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2019-07-22裴珣
裴珣
(北京按摩医院,北京 100035)
0 引言
颈源性头痛为颈部或颈椎软组织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所致单侧慢性头痛症候群类型,在中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发病率,且近年受工作压力增大等影响,其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对患者日常工作及生活影响极大[1-2]。同时,颈源性头痛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当前临床治疗该疾病措施较多,包括推拿针灸、神经阻滞、药物治疗及封闭等,但整体疗效不佳[3-4]。近年来赵润琛医师所研制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在颈椎疾病中应用价值得到重视,其具备位置改善显著、定位准确等优势,但关于其在颈源性头痛中治疗效果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6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探讨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应用价值,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颈源性头痛患者68例(2017年6月至2018年11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4)与研究组(n=34)。对照组男12例,女22例;年龄31-56岁,平均(43.37±5.69)岁。研究组男14例,女20例;年龄32-59岁,平均(42.91±6.02)岁。两组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取标准
纳入:(1)年龄<60岁;(2)纳入研究前1周内未采取相关治疗;(3)知晓本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1)纳入研究期间需采取激素类药物者;(2)存在酒精及药物依赖史者;(3)合并神经系统病变者;(4)存在肢体功能障碍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取常规干预,以拇指点按患者颈枕部韧带与肌群,重点点按天柱、玉枕、百会、翳风、翳明、凤池等穴;五指置于两侧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自上至下推揉3-5次,以中、食、拇指拿捏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3-5次;指导患者恢复期自行开展颈椎操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与项争力、挺胸松肩、两手上举、回头望月、伸颈拔背、缩头松肩、环绕颈项、左右旋转等,10 min/次,1-2次/d。
1.3.2 研究组
对照组基础上采取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指导患者取坐位,前屈颈部约35°,左侧病变右倾35°、右侧则左倾35°,站于患者身后,拇指触及偏歪横突固定,其余四指放于右侧或左侧头枕处,或右手扶持相对侧面处,向右或向左旋转,拇指把横突向对侧轻推,可听到“咯”声,拇指有轻微移动感,5 min/次,1次/2d。均治疗10 d。
1.4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及头痛发作次数,疼痛依据VAS量表评估,共10分,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强[5]。(2)随访3个月,统计疾病复发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VAS及头痛发作次数
治疗前两组VAS及头痛发作次数间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VAS低于对照组、头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VAS及头痛发作次数比较(±s)
2.2 疾病复发率
研究组疾病复发率6.25%(2/32)低于对照组25.00%(8/32)(χ2=4.267,P=0.039)。
3 讨论
颈源性头痛具有较高发病率,既往临床多采取灸法、针刺、推拿等措施对疾病实施治疗,可取得一定效果,不同程度缓解患者疼痛感,但治疗后疾病复发率较高,难以取得满意预后效果[6-7]。为进一步改善颈源性头痛整体疗效,临床进行大量脊柱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对脊柱各节段力学特性等具有深刻认知,可准确预测及评估脊柱损伤与退化所致力学特性改变,对针对性治疗颈源性头痛具有重要意义。定位旋转扳法为中医治疗颈源性头痛的重要措施,其属按摩手法中关节活动法,所涉及力学关系包括载荷、剪切力、摩擦力、牵张力、压力及角度等[8-9]。裴珣[10]研究表明,在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中,通过颈椎向左(或右)侧屈、略向后伸,以此使左侧(或右侧)关节突关节面承受相对较大压力,进而使左侧(或右侧)关节突关节面摩擦力相对大于另一侧关节突关节面,可为右侧(或左侧)小关节错缝复位提供良好条件。同时,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中有侧屈力辅助,可使两侧关节突关节因关节面间摩擦力不同而使重要扭转力集中于阻力较小关节,故发力轻巧、定位准确。本研究中,治疗后研究组VAS及头痛发作次数优于对照组,且疾病复发率较低,表明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在颈源性头痛中应用价值较高,还可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常规干预基础上采取角度定位旋转侧扳法治疗颈源性头痛,可减轻疼痛,减少头痛发作,且利于降低疾病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