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林外史》中平民文人特点

2019-07-22支利峰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6期
关键词:悲剧命运儒林外史

【摘要】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以其讽刺的真实和深刻称著于世,作品描绘了一批身处下位的封建文人,生动地描绘了封建社会八股科举制下文人的悲剧命运。这些诗人大多地位低下,经济拮据,生活困顿。本文通过对《儒林外史》中下层文人的研究,了解最为真实全面的封建文人的世界,了解封建文化制度对封建士子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深刻影响,探讨封建制度下底层文人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体制外”;下层文人;悲剧命运

【中图分类号】X703.5 【文献标识码】A

在封建社会中,科举制义、走入仕途是世人特别是文人的正业,仕途之路不仅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报效国家、光宗耀祖的必经之路,更是他们解决个人生计、养家糊口的经济来源,也是提升社会地位的根本途径。《儒林外史》这部作品中书中,大部分文人除了读书和考取功名,一无是处。典型代表如的周进与范进,他们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甚至饱受科举的折磨,他们连基本的生活需要都不能得到保障,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虽然是读书人却得不到人们的认可与尊重,反而遭受众人的嘲讽、奚落。

鲁迅先生指出,《儒林外史》人物的描写方式是“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迄”,文中人物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会随着人物命运的发展而变化,因此,《儒林外史》中的底层文人不会固定在某一人物的头上,而是相对于人物的某一段生活经历而言的。吴敬梓对一个主要人物的描写是将其置于最广阔的平民社会中,反映的是封建社会最普遍的世俗世态,因此,他重点描写的是这个人物发迹的过程或士人处于平民地位时的社会生活,一旦人物求取“功名富贵”成功,进入仕途,就结束了它反映世俗的使命,就退为次要人物。周进和范进,吴敬梓在作品第二、三回中重点描绘了他们为了科举成功进入仕途的种种喜和悲,这时的他们就是平民文人,而终于考中举人成为周学道、范学道后便成为主要人物的陪衬,不再是作品描写的重点。

《儒林外史》中这群底层文人,为挤进仕途官场而皓首穷经。如以科举文章为人生最大追求的周进、范进、马二先生;抹尽良知、以文人自称却禽兽不如的王仁、王德、张静斋;道貌岸然、虚伪做作的杜慎卿。

当然,《儒林外史》中也有作者推崇的真儒,这类人物是吴敬梓倾心描绘的,与上面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庄绍光、杜少卿。他们鄙弃功名富贵,不热衷于科举考试,也不愿出来做官。精神上儒道互补,内心自由淡泊,这只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一、穷困潦倒的生活

《儒林外史》中下层文人的命运无疑是淹蹇不畅的。文中即描写了一批生活艰辛、处境艰难的底层穷儒。

周进出场时的形象:“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玄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须。”出场即是一副寒酸穷苦的文人相,梅玖讥讽他的诗“呆,秀才,吃长斋,胡须满腮,经书不揭开,纸笔自己安排,明年不请我自来。”虽是讽刺之语,却生动地道出了这些底层文人的真实处境。

范进十二月份去参加科考,“穿着麻布直裰,冻的乞其缩缩”,早日做饭无米,抱着一只生蛋的母鸡才去卖了换米。就连他的老丈人都说他:“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匡超人出身贫寒,流落他乡,此时的匡超人,“戴顶破帽,身穿一件单布衣服,甚是褴褛”,困顿至极,靠摆摊测字勉强糊口,后受到潘三的教唆,最终变成一个卖友求荣、忘恩负义的人。八股功名可怕地腐蚀了青年一代, 匡超人因结交非人,道德品质逐渐堕落,他从尽心侍奉双亲到抛舍年迈的母亲四处奔走、追逐名利,从“沽名钓誉”到“利令智昏”,從“装模作样”到“人面兽心”的重大转变,在气节和生存求命间最终失去人格。

他们或干谒乞食,或投靠亲戚,或教书授徒,或卖字为生,大多收入微薄且不固定,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置业安居更是无望,他们屡试不第进而对科举绝望。

在封建科举制社会中,科举制义走仕途成为文人的正业,走上仕途不仅是他们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报效国家、光耀门楣的必经之途,更是他们稳定经济来源、解决个人生计、养家糊口、提升社会地位的根本途径。这些人因被排除在“体制外”而陷于生活的困境中。

