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娃公社:大山里的“背锅侠”
2019-07-22行走的鱼
行走的鱼
本文主人公
逃离“北上广”,毅然辞职当铁匠
田欢的家乡湖北恩施利川丰乐村,是远近闻名的“铁匠村”,村里大多数人家以打铁为生,铁器曾经远销省外很多城市。田欢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当地有名的铁匠师傅,自小耳濡目染,田欢对打铁非常熟悉。
湖北城建学院环境艺术系毕业后,意气风发的田欢,与众多怀揣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加入“北漂”的行列,在北京谋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但朝九晚五的生活,脚步匆匆的时光,让田欢感到莫名的单调和孤寂。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让他十分怀念自家铁锅做出来的香喷喷的饭菜,心中有个声音在呼唤他回归乡村简单朴实的生活。
有一次,田欢到苏州参加创意博览会,一个展位上铁质的茶器吸引了他的注意力。铁器很精致,价格也很高。“原来不起眼的铁匠活,也能做出如此精致的艺术品”。
看着琳琅满目的铁器,田欢不禁想起家乡的打铁技艺。这些年来,随着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良田无人耕种,铁匠铺的生意日渐萧条,传承了几百年的打铁技艺眼看着就要荒废,成了一代人心中的遗憾。田欢由此动了回乡的念头。
几番挣扎,几番犹豫,2016年年初,田欢最终决定回到家乡利川,做一名“铁匠”,重振打铁雄风。“我要发扬祖传打铁技艺,打出中国最好的铁器。”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当得知田欢辞职回家打铁时,朴实的父母实在无法接受。他们好不容易将田欢培养上大学,为的就是让他离开“用手刨食”的艰辛,能够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要知道,田欢可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当年上大学时全村人前来欢送的情景还清晰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可是现在这个全村的“希望之星”却要辞去北京光鲜体面的工作,回家打铁,这不是打两个老人的脸吗?
因为生气,父母好几个月不跟田欢说话。而田欢也害怕与父母起争执,总是在铁匠铺待到很晚才回家。
扎进“铁匠铺”,一门心思做铁器
对于打铁,田欢只有小时候帮助祖父拉风箱的零星记忆。因为当铁匠养家难,他的父亲早早被迫改行当了瓦匠。因而田欢没有真正打过铁,一切得从头学起。
要打铁先要有铁匠。田欢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寻访老铁匠。山村交通不便,田欢花了一千多块钱买来一辆二手摩托车,每天天刚亮,就出门了。他去逛集市,只要看到有摆着铁质农具的摊子,就打听哪里有铁匠,再按图索骥前去拜访。
“刚毕业没有经济收入,家人又不支持”,摩托车加油和购买铁制品都需要钱,没办法,田欢只得从批发商那里买来一些小商品,在集市上摆地摊,每个月赚回一两千块钱勉强维持生计。
那一段时间,每天穿得干干净净出门,晚上一身脏兮兮回家,是他的常态。一些好心人劝他说:“先去找一份能够养家的事情做吧,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田欢坚定地摇摇头。
其实不仅经济上艰难,寻访老铁匠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次,田欢听说一个叫唐运国的老铁匠手艺特别好,当他找到唐师傅时,老师傅说什么也不相信。“你一个大学生,跑到这里说要学打铁,莫不是开玩笑哦!”
被拒之门外的田欢没有灰心,他干脆在唐师傅家里住下来,每天跟着唐师傅一起学打铁,脏活累活抢着做。半个月后,唐师傅发现田欢是真心喜欢打铁这门手艺,最终决定收他为徒。
抡起铁锤,挥汗如雨。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打铁技术,田欢在铁匠铺一待就是一整天。打铁是件苦差事,尤其是夏天,在封闭狭小的房间里,熊熊燃烧的火炉带来热浪,让人感到窒息,整个人跟从水里捞上来似的。
田歡边学打铁边继续寻找铁匠,在摩托车被骑散了架、雨衣也穿坏了好几件之后,终于又找到了几名老铁匠。这些老铁匠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打制的是季节性为主的农具,比如镰刀、锄头之类。季节一过,老师傅们便没了事干,以至于空有一身好手艺,却没有什么收入。
为此,田欢决定把老师傅们集中在一起,共同“切蹉”铁艺。2016年7月,田欢的铁器技艺工作室——“铁娃公社”应运而生,并确定将铁锅作为主打产品。
表面上看,打铁似乎是粗活,只要有力气就行。其实不然,一件产品的出炉,要经过包括选料、切铁、取样、开板、烧火、捶打、成型、淬火等十多道工序,每个步骤都有讲究。传统的铁艺老铁匠们都会,但田欢要的铁锅是兼具传统工艺和现代美学的产品,厚度、开口都极为讲究,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虽然难,但既然决心做铁艺,田欢没有退路。他发挥专长,先设计制作出样品,再交给老师傅们加工。可是,老铁匠们随意惯了,根本不管什么标准,打出来的铁锅都走了形,一口一个样,开口的误差大大超出了范围值。虽然肉眼看不出来,但对质量要求“苛刻”的田欢却坚持将这些不合格的铁锅敲碎重做。这下,老铁匠们不高兴了:“这个后生娃怎么老刁难我们呢?”
田欢发现,老铁匠们平时没事时喜欢“喝两口”。于是,每次去查验老铁匠们打制的铁锅时,他都会捎带一瓶白酒。到了铁匠铺,与老铁匠们一边喝酒,一边抡锤。没想到,打铁这种平时觉得枯燥无味的力气活,带着几分酒意后,那“叮叮当当”的声音也变得动听起来。一来二去,老铁匠们喜欢上了这个有学问,又认真、憨厚的小伙子,非常乐意听他讲铁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