发布阶段性战果:覆盖城市已达91个,而之前,早有每日优鲜、盒马菜市等玩家相继入局……
如同“非典”成就了京东和网购,这轮果蔬价格上涨,也推动着“网络菜市场”的红火。而且,在未来会越来越多地打破果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深刻改变人们购买果蔬的行为。
“手机菜篮子”为何火起来?
到菜市场精挑细选、与小贩们乐此不疲地讨价还价,一向是老年人的“最爱”。每天为抢到“第一波”菜而早起排队,早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而今,“手机上的菜篮子”火了起来。每日生鲜、叮咚买菜、美团等互联网买菜的头部玩家,正试图通过“买菜”切入口,向百姓的一日三餐延展,业务范围涵盖水果、海鲜、糧油调味料等多个品类。
玩家们的底层逻辑是,先培养用户线上买菜的使用习惯,一旦形成黏性,买菜类App将很容易覆盖所有本地生活消费品类。
易观《2018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年度盘点》显示:2018全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的线上交易规模,同比上年增长了56.3%,达1.5万亿以上。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在未来3年稳定增长。由此易观预见:10年内,线上本地生活服务将发展为一个10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
面对“10万亿级”的增量市场,除了有阿里、京东、美团、饿了么、苏宁等巨头的激进布局,盒马鲜生小业态——盒马菜市近期也在上海低调开了业。一时之间,争夺“线上买菜”的红利,成了互联网圈和零售界参与最积极的事儿。
知名互联网分析师葛甲也向《中外管理》分析:以往的互联网利润率高,“买菜”是看不上的小业务,现在行业不是遇到困难了吗?属于高频刚需的线上买菜,就成了巨头“开采”的新的业绩增长点。
葛甲认为“互联网买菜”是一个基于效率的解决方案,相比几年前的模式,随着支付手段等各种基础设施的完善,用户消费意愿也更强了。
这在口碑饿了么的数据统计中得到印证:在其生鲜频道上,有1/3用户是25-29岁的年轻人,每次买2-3天的莱量,超过63%订单的客单价在40元以上。
另一方面,饿了么数据还显示:2018年中老年用户增长速度超过500%。这说明,线上支付经过几年的市场教育后,中老年群体对“买菜”线上购物的接受度也在提高。
网络菜市场崛起,“前置仓”扮演了重要角色
对于巨头们此轮大举进军的“买菜”市场,在商业模式上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前置仓”的大力发展。
电商分析师李成东坦言:很多投资人眼中的“买菜”风口,早在四五年前就存在了,只是当时没有做起来而已。最早试水的创业公司,规模只有几个亿,没有像现在这样动辄几十亿的投入。出现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模式的结构性变化,以前是B2C轻模式,现在转成了“前置仓+新零售”的重模式。
什么是“前置仓”?简单说,就是在社区三公里范围内完成仓储、分拣和配送,前置仓功能的实现,可以是位于社区的门店,也可以是附近的某个仓库,终极目标是缩短与用户的距离,降低配送成本。
也就是说,此番在“手机菜篮子”上的你争我赶,玩家的竞争力关键在供应链上,谁能靠前置仓让品类更全,菜品更新鲜,配送更及时,谁就能吸引用户下单。
《中外管理》记者发现,多数“互联网买菜”公司或相关业务方,都采用了前置仓模式。且前置仓早已被盒马鲜生、每日优鲜、苏宁小店验证是新零售探索中的一个正确路径。虽然这几家打法不完全相同,但本质都是把仓库搬到社区附近、离用户更近,辐射1.5公里到3公里配送范围。
具体怎么计算“前置仓”的覆盖密度?
