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见性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下肢DVT发生率影响分析

2019-07-22王旭美吴小丽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预见性内膜下肢

王旭美,吴小丽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南通 226001)

前 言

子宫内膜癌属于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部位为子宫内膜,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阴道排液、疼痛等。临床上对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有手术治疗、放疗等,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但在术后伴随着下肢DVT(深静脉血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2],且其康复情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将对68例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为对象,探讨预见性护理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下肢DVT发生率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常规组(34例)与干预组(34例)。常规组,年龄为19-68岁,平均年龄为(43.79±4.27)岁;疼痛轻度、中度与重度分别为22例、8例、4例。干预组,年龄为20~69岁,平均年龄为(43.13±4.12)岁;疼痛轻度、中度与重度分别为23例、7例与4例。所有患者均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参加。对比两组产妇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护理方法

1.2.1 基础治疗

给予所有患者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3]。

1.2.2 常规组

给予常规组常规护理:

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安静、恒温恒湿的住院环境,定期开窗,保持空气流通。与患者进行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缓解不良情绪,同时鼓励患者积极进行治疗。指导患者的饮食,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清淡食物为主。对穿刺部位进行护理,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静脉。询问患者疼痛程度,严重者可口服吗啡等药物减轻疼痛[4]。帮助患者翻身,每隔2h翻身1次。

1.2.3 干预组

给予干预组预见性护理: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成立护理小组,对其预见性护理思维进行培养,提高认知水平与重视度,加强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丰富经验,结合临床实践,熟练掌握护理理论与措施。在术前,护理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多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对术后DVT发生率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进行危险度分级,分比为重度、高度、中度、低度。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监测生命体征多项指标,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告知医师[5],密切关注心率加快、下肢肿胀等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在患者清醒后,按摩下肢比目鱼肌、腓肠肌,每天2次,每次20~30min;在术后第1d,指导患者做直腿抬高运动,初始抬腿的角度应为30°~45°,俩侧交替,每天4~6组,每组3~5次;逐渐增加角度至60°~70°,每天6~10组,每组5~10次;患者需着压力袜,并运用静脉循环泵,每天3次,每次30min。在护理结束后评价并总结,改正不足之处,使护理方案更加合理。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治疗情况、下肢DVT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

治疗情况:以下床活动时长、住院时长、排气时长为标准,统计两组患者。

护理满意度:使用我院拟定的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态度、护理技术等栏目,分为三个等级: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是采用x ±s表示,对于组之间的比较实用配对t试验。计数资料是用“n/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长、住院时长、排气时长,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治疗情况比较(x±s)

2.2 下肢DVT发生率比较

干预组下肢DVT发生1例(2.94%),常规组下肢DVT发生7例(20.59%),x2=5.1000,P=0.024。

干预组下肢DVT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护理满意度对比

干预组护理满意度(97.06%)明显高于常规组(82.3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如表2。

表2 护理满意度对比(n/n%)

3 讨 论

下肢DVT属于严重并发症,容易造成患肢功能丧失,严重者引发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产生威胁,且目前临床对下肢DVT的治愈率低,预防下肢DVT的发生成为临床护理的重点。预见性护理强调预防,以防治作为护理重点。在本次研究中,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养预见性护理思维,提高护理质量,通过分级、评估与辅助活动进行护理干预,其中分级可将下肢DVT发生的重度与高度患者分出,给予重点关注,随后的评估是对发生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减少下肢DVT的发生[6],促进术后恢复。本文通过对3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行预见性护理,其下床活动时长、住院时长、排气时长均缩短,且下肢DVT发生率较低,由此可见,预见性护理对子宫内膜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表明了预见性护理得到患者的认可与支持,在可应用于临床的大量实践中。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实施预见性护理,减少下肢DVT发生率,促进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猜你喜欢

预见性内膜下肢
牛子宫内膜炎病因与治疗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预见性护理对颈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效果观察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