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近体诗基本句式的再探讨

2019-07-22谢丽娟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6期
关键词:平仄

【摘要】郭锡良先生曾说过,“近体诗最本质的特点是讲究平仄。”但是,对近体诗平仄基本格式的陈述,至今仍存在争议。学界一般赞同王力先生的观点,认为“||— —|(a),— —||—(A),— — —||(b),|||— —(B)”四种平仄格式为基本句式,但是笔者在分析了唐代诗人的具体诗作后发现,“— — —||”和“|||— —”两种句式经常以“|— —||”和“—||— —”的形式出现,甚至这种格式出现的频率更多,因此,本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用初唐几位代表性诗人的近体诗作的平仄情况,对近体诗平仄的基本格式进行再探讨。

【关键词】近体诗;平仄;基本句式

【中图分类号】H15 【文献标识码】A

关于近体诗四种基本句式的论述有很多,王力、郭锡良、启功等学者都有过讨论,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王力和郭锡良观点相似,他们都认为C、D两种句式 “— — —||”“|||— —”是正例,而启功则认为“|— —||”“—||— —”为正例。学界一般赞同王力先生的观点,认为“||— —|(a),— —||—(A),— — —||(b),|||— —(B)”四种平仄格式为基本句式,但是笔者在分析了唐代诗人的具体诗作后发现,“— — —||”和“|||— —”两种句式经常以“|— —||”和“—||— —”的形式出现,甚至这种格式出现的频率更多。对此现象,本文以《全唐诗》为依据,分析了初唐几位代表性诗人的诗歌,统计了每位诗人的诗句平仄格式,用几位代表性诗人的近体诗作的平仄情况,对近体诗平仄基本格式进行再探讨。

一、隋唐之际的诗歌——以王绩为例

王绩所生活的隋末唐初无疑是律诗形成的重要时期,王绩的作品中不仅有古风的留存,更体现着近体诗发展的雏形。《全唐诗》共收录王绩诗歌123首,其中五言近体诗74首,由于王绩七言近体诗较少,在这里我们不做讨论。

在王绩的近体诗中,丙种句的正例— — —||出现了99次,而变例|— —||出现了89次,— —|—|出现了8次;丁种句正例|||— —出现了105次,变例—||——则出现了109次。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王绩诗歌丙、丁种句正例与变例出现频率差不多。

二、初唐前期部分近体诗定型者的诗作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近体诗的定型者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但严格说来,近体诗的最终定型实际上是初唐一大批诗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其中又以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杜审言四人之功最著。我们先讨论沈佺期、宋之问和陈子昂的诗作。

(一)沈佺期

《全唐诗》共收录沈佺期诗歌157首,其中五言律诗有55首,五言排律30首,七言律诗16首,七言绝句6首,近体诗共计107首。以下是具体诗句的平仄格式,在这里我们只看近体诗,为了方便观察,七言诗只看后五字。

沈佺期诗歌的平仄形式多数都是符合甲、乙、丙、丁四种形式的,值得注意的是丙、丁两种句式中的“—||— —”和“|— —||”这两种变例,我们叫它变例,只是依据王力先生的观点这么称呼,但这到底是正例还是变例,还是有待商榷的。在五言律诗和排律中,丙种句的正例— — —||出现了92次,而变例|— —||出现了119次;丁种句正例|||— —出现了98次,变例—||— —则出现了196次,数量是正例的两倍。七言律诗数量较少,丙种句正例出现了20次,变例有3次,丁种句正例出现了27次,变例11次。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五言诗明显变例多于正例,而七言诗恰好相反,正例要多于变例,怎么解释这一问题呢?本文认为,既然律诗讲究平仄相间,那么“—||— —”和“|— —||”这两种变例反而可能是实际上的正例。七言诗恰好相反,这是因为七律是五律每句前加上两个字,这两个字的平仄一般与五言律诗的每句第一个字的平仄相反,再加上对粘对的考虑,用“— — —||”和“|||— —”的就会多一些。

丙种句的变例里我们加入了“— —|—|”这种拗救格式,沈佺期的诗歌很少出现拗救的情况,只有丙种句的本句自救出现了35次,从这个频率上看,这种本句自救似乎可以不看作拗救,而可以看成丙种句的一种变例,因为这种形式的拗救在唐人的诗歌中应用十分普遍,而且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类型的拗救。

