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法治素养的现状与培育策略研究
2019-07-23崔璨
崔璨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更是对小学生进行法治启蒙教育的重要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入和进一步发展,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要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注重加强对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能够具备相关的法治观念,并且将这种观念服务于自身的生活当中,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的现状进行相应的探究,并制定有效的措施,实现小学生法治素养的有效培育,满足新时期背景下课程改革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需求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教学措施 新课改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也是一个法治化的国家,所以对于公民的法治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生刚刚接触生活和学习,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教育阶段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做到“育人”的第一步。通过法治教育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活中保持自身的行为规范,意识到法律的作用,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道路上为学生保驾护航。
一、小学生法治素养的核心要素及其内容
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法治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对于小学阶段的法治素养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能够认知国家的象征及标志,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认识。同时引导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除此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宪法常识,能够在生活当中感受生活当中的法律,感受身边的法律。初步形成规则意识以及诚信观念,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尊敬守法的思想,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培养让学生初步形成公民意识且具备牢固的法治基础观念,有一定的法治信仰。除了以上的法治素养重要内容之外,教学工作者还必须要明确小学法治素养当中的核心要素,只有明确这些核心要素,才能够在实际建设过程当中制定有效的措施,进行法治素养的培养。
(一)法律知识
法律知识是小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的基础和前提。所谓的法律知识,在小学生教学当中一般体现为相应的法律制度、法律规则以及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基本的法律制度、法律规则进行了解,普及基本的法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观念,为今后的法治素养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法治思维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之后,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法治思维,也就是能够具备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比如权益保障思维、遵纪守法的思维等等。学生具备良好的法治思维,可以让学生能够将自身所学习到的法律基本知识实现内化和迁移以及运用,是指导学生进行法律实践的重要前提。
(三)法律能力
法律能力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法治素养培养当中的一个重点,所谓法律能力是指小学生能够有效的运用法律相关的知识指导自身的规范行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并且能够利用法律来解决身边发生的矛盾纠纷以及日常各种问题。在学生具备法律知识、法律思维的指导中进行法律实践的转变,能够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法治素养或与学生奠定较为全面的法律知识体系。
(四)法治信仰
法治信仰是小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的最终归宿和重要目标。所谓的法治信仰主要是指公民主体通过实践经验和理性判断,因为法治顺应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期待,法治能够有效合理地满足利益需求,调节冲突和维持秩序,从而对法治形成认可信仰与捍卫的主观意愿[1]。在小学生身上能够具体的表现为学生如果在生活当中遇到一些问题,纠纷能够主动积极的利用法律的知识来捍卫自己的权益,能够将法治理念和法治价值观内化于心,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法治思维,强化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法治理念。
二、小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之所以要在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法治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因为对学生进行法治素养培养有责多方面的作用。
(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和完善的需要
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中坚力量和建设主体,归根到底他们是要参与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建设过程當中的,因此小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对于我国将来的法治社会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从2016年开始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教育中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能够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为小学生具备较高的法治素养,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当中,促进国家的长期发展保障祖国的长治久安。
(二)是小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法治素养培养是对学生进行法治的启蒙教育。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较强,人生就如一张白纸,学校家庭给学生灌输什么样的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义务教育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的法治启蒙教育,
学生学习一些法律知识之后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尊重别人、尊重社会公共财产、保护环境以及能够利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和家人。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会导致学生更容易受到正能量的影响在法治教育环境的引导和刺激下,小学生更能够具备同情心、正直、诚恳、热情、勤劳的素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思想意识,让学生能够做到与同学结合在一起,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法治素养的培养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以及抗挫折能力。法治知识的教育势必会让学生能够对社会自己的人生和家庭有一个更加前置的认识,学生的这些认识会对学生的主体参与有着较大的调动性,能够促使学生的内心责任感得以提升并对外界的抗压能力得加强[2]。
三、小学生法治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分析
在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相关教学工作者要立足于小学的教材《道德与法治》通过制定有效的教学措施,不断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一)实现教学途径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通常都是灌输式教学,这种生硬死板的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对书本上的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这虽然能够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法治知识,但是并不能够将这些知识进行活化和实践,学生的法治素养得不到有效培养。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要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本进行法治需要培养。比如教师可以让班级上的学生出一些黑板报,黑板报的主题就是“法治伴我成长”,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收集相应的法律知识,比如校园报、网络等等,学生将这些收集来的知识通过出黑板报的方式强化学生的记忆,加强学生的法治思想意识,让学生不断地接触法治内容,实现法治素养的渗透。比如教师还可以将《校园里的号令》这一内容和学校的升国旗仪式建立有机联系,在这样的教学方法当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能够对国家的标志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法治信仰。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因势利导进行法治素养的渗透
法治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并不能够在短期内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要因势利导,借助于学生生活当中的一些实际情况和有利于法治素养培养的事务进行法治素养培养。所谓的法治就是人们制定的规则制度,而规则制度又是基于国家的法律和人们的道德认识而建立的,既体现出法律的精神和要求,又符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是社会得以有序开展,人的行为得以有序开展的必须秩序保障。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生活身边的一些规则潜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治素养的培养。比如学校的规章制度,《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些都是法治的缩影。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自觉的发现生活和学习都是有一定规则的,就能够初步引导学生建立一定的公共生活规则和守则,促成学生学会遵纪守法和遵守规则,具备一定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习惯[3]。
(三)推动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学校是学生生活接触最多的一个环境,因此学校的法治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当中,相关教学工作者要牵头将学校扮演成制度化法治教育的主要角色,在校园当中营造较为浓厚的法治文化。比如可以举办相应的法治知识竞赛、校园模拟法庭、法律情景对话、法治主题辩论会等等。也可以在学校开设法治读物专栏,引导学生积极的地阅和学习,在学校的宣传栏也要营造浓厚的法律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治素养培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法治素养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的主要教学目标,所以相关教学工作者必须要立足于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法治素养培养的需求,制定有效的措施,不断地推动小学学生法治素养培养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孙守清.德法交融 动静结合 内外兼顾——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教学策略及核心素养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01):50-52.
[2]柴晓芳.德润心灵 法护成长——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与实践[J].名师在线,2018,(25):65-66.
[3]陳洁.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探讨——回归生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8,(28):73.
(作者简介:崔璨,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李营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