李成东向《中外管理》解释:前置仓的覆盖密度,与所在区域的人口分布有直接关系。因为前置仓有严格的配送时效,它有一个基本的配送半径——比如在北京三环以内,就是一个大的配送半径。在这个大的配送半径基础上,商家会根据所在小区人口密度的情况,再设置更小的站点,通常在相对集中的小区,前置仓设点更多。
葛甲认为,设置前置仓要考虑一地人口需求的实际情况,要看来这个地方买菜的人多不多。“有的地方人口密集但需求不大,就像国贸一带,再繁华也不会有多少‘买菜需求的。一句话,线下的消费流量决定了前置仓的位置。”
“‘互联网买菜这类生鲜电商,关键在于供应链能力,这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和菜品新鲜与否,也是玩家们的核心壁垒。”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外管理》采访时都表达了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无论是盒马的“自建仓储+第三方物流配送”,还是苏宁小店、美团的“自建仓储并配送”,各家都是在搭建核心供应链体系。
每日优鲜的发展轨迹最有说服力。最开始每日优鲜用传统电商供应链配送,在城市周边建立中心仓,采取集中分发和配送的方式,最快次日才能送达。随后其用3年时间在20多个城市建立了1000多个前置仓。
最早试水“互联网买菜”的创业公司,规模只有几亿,没有像现在这样动辄几十亿的投入。出现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模式的结构性变化,以前是B2C轻模式,现在转成了“前置仓+新零售”的重模式
李成东提醒:前置仓一定程度解决了生鲜领域高周转、高损耗、高物流成本的難题,但前提是覆盖密度足够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项成本的摊薄,不是一味补贴了事。当然在此之前前置仓模式也要靠资本输血存活。即便是已获得7轮总计56亿元融资的每日优鲜,近期也在积极寻求数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扩张。
事实上,目前前置仓依靠多点位渗透和覆盖密度来摊低成本,还没有一家平台真正做到。这从“开业三年首关店”的盒马鲜生可见一斑。
接近盒马的一位人士透露:在盒马3年高举高打陷入亏损的背景下,2019年降低传统店面的扩张速度已成定局;盒马的下一个突破点,很有可能是前期投入成本较低的盒马菜市、盒马mini、盒马小站等小业态。
尤其是盒马菜市,从店面规模、品类、价格及目标用户来看,都相当于“缩小版”的盒马鲜生。变化在于引入了“菜场化”联营柜台,增加了散装售卖和生鲜现售品类,以快速聚集线下客流,在定价上也尽量向周围菜市场看齐。
角逐在自营和平台两大“流派”之间展开
涉足“买菜”业务的几大代表性平台,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布局方式:
饿了么是一种“平台”的逻辑,与淘宝的做法一脉相承。先把卖菜商家聚拢到饿了么上,你卖菜我来给你做配送,或由我提供一些线上的服务,等业务量起来我就有需求数据了,就可以利用数据来做一些事情了。
不同于饿了么的“大淘宝”逻辑,美团买菜与苏宁菜市都是自营模式——美团买菜是美团在上海、北京两地新推出的一项测试性业务,通过在社区周边和社区门口设立前置仓,覆盖周边2公里半径,由美团自营外卖团队送货上门。
而苏宁对于“网络买菜”的布局,依托社区化的苏宁小店,好比是服务用户的“最后100米”,可以“8分钟送达”,也可以让用户下单后直接到指定的门店自提。
面对互联网买菜的两大“流派”,葛甲坚信做自营是明智的选择:像美团平台上没有一家饭店是自己的,这样一个做平台做了多年的巨头,到做“买菜”业务时却做起了重资产,难道它傻吗?不是。蔬菜不是一种能在仓库放10天不坏的商品,当天就要卖掉、隔天马上又要有新货补上,这样的高速流转型商品,不做自营怎么给消费者好的体验呢?
李成东则认为:不管是做自营,还是做平台,都是有价值的,关键看哪种模式的执行力更强,同样的模式,最后跑出来的品牌不会超过1-2家。
“不管是巨头还是创业者,新玩家还是老玩家,当前都处在烧钱获客阶段;加上蔬菜本身的高耗损特性,大家都是亏钱在卖。所以未来要看谁在成本控制、供应链打通上做得到位。”他向《中外管理》解释。
责任编辑:轩辕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