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语言及其演唱风格
2019-07-22杜士武
杜士武
摘要:歌唱艺术的语言是非常丰富的,受各民族语言特点制约,只有好的歌唱机能、系统的发声状态及语言能力才是成功歌唱的先决条件。语言是我们人类重要的交流工具,歌唱是人类特殊形式的高级语言。歌唱中需要把发声吐字技巧与音乐语言巧妙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腔体共鸣、咬字归音、声情并茂地展示歌曲的民族特色。民族唱法需掌握地域性特点和风格,重视民族歌唱特点,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良好的歌唱语言,有力推动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民族语言 演唱风格
乐器通过好的演奏者能发出优美的声音,这和一件好的乐器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歌唱者就是一件人声乐器,人声乐器的成功需要歌唱者的先天条件以及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的歌唱技能,但仅凭这些还不够,还需要歌唱者有较强的语言能力,对民族语言有很好的把握。因此,歌唱者自己既是乐器,又是演奏者,可是他又和乐器演奏者不一样,他要在学习锻炼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乐器。如果方法不好,错用了某一部分肌肉,成为习惯之后,便很难改正。所以,学声乐的人对正确的歌唱方法及民族语言一定要深入了解,必须要具有丰富生动的语言表现能力,用语言和曲调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塑造艺术形象,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的风格。
一、民族语言
石惟正先生说:“只要是人声的音乐,歌唱和语言就是不能截然分离的。”歌唱语言来源于生活语言,它具有与生活语言相同的语音形态、语音结构、语言规则及其他语言规律。人们生活中的语言和歌唱艺术的语言部分是相通的,应共同合理训练。
1.歌唱语言声乐表演艺术就是歌唱语言艺术。所谓歌唱语言,就是文学语言(歌词)与音乐语言的艺术化结合。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性因素,是歌唱的内容支柱。歌唱语言是在生活语言的基础上,旋律美化的声音艺术。旋律性的生活语言的美化,采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思想感情,是一种艺术化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生活化的语言、气息的运用和歌唱共鸣腔体的协调能力的运用,从而达到声音的最佳效果。
在歌唱中最重要的就是气息,“气”是发声的动力,我们知道“无气不成声”的道理,这是相对于我们人体自身的发声器官所说的。关于歌唱气息的理论非常多,歌唱气息的运用与生活中的气息是截然不同的,需要进行科学的训练,提高我们的呼吸技能和技巧,以便运用于我们的歌唱。发音准确、咬字清晰并运用共鸣腔的合理调节来美化声音,对歌唱方法与歌唱技巧的运用能准确把握作品的内容形象,最终将生活语言通过音乐旋律化的语言进行歌唱。声乐艺术贵在语言表达的清晰动听,传达歌唱的真情实感,使听众在歌声中感受到声乐艺术的魅力。
2.民族语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既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又是民族识别的基本要素之一。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地域辽阔,民族语言十分丰富。歌唱要求“以字行腔、字正腔圆”,并掌握我国汉语的声母、韵母、声调及字头、字腹、字尾等方面的基本结构知识。清晰准确的咬字吐词能很好把握歌唱语言色彩,充分表达作品中的艺术要素。字头咬准要有力,歌唱发声的字头通常是指字的声母。字腹延长不变形,字腹就是韵母中的韵腹。发声训练经常用到的几个音,如a、e、i、o、u等,通过韵腹延长、持续,声音连贯、流畅,获得丰富的共鸣,字尾要收字或归韵,掌握歌唱咬字、吐字和运字行腔的方法和规律,民族歌唱语言在歌唱过程中的技术包括咬字、吐字以及咬、吐之间的转换技巧,以此获得理想的声音效果。
二、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演唱的风格源于人民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国是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语言源于人民的生活和习惯,对于歌曲的演唱也源于当地的语言特色,并扎根人们的生活环境。民歌的风格特点也正是通过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槐花几时开》、山西民歌《山西牧歌》、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都具我国地方民族特色,还有优秀民族创作歌曲《孟姜女》《乌苏里船歌》等也是流传甚广。优秀民族艺术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我爱你,中国》等在专业学习及舞台表演中应用很多,更有优秀民族歌剧唱段《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珊瑚颂》《杨白劳》等堪称经典之作。
1.演唱风格的多样性及其特点“字正腔圆”“清晰连贯”是歌唱者追求的目标。各民族语言特点、地域民族特色风格不同,不同地区少数民族不同的演唱风格也是不同的,如四川语言特点是山歌号子较多,演唱方式“一领众和”是最常见的形式,这是因为在劳动中领唱者就是很好的指挥者。如《太阳出来喜洋洋》歌曲歌词清楚直白,把劳动愉悦的心情通过演唱展示出来。由于四川地势、气候、交通等多方面原因,四川民歌具有浓郁的山歌特色,四川民歌無论是在歌词上,还是在曲调上都体现了四川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川南山歌《槐花几时开》描述了青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故事,语言淳朴,听起来格外甜美。