(二)宋之问

《全唐诗》共收录宋之问诗歌192首,其中五言律诗有77首,五言排律29首,五言绝句9首,七言绝句6首,近体诗共计121首。

在宋之问的近体诗中,丙种句的正例— — —||出现了73次,而变例|— —||出现了112次;丁种句正例|||— —出现了125次,变例—||— —则出现了170次,丙种句和丁种句的变例数量远超正例。

(三)陈子昂

《全唐诗》中共收录陈子昂诗歌127首,其中近体诗一共53首。在陈子昂的近体诗中,丙种句的正例— — —||出现了55次,而变例|— —||出现了24次,— —|—|出现了37次;丁种句正例|||— —出现了61次,变例—||— —则出现了98次。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丙种句正例与变例出现频率差不多,丁种句的变例数量却远超正例。但是,陈子昂是一位坚定的复古者,他的近体诗数量较少,并且“以古行律”,在近体诗的形式方面,说服力还是有所欠缺的。

三、李峤的诗作

从存诗来看,李峤是初唐诗人中五律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今存162首之多,占其存诗数量的77.5%,他对声律对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许学夷云:“(李峤)五言律在沈、宋之下,燕、许之上,其咏物一百二十首中有极工者。”这说明李峤诗歌属对和声律的工穩、妥帖。本文统计了李峤五律的平仄情况,具体如下:

在李峤的五言律诗和排律中,丙种句的正例— — —||出现了129次,而变例|— —||出现了157次;丁种句正例|||— —出现了165次,变例—||— —则出现了274次,丙种句和丁种句的变例数量远超正例。既然李峤诗歌被称为“极工”,那么变例的数量远远多于正例的这种事实,无疑说明这种“变例”的权威性。

四、初、盛唐之交诗人格律

初、盛唐之交的诗人中,张说和张九龄可谓当时的文坛领袖,他们对五律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他们乐于奖掖后进,王维、孟浩然等盛唐重要的五律作者都受到他们的影响。可以说,张说和张九龄是初、盛唐之交五律发展最为重要的过渡性人物。

(一)张说

《全唐诗》中共收录张说诗歌351首,其中五言律诗86首,五言排律45首,五言绝句22首,七言律诗10首,七言绝句9首,近体诗共计173首。

在张说的近体诗中,丙种句的正例— — —||出现了120次,而变例|— —||出现了136次;丁种句正例|||— —出现了151次,变例—||— —则出现了202次,丙种句和丁种句的变例数量均多于正例。

(二)张九龄

《全唐诗》共收录张九龄诗歌218首,其中五言律诗70首,五言排律42首,五言绝句7首,七言诗只有两首,就不纳入考虑范围。下面就张九龄的119首五言近体诗进行分析,得出其平仄情况的统计数据如下:

在张九龄的近体诗中,丙种句的正例— — —||出现了85次,而变例|— —||出现了107次;丁种句正例|||— —出现了114次,变例—||— —则出现了210次,丙种句和丁种句的变例数量均多于正例。

五、结语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自近体诗形成之后,丙种句的正例— ——||的数量一直与变例|— —||的数量相当,甚至更多时候远低于变例的使用频率,而丁种句变例—||— —使用频率一直远超正例|||— —,这更能说明问题。

如果把丙种句变例|— —||和丁种句变例—||— —都单纯地看作是“一不论”,那么,甲种句的变例—|— —|的数量也应当至少与甲种句的正例||— —|相当,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因为丙种句和丁种句变例的优势太过明显,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这与“一不论”显然不是一种情况。

我们对此不妨做出一种假设,其实古人写诗只要求平仄相间,再根据粘对等规律调整平仄,因此形成了几种固定的格式,那么只要合粘对的平仄都应当算作正例,这么来看,丙种句、丁种句两种形式确实都应当算作正例。

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格律形式的作用,诗歌格律的存在本身应当是语言自然追求韵律美的产物,这种格律的产生是以人類语言所固有的自然属性为基础的,是音长、音高、音强的自由搭配形成的,诗歌的产生时间应当是早于格律,诗歌韵律的和谐是汉语自身的特色。

参考文献:

[1]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中华书局.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4]张玉翠.论李峤诗声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5]谢心丽.张说诗歌声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谢丽娟(1996-),女,汉族,山东潍坊人,汉语言文字学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平仄
浅谈“兄弟”与“弟兄”的使用
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音韵学知识作用举隅
春天的马蹄声
锤炼汉语发音的三种方法
深研句式 探寻诗律
“逾”与“愈”不同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
《望岳》正裁
解读“平仄”
浅谈格律诗的平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