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冯贵堂

2019-07-22张悦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

张悦

摘要:《红旗谱》是十七年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红色经典”,它在描写冀中平原农民革命运动的同时,也将知识分子与乡土社会的复杂关系保留在了小说中。本文将通过解读冯贵堂这一人物形象进入《红旗谱》中,由其缝隙发现存在于文本中被遮掩的历史角落并感知作家的创作逻辑。

关键词:《红旗谱》 冯贵堂 知识分子

《红旗谱》是作家梁斌于1957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以朱、严两家和地主冯兰池一家的仇恨为焦点,将农民革命斗争展现在小说中,把农民革命运动作为书写重点的同时,《红旗谱》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并在对其的描写中保留了一定的客观性。鉴于此,本文选择以冯贵堂这一人物为进入《红旗谱》的切入点,通过解读他的人生轨迹与生存状态,发现存在于他身上的文本缝隙,感知乡村知识分子与乡村社会的复杂关系,由此探知其背后所蕴含的被遮蔽的历史细节以及作家在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所形成的创作逻辑。

一、《红旗谱》中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知识分子群体一直是文学表现的主要对象之一,知识分子的人生命运以及精神世界都在现代文学中得到一定深度的描写,自鲁迅的《在酒楼上》《孤独者》到钱锺书的《围城》,逐渐构成了现代文学中的知识分子书写谱系。㈣于1957年出版的《红旗谱》,虽然是一部以农民革命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但由于它的创作时间较早,其小说文本中保留了关于知识分子的生活史和斗争史,对于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表现。

《红旗谱》对于知识分子较为客观的书写首先体现在它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都纳入文本中,学者蓝爱国在《红旗的谱系:乡村革命及其叙事——重读(红旗谱)》中将之总结为革命知识分子、偏左的知识分子与反革命知识分子。无论是革命知识分子贾湘农、江涛、张嘉庆,或是中间偏左知识分子严知孝,都属于被“规约”的人物形象,而作为反革命知识分子出现的冯贵堂则有所不同。《红旗谱》中作家安排冯贵堂出现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这类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却是假民主真反动的知识分子的本质。但在《红旗谱》中冯贵堂并非开篇即为彻底的反动形象,他反革命知识分子的形象是在情节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这就使冯贵堂的形象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暖昧性和复杂性,在文本中留下了许多缝隙,使这一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可解读性。

二、作为“乡村知识分子”的冯贵堂

冯贵堂在小说《红旗谱》中属于陪衬性人物,所占篇幅不多,在小说卷一中以致力于乡村改良的乡村知识分子形象出现,通过他与父亲冯兰池的对话以及其他有关他的介绍,可以看到作为乡村知识分子的冯贵堂有两个主要的特征:其一,他是一个接受过“五四”熏陶的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其二,冯贵堂是一个积极推行乡村改良的知识分子。冯贵堂在乡村推行了一系列革新舉措,主张开放村政民主、盖学堂推广乡村教育、发展农业经济等。冯贵堂改良村政与农业商品化的乡村改造理想,所反映的是“民主”“科学”等现代化理念。

在这对父子相继的人物对照中,冯兰池是一个以地为生、剥削农民的传统地主,而冯贵堂这一人物的形象则要丰富驳杂许多,作家在关于冯贵堂的叙述中留下了许多缝隙,被遮蔽的历史细节也由此存在于冯贵堂的形象之中。作为推行乡村改良举措的知识分子,他的存在揭示了传统乡村在革命之外的另一条变革道路,即乡村改造运动。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畸形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广大乡村传统社会在这一进程中被现代社会边缘化,到民国初期乡村社会出现了严重危机。面对这场乡村危机,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把革命的触角深入广大乡村社会,开展农民革命运动。同时,乡村建设派所倡导的社会改良也在华北的乡村地区开展,与共产党的革命路线不同,乡村建设派秉持的是温和改良的主张,其乡村改造的实践集中在教育普及化、农业生产科学化等方面。冯贵堂的存在还表明20世纪的乡村知识分子在投身革命之外的另一种人生选择。五四运动后,一部分乡村知识分子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农村组织革命斗争,如《红旗谱》中的贾湘农等人,还有一部分接受过科学和民主影响的知识分子,意识到解决乡村危机需要的是科学文明启蒙以及传统农业的现代化转型,因此致力于通过乡村改造来使其现代化。

