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模式在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的开展效果观察
2019-07-22朱小芬
朱小芬
(东台市中医院内科八病区,江苏 东台 224200)
临床上急性消化道出血比较常见,特征为黑便、呕血等。患者患有该疾病后,会出现大量呕血现象,导致患者休克,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1]。急性消化道出血按照出血部位划分为上消化道及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使用内镜止血,药物止血效果不明显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及下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将我院88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中医护理模式对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52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知情同意,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40~93岁,平均年龄(51.36±5.48)岁,十二指肠溃疡7例,胃溃疡12例,胃底静脉曲张1例,其他6例;对照组26例,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41~95岁,平均年龄(51.32±5.47)岁,十二指肠溃疡8例,胃溃疡13例,胃底静脉曲张1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模式,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在出血期间进行卧床休息,病情好转时,可进行适当活动。安慰患者,降低患者负面情绪,保证患者口腔清洁;观察组使用中医护理,具体如下:
(1)护理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一般状况之下,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会由于出血过多,导致神志恍惚、面色苍白,因此,医护人员应观察患者精神及脉象,准确判断患者出血量,记录患者脉象、血压变化,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对治疗方法及护理手段进行调整;
(2)中医学上认为,阴虚火旺,胃热及气不摄血等会导致血不循经,外溢于肠腔及胃,心理应激可导致患者出血增加及胃黏膜应激性损伤。因此,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护理时,应对患者情绪进行安抚,使其情绪稳定;
(3)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病情的实际情况指导患者饮食,患者消化功能损害严重,可对患者进行静脉营养输入;患者如脾虚不摄,应食用梗米粥、山药粥、等温和的流质性食物,禁食凉性食物,肝火犯胃患者应禁忌辛辣食物,食用豌豆汤、豆腐脑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状况、护理缺陷发生状况及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护理满意度,主要内容为基础护理、心理状态及服务态度等,分值0-100分,其中90分及以上,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低于80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100%。
1.4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PSS17.0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来进行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来进行检验,用率(%)来表示,(P<0.05)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15%,对照组为76.92%,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n(%)]
2.2 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状况及护理缺陷发生状况
观察组出现2例(7.69%)并发症,2例(7.69%)护理缺陷,对照组出现8例(30.77%)并发症,10例(38.46%)护理缺陷,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457,6.933,P<0.05)。
3 讨 论
消化道出血疾病比较严重,患者失血量如果在循环血量的20.00%以上或者在1000ml,就会导致大出血现象[2]。近几年我国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可有效地对急性消化道患者进行止血,并对再出血进行预防。可是因为该疾病患者发病时间短,因此,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及护理[3]。
中医学护理坚持防重于治,强调七分养,三分治,人体是一个气血、经络、脏腑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强调社会、自然界与人体的关系,进行辩证施护。望、闻、问、切联合使用来获得患者社会环境、心理、个体状况、病情等信息,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确定患者潜在或者已经存在的健康问题及证型,提出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及护理措施。患者消化道出血给患者带来较大影响,出现恐惧紧张等负面情绪,从而降低治疗效果[4]。产生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因素为情志不调及饮食不当,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时应对患者饮食及心理进行指导,改正患者错误的饮食习惯,稳定患者情绪状态,从而使患者拥有正确的生活习惯,提升患者依从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将中医护理模式用于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中,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15%,对照组为76.92%,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护理缺陷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中医护理模式用于急性消化道患者护理工作中,效果显著,不仅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并降低护理缺陷及并发症,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