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创伤评分方法对院前急救患者诊治效果的影响
2019-07-23梁振斌
梁振斌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交通事故及自然灾害影响下,院前创伤患者数量逐年增多,并且作为现阶段患者残疾重要因素之一,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负担以及威胁。临床相关研究表明[1],若患者存在严重创伤,早期未及时有效控制病情,会影响到病情预后,严重情况会威胁其生命。院前创伤评分作为对创伤患者评估体系,将患者受到创伤程度通过量化形式表达,能对病情严重程度做出客观评估[2]。因此,院前急救质量高低与患者院前创伤评分联系紧密。既往院前急救对患者创伤程度评分缺乏统一标准,多是依据病情推断创伤严重性。本文就院前急救创伤评分方法对患者诊疗效果影响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本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收入的336例院前急救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168例,观察组168例。①纳入标准: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家属同意后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无精神异常、抑郁症患者。②排除标准:一般资料不全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对照组中男95例,女73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54.3±3.4)岁;观察组中男98例,女70例,年龄24~72岁,平均年龄(53.6±4.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对照组予以常规院前急救,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绪及时做好处理,运送过程中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和氧气吸入,予以相应药物干预,对临床开放性创伤患者有针对性包扎,辅助做好搬运工作。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患者创伤严重程度评分指导,接诊初期采用如下评分表对患者伤口位置综合评估,保证数值准确和快速。将创伤部位划分为6个主要部位,并对受伤部位做好评分,按照AIS评分量表[3]可分为以下6个级别:轻微伤(2~3级),重伤(4、5、6级),并依据评分结果结合经验制定相应诊疗计划及其治疗措施,对轻微伤患者外在损伤优先做好处理,治疗期间加强与患者之间沟通,详细观察生命体征平稳情况,对可能出现损伤位置做好预防性干预;重伤患者应对损伤较大部位做好处理,保证呼吸通畅、控制出血,降低休克发生率。对总分分值越高患者应加强监测,做到潜在并发症干预。到院后及时将患者评估分值准确告知交接医师,让其以最快速度了解患者病情,使患者接受正确、及时治疗干预。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愈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愈人数占比(73.81%)高于对照组(46.43%);伤残占比(19.64%)、植物生存占比(2.98%)低于对照组(33.33%)、(13.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人数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愈情况比较 例(%)
2.2 两组医务人员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医务人员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医务人员满意度比较 (例)
3 讨 论
创伤评分作为评估患者院前急救生命体征方法,侧重对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程度进行评估。临床研究表明,约一半以上患者死于创伤现场,约30%患者死于创伤早期,20%患者死于创伤并发症,对抢救患者具有“黄金1小时”说法,因此,完善临床院前急救各种体系,对后期治疗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创伤评估是将上述量化指标应用于生理状态、解剖部位损伤情况评估中,评定患者受伤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急救和诊疗。
创伤评分方式较为简单,更适合应用于院前急救。研究表明,对临床院前急救患者采取创伤评分法进行院前诊断,积极改善患者治愈情况,减少伤残率以及植物生存率,同时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满意度。由于我国急救相关体系不完善,因此,对急诊科患者而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救治,显得尤为重要,能促使患者早期获得标准化治疗干预,可有效降低、避免现场死亡现象,进一步提高临床院前急救成功率,为后期急救提供充足时间。急诊中应用院前急救创伤评分,能缩短现场反应时间与术前准备时间,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率,因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其总分值定义受到临床多种因素影响,对其准确度、可靠性的认识不一致。
综上所述,对院前急救患者采取院前急救创伤评分法,能改善救治成功率和预后,提高患者和医务人员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