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预后质量的影响及临床分析
2019-07-22赵洁岩
赵洁岩
(济南市第七人民医院,山东 济南 251400)
冠心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其发生率与致死率较高,对患者生命健康会造成严重影响。在临床治疗中,其关键目的是恢复冠状动脉血供,对心肌细胞与心肌缺血状态进行改善。目前在治疗中主要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其治疗效果较好,大多数患者能够血管重建。在介入手术后,为减少相关危险因素及不良心理事件的发生,还需对患者进行长期药物治疗。但在出院以后,不少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不够了解,达到降低了治疗依从性,进而严重影响到自身的预后质量[1]。本文以84例来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例,通过对部分病例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84例于2016年5月至2018年6月来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2例。其中,男女分别有53例与31例;年龄为50至78岁,平均(63.5 ±3.7)岁;病程为2至10年,平均(5.3 ±1.8)年。一般资料对比中,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且手术均成功。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对其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科学的饮食指导,叮嘱其进行适当锻炼,注意情绪不要过于激动等。观察组则应用延续性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组建专职小组,由科室的医师及护理人员组建成专职小组,组长由科室护士长担任,通过加强培训,使组内成员对冠心病介入治疗相关知识进行熟练掌握。小组成员在患者出院之前,需与其展开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对其基本信息(包括病情程度、联系方式等)进行了解,并为其建立个人服务档案。
(2)电话随访。在患者出院以后的第一个月内,每周对其展开一次随访,随后将随访的频率逐渐延长至每个月一次,以电话的形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饮食、运动、服药及戒烟酒等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其病情变化,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科学的、针对性的指导。
(3)网络随访。为已经出院的患者创建一个微信群或QQ群,在群内以健康小贴士的形式,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从而有效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度,并积极配合治疗。
1.3 观察指标
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共包括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等方面,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心绞痛、心衰等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1.0软件对实验数据展开统计学处理与分析,计数与计量方面的数据分别应用百分率(%)与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不大(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躯体、情绪、认知、角色等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比较(分)
2.2 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2例出现心绞痛,1例心衰,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7.1%(3/42);对照组中,5例出现心绞痛,5例心衰,3例再狭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31.0%(13/42),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 论
冠心病作为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群体,指的是因患者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使得血管发生阻塞或狭窄,继而促使心肌缺血缺氧而坏死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为昏厥、眩晕、呼吸不畅、恶心等[2]。对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主要治疗方法,但是术后会对患者动脉血管内膜造成一定损伤,出现各种并发症,在术后需要加强护理干预,以便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作为一项现代化护理模式,延续性护理干预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为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通过加强交流及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将患者的治疗信心及依从性充分提高,使其从以往的被动接受护理服务转变为主动参与到疾病的治疗及管理中来,从而实现自身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3]。另外,通过采取电话随访以及微信群等多种交流方式,可及时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让患者能够实时了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综上所述,通过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展开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