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2019-07-23谢剑新李灿彬袁跃群杨赞礼刘巧娜蔡宝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13期
关键词:脊髓型后路前路

谢剑新 李灿彬 袁跃群 杨赞礼 刘巧娜 蔡宝萍

脊髓型颈椎病是先天性、动力性、机械性因素对脊髓与伴行血管进行压迫刺激, 导致的脊髓神经反射、感觉、运动、排便功能障碍[1]。患者临床表现为双侧或单侧下肢麻木, 逐渐发展为尿失禁、便秘及交感神经症状[2]。当前临床上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通常采用手术方式治疗, 但术式不同,其临床效果也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选取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5月在本院治疗的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随机分为前路组(32例)和后路组(28例)。入选患者符合《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中脊髓型颈椎病诊断标准[3], 经X线检查确诊, 颈椎生理曲度消失或减小, 排除合并其他骨科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非自愿患者。前路组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5~70岁, 平均年龄(51.3±7.2)岁;单节段受累7例、两节段受累16例、三节段受累9例。后路组患者中男17例、女11例 , 年龄34~71岁 , 平均年龄 (51.5±7.1)岁 ;单节段受累6例、两节段受累15例、三节段受累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前路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 保持仰卧位, 将薄枕垫在肩下, 头颈略向后经伸头圈固定。颈椎体前方斜向切口, 经C臂X射线机透视,显露出需要减轻节段上下椎体, 根据减压节段选用减压方式;摘除椎间盘, 使用刮勺刮除软骨板, 经尖嘴咬骨钳咬除椎体到后纵韧带, 然后同神经剥离子顺椎体边缘刮破后纵韧带,经超薄枪钳咬除后显露出硬脊膜;减压完成后将减压获取的碎骨粒放入钛网笼中, 根据手术要求用专用把持器夹持零切迹颈椎融合器(法国LDR公司-ROI-C)打入椎间隙, 经C型臂透视, 使颈椎融合器后缘低于椎体前缘2 mm, 经插片槽打入上下两块插片固定融合器, 经C型臂透视位置满意后冲洗切口。手术操作完成后佩戴3个月颈托, 根据颈椎正侧位片确定是否去除。随访6个月。

1.2.2 后路组采用颈椎后路减压术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麻醉, 保持俯卧体位, 维持头部屈曲位, 在颈椎体正中进行直切口, 显露出颈椎附件, 对椎体数目进行确定后经自动拉钩撑开, 植入侧块附件, 在C7节段攻入椎弓根螺钉, 全椎板减压进行侧块间或椎板间植骨融合。手术操作完成后佩戴3个月颈胸支具, 根据颈椎正侧位片确定是否去除。随访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耗时及并发症发生率。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术前及术后3、6个月两组肢体功能, 上肢运动功能(0~4分)、下肢运动功能 (0~4分 )、上肢感觉 (0~2分)、下肢感觉 (0~2分)、躯干感觉 (0~2 分 )、膀胱功能 (1~3 分 ), 分数为 1~17 分 , 分数越高, 患者恢复情况越好[4]。术后6个月统计植骨融合率,植骨融合:植骨块和上下肢体间有明显骨小梁;植骨块周围无透亮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手术耗时比较 前路组术中失血量(118.52±10.73)ml明显少于后路组的(168.39±9.42)ml, 手术耗时(96.30±6.47)min明显短于后路组的(133.69±8.0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耗时比较(±s)

表1 两组术中失血量、手术耗时比较(±s)

注:与后路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术中失血量(ml) 手术耗时(min)前路组 32 118.52±10.73a 96.30±6.47a后路组 28 168.39±9.42 133.69±8.06 t 19.003 19.919 P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肢体功能比较 术后3及6个月, 前路组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及6个月, 后路组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个月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前路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后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 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肢体功能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个月肢体功能比较(±s, 分)

注:与术前比较, aP<0.05;与术后3个月比较, bP<0.05;与后路组比较, cP<0.05

JOA术前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前路组 32 8.96±0.72 14.25±1.24ac 15.03±1.93a后路组 28 8.85±0.83 11.33±1.19a 14.96±1.85ab t 0.550 9.272 0.143 P 0.585 0.000 0.887组别 例数

2.3 两组患者植骨融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前路组与后路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100.00%(32/32)、85.71%(24/28);前路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后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8,P=0.027<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通常发生在下颈段, 该位置承受的负荷与活动度较大, 容易出现退行性改变, 增加脊髓型颈椎病发病风险[5]。经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解除或缓解脊髓受到的压迫, 维持脊柱的稳定性。脊髓压迫解除, 椎间隙高度与颈椎生理曲度恢复, 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大小及并发症多少、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是衡量手术效果的主要标准[6]。

本研究结果显示, 前路组术中失血量(118.52±10.73)ml明显少于后路组的(168.39±9.42)ml, 手术耗时(96.30±6.47)min明显短于后路组的(133.69±8.06)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表明前路手术可缩短手术耗时、减少失血量。前路手术在C型臂直视下操作, 手术准确性有效提升, 手术时间缩短, 失血量少, 同时便于术中呼吸与循环的管理。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术后3及6个月, 前路组JOA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个月与术后3个月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及6个月, 后路组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6个月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后3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 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 前路组JOA评分明显高于后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 两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与后路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100.00%(32/32)、85.71%(24/28);前路组植骨融合率明显高于后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由此表明前路手术可加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升植骨融合成功率。前路手术直接减压, 给脊髓造成的影响小, 脊髓可在正常生理环境下逐渐恢复生理功能;颈椎椎弓根稳定性和强度皆优于后路手术中侧块螺钉;减压范围扩大至椎体平面与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零切迹颈椎融合器的设计不会对食管造成直接的机械刺激, 减少了术后的吞咽困难[7,8]。但对先天性椎管畸形发育以及长节段脊髓信号异常、椎管狭窄等患者仅能使用后路手术治疗。在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上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对手术指征进行严格把握以增强内固定效果。

综上所述,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治疗中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耗时短、出血量少、植骨融合率高, 与后路手术相比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相当, 但恢复速度更快。

猜你喜欢

脊髓型后路前路
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学校 博雅教育 奠基人生
前路
CT与MRI对脊髓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效果观察
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椎管狭窄伴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疗效观察
前路漫长,但值得期待
急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性
一脚踩空,引发全身瘫痪
蚕宝宝流浪记
逐梦记·马
“猎狐”断掉贪官外逃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