冯贵堂的存在将被历史遮掩的另一种传统乡村出路与乡村知识分子道路选择呈现了出来,其背后隐含的是革命与改良的分歧,从结果来看,革命路线与革命者是成功者。在近代中国改良道路一再受阻,加之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的整体心态趋于激进。对于近代中国而言,农村革命是一剂救国猛药,最终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推翻了旧政权,建立了新中国,而乡村建设派知识分子与乡村改良则被历史抛弃。

三、作为“反革命知识分子”的冯贵堂

《红旗谱》中对于冯贵堂乡村改良的道路探索与人生选择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表现,而是给他设置了“对改良劳动农民的生活失去了信心”的结局,反割头税运动的打击加之改良措施的屡屡失败,使他从具有现代性意识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反革命者。这个转变的简单化,似乎表明出自于地主家庭的阶级根源使冯贵堂注定站在乡村的对立面。对冯贵堂的转变做简单阶级化处理而忽略其本应有的更为复杂的心路历程,是阶级视角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从冯贵堂形象塑造上的缺失我们能够认知到《红旗谱》肯后的一些创作逻辑。

从冯贵堂在乡村中推行的改良举措来看,他所秉承的是一种微观现代性的观念,通过普及教育、政治民主、发展商品经济来实现乡村现代化,设想了在革命之外通过各种具体方面的实践来改变中国落后危亡局面的可能性。这种微观的现代性与20世纪整个宏观的语境是不相符的。在国家存亡的危机与人们激进的心态之下,20世纪的中国以革命的宏大话语为主流,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之中,冯贵堂所属的微观现代性是不受主流宏观话语支持的,在实践中受挫、理论上遭遇批判的他们是被历史潮流所抛弃的失落的存在。在文学与主流意识关系密切的时期中,冯贵堂这样边缘化的人物,其行为与内心的探索自然会被小说创作者忽略简化。

此外,《红旗谱》写作的时代语境也决定了作家对冯贵堂这样革命之外的知识分子的写作预期。1949后,文学被纳入政治体制中,文学承载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在理论与实践上进一步贯彻。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下,文学往往需要凭借对历史与现实的加工与重构来实现其承载宏大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在思想规范化的前提下,小说文本前期中冯贵堂这一形象所蕴含的复杂性与暖昧性与知识分子应为革命工作的理念是冲突的,为了革命思想逻辑在文本中的开展,他由乡村改良转向反革命的处境分析被简化,革命之外的乡村知识分子形象最终在“反革命”的结局中得以规范化。

四、结语

历史的叙述中常常存在着一些被时代主潮所遮蔽覆盖的角落,而《红旗谱》中冯贵堂的存在则揭示了被忽视的历史细节。《红旗谱》中关于冯贵堂初期乡村改良的描写,使其形象呈现出一定的暧昧性和复杂性,在文本中留下了许多缝隙。冯贵堂所从事的乡村改良举措让被革命话语所遮蔽的乡村改良路线与改良知识分子出现在了“十七年文学”的视野之中,透过存在于冯贵堂这一人物的文本缝隙,我们看到了革命主流话语遮蔽下的关于改良路线与改良知识分子的历史细节。

《红旗谱》中出现的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在时序上承接了现代文学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但受到历史选择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无法接续其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探索。在革命主流话语的主导下,工农兵群体在文学作品中取得了主体地位,知识分子也作为革命事业的一部分被描写着,贾湘农、江涛这样的知识分子注定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而尝试乡村改良的冯贵堂则连同他所尝试的道路一同被历史边缘化,革命之外的知识分子在革命的文学中是没有书写意义的。因此,《红旗谱》中虽然在冯贵堂这一人物身上保留了些许复杂性,但作家仍然抹去了他作为推动乡村改良的知识分子的积极意义,给他设置了反革命的归宿,使其形象发展合乎主流思想逻辑对创作的规范。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关于周恩来知识分子观述评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对改造知识分子思想的理论思考
邓小平知识分子思想及实践研究
习近平:知识分子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对知识分子的希望
知识分子
“公共知识分子”与“公共知识分子思潮”
各历史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心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