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战略视野下创意城市的文化创新生态构建研究

2019-07-22黄捷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6期
关键词:文化基因

【摘要】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对毕尔巴鄂、赫尔辛基、深圳三座城市形成的驱动因素和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了武汉市创意城市建设的现状,构建城市文化产业创新生态所具有的政府、文化空间、学术机构、人才资源等优势条件以及面临的问题;最后根据创意管理和创意战略的理论,立足“复兴大武汉”的目标,从巧创新的五个维度为武汉的城市文化基因激活、创意空间营造、创意人才和机构集聚、创意生态构建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与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创意战略;文化基因;产业创新生态,美第奇效应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一、打造城市品牌、激活创意城市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突出强调了文化创意产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重要性,全国各省市对此高度重视,北京、上海、广州更是将建设世界文化中心城市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文化产业学者向勇提出城市文化力的评价标准,包括文化基因、文化活力、文化渗透、文化交流、文化支撑五个核心要素。其中,文化基因(Cultural Meme)强调文化的原创性和原真性,它可以是专有名词、标志或城市纪念物,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是具有传承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到某一城市而言,是一种让人印象深刻并能够代表该城市文化特征的意象符号。根据全球城市文化生态的发展趋势,创意作为城市的“文化基因”有以下三项明显的特征:

(1)追求“独特”胜于“模仿”的“创意经济”时代:传统生产要素(劳动力、机器)已被新生产要素(知识、创新力)所取代,成为衡量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指标;(2)强调“体验”重于“享受”的“后物质主义”时代:物质主义是以追求享受为主的经济型态,后物质主义则是以强调体验为主,以“心灵体验”取代“物质享受”,故绿色环保、创意生活等方式成为当代生活型态与审美价值的主流;(3)“巧创新”高于“硬创新”的“创意城市”时代:硬创新是基于兴建硬件建设的设备能力与执行技术的材料、科技创新等;软创新则是影响商品和服务受人们感官认知的审美、文化创新。随着城市各项大型建设的陆续完成,可利用的空间越来越稀少,因而,新时代城市管理者必须利用一种新的赋能手段,以新型科技为依托,市场需求为动力,文化价值为内涵,以审美感的表现形式展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而其中的创新驱动是一种“硬创新”和“软创新”融合协同的“巧创新”模式。巧创新包括社会创新、市场创新、审美创新、连接创新和科技创新等五个层次的内涵。

二、创意城市形成的驱动因素和“美第奇效应”

创意形成创意产业,创意产业构筑创意城市,但它不是严格的学术概念,而是一种推动城市复兴和重生的模式。“美第奇效应”原指不同领域、学科、文化的人经互相交流,在交叉点上进行联系,产生非同凡响的新想法的现象。笔者认为在创意城市生态中它连结了四种不同特征元素:(1)异场域性的生态圈:实现多样化新思想、新灵感、新知识的交流碰撞;(2)跨界创新的生态层:集聚各种创意生产要素;(3)社交生活的生态网:营造友善包容的公共服务环境;(4)创意共生的生态链:孕育精致的文化气质,打开通往世界各地的合作通道。在综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笔者从创新发生的“美第奇效应”切入来探讨武汉市的创意城市建设,同时选取了国内外三个著名的“设计之都”:西班牙毕尔巴鄂、芬兰赫尔辛基、中国深圳,对其城市风格特点及优、劣势进行分析,归纳了它们成为创意城市的驱动因素,期望为武汉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创意生态营造提供参照范本,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1.创意之城毕尔巴鄂的成功要素包括:(1)作为艺术家和创意者本土发展的活跃社区;(2)废弃建筑或旧街区的改造与再利用产生的价格亲民的工作空间;(3)能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机会(教育培训或展览等)的公共投资;(4)鼓励创意性公共—私营合作关系的良好氛围。

2.作为欧洲设计中心的芬兰赫尔辛基的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1)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创意传承精神;(2)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大众生活的影响;(3)芬兰政府的政策支持:它是第一个运用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合作的“螺旋结构”来激励创新的国家;(4)创意聚集社区的形成;(5)人才的教育理念与培养体系。

3.深圳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1)人员构成的多元性,是城市文化的多样和创新因子,让社会焕发出文化活力;(2)包容的文化品格,使创意人才在此有广阔的发展空间;(3)政策的开放性,鼓励设计企业和设计师走出去;培育广阔的国内外文化交流渠道;(4)经济特区的创新性。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拥有“九省通衢”之美称,是国家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围绕“复兴大武汉”的战略目标,武汉市政府正积极探索创意城市的发展模式,如明确提出了加快“国际化、生态化”建设,“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的口号;2017年以“老城新生”作为主题成功申报了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即通过推进创意产业发展,让老城焕发新活力。国内外创意城市的案例为武汉提供了城市复兴的新思路,那么从“战略”的角度出发,究竟應该如何营造友善包容、绿色生态与多元文化的城市生活环境呢? 如何引发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的“美第奇效应”,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有效解决城市更新中遇到的切实问题呢?

