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推进“课程思政”的可行性探索

2019-07-23卢军坪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课程思政人文

卢军坪

(1.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100089;2.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文理学部,上海201209)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4年上海市将德育纳入教育综合改革重要项目,逐步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随之,上海市各大高校开始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推行“课程思政”项目,效果显著。所谓“课程思政”就是将课程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从育人角度来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价值,实现“思政”元素与其他非政治类课程相融相汇,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致力于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提高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1]。大学英语作为通识类公共基础课,所占课时多,学生覆盖面广,授课方式集中,教材内容符合思想教育的原则,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英语课程的隐形育人功能,即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过程中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学生浸润积极的理想信念。本文在阐述“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上,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教学指南》)[2]出发,探讨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然后构建了集“教师、学生、课程、课外”为一体的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1 “课程思政”的理论基础

1.1 全人教育理论

全人教育的理念最初是美国教育家Miller[3]提出,它是由人本主义思潮发展而来,强调学习即“成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人本主义者Rogers[4]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整体发展,不仅包括智力和知识方面的发展,而且还涉及态度、情感、志向、精神、价值观、创造力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培养。全人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全面挖掘个人潜力,实现人的整体发展;超越“基本技能”,强调人生经验对个体发展的意义;注重培养人文精神;提倡跨学科之间的互动及知识的交流融合;注重价值理性,认为“道德始终是全人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目标”[5]。文献[6-7]中主张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全人教育,培养懂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人格健全而完整的人。作为面向所有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更是近水楼台,更应该有所作为,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为在大学英语课程中落实“全人教育”理念提供了绝佳契机。

1.2 “软实力”理论

“软实力”这一概念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基础设施等硬实力而言的,是一个国家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因素。他认为“软实力”有三大资源:文化、政治价值观以及外交政策[8]。我们发现,“软实力”理论与“课程思政”理念不谋而合:①传承并传播民族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的根本。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社会和谐、孝道、礼仪、与人为善等一系列价值观念极具影响力;同时,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雷锋精神构成我国独具特色的革命文化;另外,我们创造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9]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举措。②政治价值观具有凝心聚力、示范引领作用。充分挖掘思想政治价值观资源,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中国整体“软实力”意义重大。③新时代我国外交思想的核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调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拓展其目标内涵,添加相应教育内容,培养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贡献。

2 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社会新常态,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015年在教育部的号召下,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教学指南》,该指南提出了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意见,是各高校进行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活动的新的依据[10]。从《教学指南》所描述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内容及功能来看,大学英语对“课程思政”的推进具有巨大的价值及意义。

2.1 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与“课程思政”的本质吻合

《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的课程性质有非常具体的表述,指出“大学英语课程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由此可见,《教学指南》明确了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有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工具性功能,同时还兼具人文性功能,而人文性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这有利于抑制重“制器”轻“育人”的不良倾向。把握大学英语课程的“双性”,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充分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在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2.2 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适合“课程思政”教学

就大学英语课程基本教学内容而言,《教学指南》建议各高校开设的课程包含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大课程模块。除了工具性功能外,这三大课程模块都要体现语言发展的人文性特征。通用英语需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人文精神、逻辑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等。专门用途英语学习也需要学生对学术精神、学术诚信、职业道德、文化价值等人文因素的理解和表达。跨文化交际课程在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同时,更要凸显其人文性特征,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11]。跨文化交际课程除了“跨文化交际原理”“跨文化课程入门”等显性内容,也包含其他一些能体现跨文化素养的拓展类系列课程,如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风俗礼仪、欧洲文明史、西方文化、英美报刊选读、英美影视欣赏等。这些课程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教育价值,不仅可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将中国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还可以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学生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尊重与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辩证看待我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差异,在通过语言了解外国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对比、调整认知,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2.3 大学英语课程的功能与“课程思政”功能一致

《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功能也有如下表述:大学外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以及大学外语教育的主要方面,大学英语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要体现高校教育的整体价值。毋庸置疑,英语学习必定能带动学生学习文化知识、拓展国际视野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真正体现高校教育的育人功能。正是大学英语课程本身所具有的潜在育人功能,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可能。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课程是实践“课程思政”项目改革的有益平台,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媲美的优势。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等“思政”元素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促进学生优秀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价值取向。

3 大学英语课程中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在“全人教育”理论、“软实力”理论以及“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笔者提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围绕“教师、学生、课堂、课外”四要素为一体的实践路径,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四要素Fig.1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ur elements into college English

3.1 教师:“思政”元素融入的关键

如何顺利推进“课程思政”,并将其目标落实、落细、落小,除了思政理论课教师外,毫无疑问,广大大学英语教师是最具决定性的一个群体。“教师能否认识到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出课程所蕴含的德育价值,从根本上决定了这门课能否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12]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充分认识本学科的内在价值、社会价值,增强育人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意识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本身也是育人最主要的过程,同时也是教书育人最重要的途径;要意识到大学英语课堂的育人功能的基本实现形式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而其“思政”意识的形成主要通过以下途径:①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重点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中国梦的重大意义及内涵,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用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武装自己头脑的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理念,通过自我反思与完善,逐渐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与道德修养,成为学高身正的思想政治教育骨干。②要培养德育意识。要强化大学英语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德育意识培养纳入到教师日常培训体系。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突出显性语言教育和隐性德育教育相融通[13],自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大学英语教学全过程。③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大学英语思政教育资源开发。一方面,英语教师要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特点,挖掘并提炼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另一方面,英语老师要借助于优质网络资源,主动利用课外时间甄选能将“思政”元素融入的教学资料,在学习材料的选用上尽可能实现“政治性”和“人文性”突出的“双语”教学补充材料,如十九大报告英文版、《习近平治国方略:中国这五年》英文版等,将其整合于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恰当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文化认同教育、人格品质教育,真正实现教学与教育的有机统一。

