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栓塞治疗面部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护理效果观察
2019-07-22王贝贝
李 洁,王贝贝,吕 然
(河南省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面部动静脉畸形在临床较为少见,其是脉管性疾病的一种,其会引起颌面部骨骼、软组织出现畸形,使患者容貌出现损害,引起疼痛、压迫邻近组织器官等症状,同时此类患者还易合并出血、破损、坏死、感染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引起心衰,对其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2]。在面部动静脉畸形治疗中,手术切除、结扎供血动脉等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效果不佳。随着介入手术的进步,介入栓塞治疗应用于面部动静脉畸形中,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积极作用[3]。本次针对面部动静脉畸形应用介入栓塞治疗上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取64例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开展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基本资料
研究时段: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研究对象:64例我院收治的行介入栓塞治疗的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n=32)、研究组(n=32)。对照组患者中女性8例、男性24例,年龄11-45岁,年龄均值(28.53±10.29)岁,病灶面积3×1×2cm,其中下唇10例、耳部10例、颊部5例、鼻背部7例;研究组患者中女性10例、男性22例,年龄12-46岁,年龄均值(28.88±10.54)岁,病灶面积3×2×2cm,其中下唇9例、耳部10例、颊部6例、鼻背部7例,对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分析,P>0.05,可实施以下数据对比。我院伦理会批准本次研究。参与研究者均知情,并与我院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入院后,给予临床检查,病情明确后,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实施插管,分别实施颈内、外动脉造影,之后对病变区实施超选择性动脉分支造影与栓塞治疗,治疗后,将导管拔出,压迫15min股动脉穿刺,并加压包扎24小时。基于此,对照组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用围术期护理,方法如下:
(1)术前护理: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负面心理较严重,不愿与人交往,且治疗时间较长,心理压力较大,故入院后,人员能够时人员应主动贴近患者,主动与其交流,给予心理疏导,回答疑问,消除顾虑,给予关心及安慰,讲解治疗优势,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同时还可通过讲解成功案例,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增强治疗自信心。术前做好协议书签署,完善常规检查,做好备皮工作,并于术前留取照片,便于治疗后做对比。(2)术后护理:密切监测病变部位有无出血,并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如患者出现出血现象,及时实施纱布填塞及压迫止血,根据血压、出血量,遵医嘱建立静脉通路,注射药物,采取输血、补液治疗,保证血容量;如有意外,及时配合医生采取抢救。(3)疼痛护理:如患者疼痛较为剧烈,可遵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理措施,缓解疼痛感。(4)并发症护理:术后做好止血工作,预防血肿及淤斑;术后充分了解栓塞部位及栓塞剂量,观察累及功能情况,了解皮肤颜色,检查舌部疼痛感,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配合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1.3 分析指标
对比两组病变消退率(病变全部消退)、临床症状评分。
病变消退率用CT检查评价[4]。临床症状包括面部畸形、疼痛,以中药新药指导原则进行评价,分值0-10分,分数越高临床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软件,采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病变消退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评分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病变消退率、临床症状评分比较;n=32
3 讨 论
动静脉畸形发于全身各个部位,其中头颈部属于好发部位,占全部动静脉畸形50%。而动静脉畸形缺乏毛细血管网,从而降低了血流阻力,是一种高流量的血管畸形,在治疗中存在一定的挑战性。
在面部动静脉畸形治疗中,手术切除创伤较大,且会影响面容,而结扎供血动脉会引起病情复发,增加了下次治疗难度。而介入栓塞术的出现,可以有效弥补以上治疗方案的不足,提高治疗效果。而多数的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存在较严重的不良心理,心理压力较大,希望可以治愈。故在治疗中,不仅抱有较大的希望,还具有较高的疑虑,故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至关重要。术前护理,普及治疗优点,讲解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健康知识;疏导负面心理,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提高治疗信心,保证手术顺利实施。术后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做好疼痛护理指导及并发症预防护理,提高预后效果,促使患者病情尽快康复。
综上所述,在面部动静脉畸形应用介入栓塞治疗中,应用围术期护理,对提高预后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