三、武汉市的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的构建

向勇教授认为,构建创意城市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的三个关键要素是特色活动、建筑空间、顾客价值。特色活动如文化聚集点的广度、教育培训活动、艺术展览、创意市集等,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能让艺术家、企业机构及社会团体直接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和体验,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还可以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建筑空间包含精致独特的建筑形态、易辨识的环境地标、公共空间的质量、形象品牌、对人群的吸引性等。作为城市主体的顾客,指消费者、使用者和参观者,也是创意产业链与市场终端连接的关键环节,顾客自我价值与城市愿景的和谐统一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三要素”通过包容、连结、规则而聚集成为创意孵化的生态环境,最后经由政府整合、学术机构塑造、文化空间吸引实现膜拜价值、展示价值、体验价值的循环。根据上述理论,笔者将从政府、学术机构、文化空间剖析武汉市创意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具有的资源优势。

(一)政府:“设计之都”推动老城新生以及“读书之城”提供精神动力

“创意城市网络”设立“设计之都”的目的是促进世界各城市以设计作为城市生态的发展工具,运用创新与创意的方法,展现设计对社会、文化、经济及生活环境的重要性。我国深圳、北京、上海都已先后获此头衔。2017年,武汉成为第四个“设计之都”,近两年来硕果累累:全国首创的国际规划设计联盟平台正式成立,引入了50家国际智库和顶级设计机构,并开展“长江主轴”项目,未来政府将持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以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为增长点,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创造环境更生态、出行更方便、服务更精细的生活方式。在文化层面上,武汉市政府也率先在全国提出建成“读书之城”,开展了“地铁书虫”“我读我城”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明确表示要形成“爱读书、勤读书、善读书”的文明风尚,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学术机构:“大学之城”储备创意人才

湖北是科教资源大省,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每年培养百万大学生,“大学之城”规划促进海内外高端资本、人才加速聚集。同时正在实施的“城市合伙人”“3551光谷计划”等项目重点培养和引进了一批文化产业、科技创新以及管理方面的人才。

(三)文化空间:“博物馆之城”保留文化根脉

对于一个创意城市而言,博物馆建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模块。博物馆是城市核心文化的空间载体,也是理想生活的象征,它对历史和遗产的保持力是创意城市的最大价值之一。武汉传统历史积淀厚重,2011年年底首次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在该政策刺激下,全市博物馆数量迅速增长,国有、行业和高校博物馆现共有108家,且三者比例基本接近国内先进城市的黄金比率,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走进”博物馆。在硬实力方面,场馆建设卓有成效,空间设计和展览策划水平已迈入全国第一方阵;软实力方面,武汉不断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向国际展现独特的楚文化魅力。

四、提升武汉的国际竞争力和文化品牌的创意战略

虽然武汉在创意城市的建设和文化创新生态的构建中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无可否认地,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创意产业集聚规模不大、龙头企业匮乏、复合型人才短缺等。武汉市未来5-10年的发展愿景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亮点城市。”那么,如何依托实施“文化+”的创意战略来达成这一宏伟目标呢?

英国学者克里斯·比尔顿在《创意与管理》一书中指出,创意管理是一种创意系统和创意网络的生态管理,也是放松管制的“软管理”和适度控制的“硬管理”相结合的“巧管理”。目前,城市主政者面对的是网络社会,新时代的战略领导力应当采用组织化、网络化的领导方式:领导者的位置是中层圆心,而非金字塔的顶端,实行共享式领导或下放式领导,强调精简组织结构。对于创意人才的激励,比尔顿教授认为,内部动机比外部驱动更有效,创意工作往往是项目式的和个人式的,源于工作出色完成的成就感才能成为创意活动的核心动力。因此,要培育武汉独特的文化创新生态和文化基因,实现大武汉的城市复兴,笔者认为应充分运用一种城市生态治理的“巧创新”的“创意战略”,明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

第一阶段——市场创新:推进“领军企业”。重点是实施“文化+”,加快培育新媒体艺术、移动互联网创意设计等新型文化业态,助力文化创意产业成為支柱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

第二阶段——社会创新:实施“创意惠民”。政府工作重心转为向全社会,特别是学校、市民推介文化创意的意义和作用,完善城市的公共设施,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这样更易形成创意人才的聚集,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第三阶段——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用”,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建立科技园区或孵化器的途径,进一步促使产学研三方利益共享,通过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释放文化产业的“溢出”效应。

第四阶段——连接创新:辐射“创意磁场”。着力点放在向国内外强力推介武汉的优秀创意设计,扩大服务输出,用好“设计”这张名片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吸引并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

第五阶段——审美创新:实现“复兴大武汉”目标。该阶段的重心放在总结和形成自身成熟的教育体系和城市风格,培养市民追求创新及审美的价值观和创造力。

通过以上各个阶段工作的逐步推进,武汉的创意城市建设和文化产业创新生态的构建不仅能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以及拥有自主文化品牌的企业群体,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能挑选有着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的城市管理者、中层领导者,打造充满艺术魅力和创造活力的城市气质,将创意理念和战略思维植根于城市的文化精神中,让创意成为永远推动武汉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血液和基因。

参考文献:

[1]向勇.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英)克里斯·比尔顿,(新西兰)斯蒂芬·卡明斯,向勇译.创意战略——商业与创新的再连结[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黄捷(1987-),女,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学、生物艺术和神经美学。

猜你喜欢

文化基因
文化符号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以区域文化基因提升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素养的路径研究
论“三严三实”的文化基因和价值意蕴
舞蹈人类学视角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基因解码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浅析泉州侨批的传统文化基因
德国“国富民强”的奥秘
在中国民主表达中传统文化基因的再现
当代中国的文化基因安全问题与伦理对策
贵州民间美术市场价值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