二、痛苦扭曲的精神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揭露封建科举文人丑陋面目的力作,是一部“儒林丑史”,更是一部“儒林痛史”。从这些人物内心来看,社会带给他们的是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双重折磨。吴敬梓描绘了儒林文人痛苦的内心世界。科举制度下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荒凉的,情感是悲伤的。

王举人突然“光顾”寺院,吃饭撒下的一地鸡骨头、鸭翅膀、鱼刺、瓜子壳让周进呆头呆脑地扫了一早晨,这是他细微感情的流露,在周进的心里必定是觉得无比的心酸、无比的耻辱。周进想到自己一辈子都要坐馆授徒,无法飞黄腾达,之后在参观贡院的时候再也抑制不住便嚎啕痛哭。周进并不是厚颜无耻的乡绅严贡生,他还是有点自尊、有点羞耻之心的,只是这黑暗的时代和社会里“他的思想被禁锢了,智能被破坏了,道德被腐蚀了,却仍然保留着一些令人同情甚至是善良的品质。”

马二先生更是此类人物的代表。马二先生为人善良,拿出自己的酬金帮助蘧公孙,又热心助匡二回乡,苦口婆心地劝导他要以文章举业为重,只是他早已被科举制度麻痹了神经,认识不到正是自己奉行不背的“至理”,却让人走上了无法挽回的悲剧之路。

三、欺世盗名的病态思想

娄三娄四公子、赵雪斋、杜慎卿,他们生活富足,却希望跻身“体制内”,沽名钓誉,上演了莺脰湖集会、西子湖集会以及莫愁湖集会。他们互相吹嘘,溜须拍马,甚至互相欺骗,在吹捧中造成虚假诗名,他们没有功名富贵而慕人之功名富贵,所以,才有大家评价赵雪斋“赵爷各样好了,到底差个进士。”

在这些集会中演绎了他们的滑稽丑态。莺脰湖集会之后,“名士们”作鸟兽散了。西子湖集会流露了名士们内心深处的悲哀。莫愁湖集会满足了杜慎卿的好色。他们在无病呻吟的诗作中造成道德堕落,精神空虚,思想荒谬,才华枯竭,失去了人的价值。

就连名门望族之后蘧公孙,当得到了《高青丘集诗话》后,也萌发了以此赚取名声的勾当。

这些文人全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责任担当。他们构成了一幅清代文人画卷,每一个人物都在其中尽己所能地表演,尽情地展现那个时代人心浮躁、世风日下的状态。

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经济变革推进了新思想的萌发。封建社会价值观遭受冲击,功利学说兴起,人们的价值观变得功利。处在封建社会底层的“体制外”文人因其特殊的社会身份可以最直接地感受到这种时代气息。作为平民文人,他们一方面受到来自统治阶层的高压文化政策的压迫;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带来剧烈的经济冲击,社会普遍价值观的改变又使他们无法安贫乐道,摆脱经济利益的诱惑,不能如孔孟时代般的文人那样独善其身。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影响在《儒林外史》文人身上主要体现为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清朝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阻碍着资本经济的发展,但世俗社风已完全不是传统仁义礼智的封建文化所能约束得了的,八股取士的愚民政策刺激着他们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正如《金瓶梅》中描写的怪胎西门庆。资本主义歪曲的金钱观价值观充斥着整个社会,商品经济形式的刺激和八股取士政策的双重作用,使封建文人失去了独立的精神、自己的思想,屈服在统治者的利益诱惑下,无耻地追求着功名富贵。

闲斋老人在《儒林外史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笑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最末一类是吴敬梓按照传统的儒学思想塑造的理想人物,其余三类都是作者讽刺的对象。在吴敬梓的笔下,这些封建文人狂热地追求科举的成功,身处下位的社会文人不惜挨饿受冻也要做“从古至今人人必要做的”举业,周进看见贡院的号板就激动得昏厥了,范进中了举人高兴得疯了,而科举一旦成功,即刻就荣宗耀祖、富贵发达,从穷苦的读书人一跃而为文曲星下凡的老爷,田产也有了,店房也有了,还有人主动投身为奴,寻求庇护,实在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在封建社会科举制度下,文人的生活是残酷的,内心是痛苦的,精神是扭曲的。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傅继馥.一代文人的厄运——<儒林外史>主题新探[J].社会科学战线,1982.

[4]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9.

作者簡介:支利峰(1984-),女,山西朔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悲剧命运儒林外史
单宝塔诗
论《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伦理理想论析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命运
从《儒林外史》来看明清科举制度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浅析《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和讽刺艺术
儒林中的“美”与“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