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中藏族音乐风格唱腔高亢、嘹亮,均系自有节奏的散拍,常包含复杂的调式交替和调式交换,散板类的藏族音乐在节奏中表现出中间紧、两头松的特点,即句尾多为长音,而细碎的节奏进行在中间。东北部少数民族中,蒙古风格特色的呼麦,是一种特殊技能的民族特色,长调演唱者需要有好的气息,时间演唱较长,音色沉稳,音域跨度较大。西北部少数民族音乐主要是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主要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民族作品,轻重音节的变化,民族风格鲜明。歌曲的节奏也十分有特点,多是弱起小节和切分音运用较多。
丰富多彩的民族声乐风格,也有着共同的特点,集中表现于声、情、字、昧、表。南北的民歌演唱风格特点有很大区别,北方民歌粗犷豪放,南方民歌细腻婉转,民族声乐艺术就应该表现出歌曲的风格,诠释出特属于那个民族风格的韵昧。民族声乐演唱风格就在于融合,在共同的特点中表现其中独特的风格。中国地域广阔,语言特色差别大,特点鲜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风格,地方风俗习惯也不相同,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孕育出其特有的演唱风格,每个演唱者都应该做好民族风格特色的掌握,加强地方语言的学习。
2.语音腔调与演唱风格歌唱语言以地方语言为主要演唱特点,需要加强咬字行腔,润腔要自然流畅,民族风格的润腔手法,具有各民族的个性,无法采用单一标准进行衡量。民歌的演唱发音部位各有差异,是根据民族风格方法的差异形成的。共鸣腔体的灵活运用会使声音圆润动听,共鸣是发声器官各部位协调的动作,打开喉咙才能运用混合共鸣,获得理想的歌唱音色。腔体共鸣是对于音色变化和共鸣明亮浑厚变化的需要。头腔共鸣音色明亮,穿透力强,音域寬、音色辉煌有感染力,作品的演唱容易展示情感的表达。唱低音时只用胸腔共鸣,唱中音时采用口咽腔共鸣,声音持久力差,表现力单一,作品演唱展示需要腔体统一,调节要过度自然。
民族语言是民歌丰富的土壤,民族歌曲的旋律是与当地语言的语音、语调相联系的,地方的方言特点需要融入作品中,这就要求歌唱者必须进行语言的学习和一定的生活体验才能更好地进行演唱。民歌的旋律是语调的夸张,尤其那些语言性较强的民歌。地方歌手具有语言上的风格特色,这对民歌传承保护有重要作用。如《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具有浓郁的豫剧民族特色,歌词中很多地方的发音、咬字都特别讲究,“青草地”的“地”,发“dier”,把它儿化了,三更天“更”发“jing”,地方味道浓郁!又如甘肃、青海“花儿”,润腔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旋律跌宕起伏。蒙古族的“呼麦”,嘹亮的高音和浑厚低沉的低音同时发出来,造成马头琴的装饰效果。
语言特点不同,尾音及衬词也各不相同。四川多用“喂”,如《槐花几时开》《太阳出来喜洋洋》等,歌曲演唱中“高高山上哟,一树喔槐哟喂,手把栏杆噻望郎来哟喂……”陕北多用“呼、咳、哟”,等等,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一杆杆的那个红旗哟……”民歌中的尾音、拖腔是地方民族语言的特点,充分展现民族声乐的风格特点。
三、民族声乐的发展
歌唱艺术是用声音来表达的情感艺术,是歌唱家们对现实生活的情感反应和主观感受。人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就是说,民族文化扎根人们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方的文化是民族音乐的源泉,民族声乐需要提高地方文化建设,加强音乐人才的培养,加强地方民族音乐传承人的保护。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需要遵循声乐艺术的发展规律,需要尊重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文化审美情趣和标准,更需要充分吸收我国戏曲、说唱艺术和通俗唱法等各种艺术流派和美声唱法之精华。积极收集整理地方民族元素,恪守本民族的风格特点和色彩气质,将优秀的声乐作品进行整理,创作有地方民族特色、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继承发扬本民族风格的优秀民族声乐演唱艺术传统,推动地方非物质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同时要求演唱者要深入地方生活,对作品有深刻理解,采用地方语言进行演唱。
地方民族歌手开始意识到嗓音保护和科学方法的重要性,积极开展科学的发声学习,走进音乐院校向专家学习。在保留本民族歌唱特色状态下,有了更大的提升。采用好的歌唱方法,能很好推动民族地方山歌的发展传承。同时使得中国民歌的演唱与世界声乐发展的距离越来越近,有力推动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l]许讲真.歌唱艺术讲座[M].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
[3]薛良.歌唱的方法[M].北京: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
[4]刘大巍.声乐艺术论[M].北京: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5]胡哗.新编实用歌唱大全[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