3.2 学生:“思政”元素融入的核心点

“人才培养是高校课程思政推进的核心点”[14]。因此,要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需要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坚持“以生为本”,时刻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思想发展需求。首先,提高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认知,改变其以往将英语看作是纯粹“工具”的误区,让他们意识到大学英语这一科目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语言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还要接受思想教育。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说教,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培养,让他们在情感上接受、认同并欣赏英语课程中蕴含的真善美,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这门课程的人文关怀,真正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再次,加强学生的思想意识建设,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非某单方面之责任,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责无旁贷地在课堂教学中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以“贴近学生生活,反映社会热点,解决学生实际困难”为原则,以“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及政治觉悟,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丰富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培养引导学生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最终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3 课堂:“思政”元素融入的载体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将宏观主题升华和微观语言融入相结合。就宏观层面而言,从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战争、科技、职业、全球化和人际关系等主题相应地引申出长征精神、科技创新、工匠精神、劳模文化、文化自信、文化走“出去”、平等和谐、诚信友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审美人文、积极生活态度等,在语言知识的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引领。除了从这些宏观层面的文章主题寻找“思政”元素切入点之外,还可以从微观的语言层面进行解析,在语言点讲解时选择与“思政”有关的例子及材料,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通用英语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围绕以下两方面展开。首先,以现实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改变以往单一的以讲解“英语语言知识”为主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提倡从社会现实问题入手,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问题清单,围绕现实问题组织教学内容,并补充相应的含“思政”元素的语言素材。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在语言的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充分发挥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育人优势,利用语言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其次,在课堂中推进思辨式教学,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与交流中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描述现象、分析问题、表达思想、陈述理由等能力,真正将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

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4册第1课The Icy Defender(《冰雪卫士》)为例,该文章主要讲述了1812年拿破仑(法国)和1941年希特勒(德国)对俄罗斯进行的2次大规模袭击,但2次进攻最终以失败告终,文章指出是俄罗斯的天气助了苏维尔士兵一臂之力。教师可以用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式对该文章进行“思政”内容挖掘。首先分析文章的宏观主题思想,然后可以引申出“长征”精神,将同学们分成小组互相交流,深入探讨,分析红军长征中体现出的不畏自然环境之艰难的精神,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其用英语表达小组讨论结果。通过这种方式,同学们不仅学习了英文表达,还了解了中国历史。除此之外,还可以从语言本身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如以下2个例子。第1个例子,这篇文章的导入部分有一句话“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可以先让同学们翻译这句话,老师随之对翻译进行点评,可以提醒同学们毛主席说过一句话“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其实 “Pride comes before a fall”就可以翻译为“骄傲使人落后”,通过该翻译,同学们还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第2个例子,同样是这篇文章中,里面有很多押韵的表达,如形容俄罗斯天气的时候用的是bitter and bleak(阴冷凄苦);讲述俄国人反击法国士兵的时候,出没于田野与森林(f i elds and forests);讲到苏联在抵御莫斯科的时候用到焦土政策,很多农场和工厂被焚烧毁坏(farms and factories were burned)。可以先让同学们找出文章中的押韵表达,然后引导他们对英语押韵举例,再给他们举出带有“思政味”的句子。中国日报曾有1篇题目为“Spirits sales slumped sharply”的报道,这个题目中的4个单词都是“s”开头,是英语中典型的押韵修辞手法,它的意思是“白酒销量急剧下降”。这篇文章讲的是中央反腐,控制三公消费,导致一些名贵白酒如茅台等销量的下降。因此,可举此例,让同学了解到国家的反腐决心。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堂是推进“思政”教学的有效载体,教师可以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切入“思政”教学内容,在具体课堂组织形式上将问题驱动和思辨式教学相结合。

3.4 课外:“思政”元素融入的延伸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课内与课外的融合,在实现课堂主渠道的前提下,将“思政”元素融入并延伸到“第二课堂”,创造具有“思政”教育的文化环境,最大化发挥课外校园文化育人功能。首先,全体英语教师要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榜样,主动营造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良好“土壤”,时刻给学生以人生启迪、能量传播、精神鼓舞。其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积极乐观、格调高雅的英语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进英语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人文性育人环境,如举办马列英文原著经典诵读会,开展十九大报告翻译大赛,组织“思政”主题的英语角,开展“我与中国梦”英语研究比赛等。再次,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提高“思政”教育的便利性与时效性,如建立微信群、QQ群等,随时随地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问题及思想状态,为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4 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其关键在于挖掘不同学科及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全人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从而真正运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全面提升立德树人实效。我们发现,“课程思政”改革与《教学指南》在目标、性质、内容方面同向同行,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完全可以通过“课程思政”得到充分实现。我们可以从教师、学生、课堂、课外几个维度入手,构建“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可行路径,让“立德树人”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得到有效实践。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课程思政人文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