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影响因素分析
2019-07-22范金旺
范金旺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已成为当前理论界与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热点[1]。朱启臻[2]认为,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以实现报酬最大化为目的,将务农作为终身职业且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素质的农民。郭珊玲等[3]认为,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是适应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是农民进行职业化的必要手段,也是帮助农民赢得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潘巧燕[4]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研究。柳菲等[5]认为,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的因素是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对培训要素的选择;王佳等[6]从年龄、家庭规模、家庭人均年收入、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农民学历提升的影响因素;许金鸾[7]从新型职业农民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培训认知因素、培训意愿因素4个方面假设可能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的因素。
从2013年开始,福建省非常重视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组织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漳州科技职业学院、漳州城市职业学院7所高校承担对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素质提升工作[8,9]。截止到2018年1月,顺利结业的职业农民达到5 714人。通过对毕业学员的非随机抽样调查,分析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的因素,了解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在学历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对策建议。旨为更精准地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提升生产经营水平、赢得社会地位,以更好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10,11]。
1 获取数据与研究方法
1.1 获取数据
2018年5月4~15日,采用非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已毕业的520名学员进行走访与调查,主要涉及内容包括学员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学历等)、家庭基本特征(主要收入来源)、农民培训的认知程度等。获取有效问卷484份,有效率为93.08%。
1.2 研究方法
1.2.1 定性研究 运用Excel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对被访者的基本信息等进行定性研究。
1.2.2 定量研究 运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12],对影响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的因素进行定量研究。
1.2.2.1 变量确定。被解释变量为是否愿意提升学历,解释变量为个体特征、家庭生产特征、农民参与认知3个方面10个变量(表1)。
表1 提升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模型变量解释及赋值方法Table 1 The variables and assignment in the mode of enhancing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academic educ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1.2.2.2 建立模型。建立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其中,Pi:农民愿意接受学历提升的概率;X1~X10:影响学历提升的因素(表1);β0:常数项;β1~β10:自变量系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2.1.1 个体特征情况 从性别方面来看,被访者的男女比例为2.6∶1;从年龄结构来看,81.0%的农户年龄集中在31~50岁,17.8%的被访者年龄≤30岁;从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时间来看,从业时间≥10 a的被访者占总人数的34.3%,从业时间为6~10 a的被访者占总人数的22.7%,从业时间≤5 a的被访者占总人数的43.0%。
2.1.2 家庭生产特征 数据显示,31.1%的被访者以经营家庭农场为主,25.8%的被访者加入了农民合作社,24.2%的被访者从事农业公司生产经营活动,20.3%的被访者为个体农户;从农业经营年收入分布来看,52.9%的被访者年均收入为1万~10万元,19.8%的被访者年均收入为11万~20万元,9.5%的被访者年均收入为21万~50万元,17.8%的被访者平均年收入为≥51万元。
2.1.3 参与认知情况 参加职业培训后就对农业前景的态度进行调查发现,有54%的被访者非常有信心从事农业并且表示会坚持到底,31%的被访者表示有信心,15%的被访者表示不太确定和没信心。对参加培训的效果进行调查发现,94%的被访者对参与学历教育的效果满意,6%的被访者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54%的被访者表示培训后对农业生产帮助很大,43%的被访者表示帮助较大,仅3%的被访者表述帮助不大。
2.2 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教育教学现状
就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言,69%的被访者评价很好。其中,75%的被访者认为培训内容很好,74%的被访者认为主办单位组织和服务到位,68%的被访者认为教学方式适合,65%的被访者认为教材或学习资料有价值。就教学方法的认可度而言,83%的被访者喜欢参观学习,76%的被访者喜欢案例教学法,61%的被访者喜欢讲授法,44%被访者喜欢课堂讨论,34%的被访者喜欢情景模拟,33%的被访者喜欢观看多媒体,9%的被访者喜欢互动交流。就知识与技能需求与应用而言,需求比例顺序为种养殖技术(69%)>互联网知识与技能(68%)>经营管理知识(62%)>市场营销知识(60%)>国家政策的解读(52%)。89%的被访者表示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可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11%的被访者表示难以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综合来看,农民在学历教育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度较高。就师资队伍素质和能力而言,94%以上法人被访者认为教师讲解技巧好、课堂有互动交流、有很好回答学员提问、内容丰富吸引人。此外,71%的被访者认为教学内容有紧密结合到实际。就被访者获取培训信息途径而言,67.7%的被访者通过政府机构获取,30.3%通过朋友介绍,12.7%通过网络获取。
2.3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影响因素分析
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12]得到回归结果(表2),X2和X3指标与提升学历水平呈负相关,其他指标均与提升学历水平呈正相关,且除X9外其他指标与提升学历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X1(性别)与提升学历水平在0.005水平上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说明男性更渴望提升学历水平,这与社会分工有很大的关系。
X2(年龄)与提升学历水平在0.01水平上达到了显著负相关。说明年龄越大,接受新知识的欲望与能力越低,对提升学历的需求也越低。
X3(务农年限)与提升学历水平在0.05水平上达到了显著负相关。说明务农时间越长,生产实践经验越丰富,对提升学历的需求越低。
X4(务农前职业)和X5(目前从事行业)与提升学历水平在0.05水平上达到了显著正相关。说明务农前从事的职业越丰富,职业兼业度越高,对提升学历水平越有积极性。
X6(农业经营主体)与提升学历水平在0.01水平上达到了显著正相关。说明新型农业主体的特征要求各主体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从而各主体对提升学历具有较高的愿望。
X7(家庭农业经营年收入)与提升学历水平在0.005水平上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
X8(对农业的态度)与提升学历水平在0.005水平上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坚定看好农业发展前景对提升学历水平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X10(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与提升学历水平在0.005水平上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
表2 新型职业农民对提升学历教育的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Table 2 The regression result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crease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academic education
综上所述,从性别、年龄等因素[13]看农业生产经营群体的现状,参加提升学历教育的女性和30岁以下年轻人相对少,而农业经营主体逐步进入企业化运营,“谁来种地”的团队问题值得探讨,一个公司化运营的团队,女性应该占一定的比例,而年轻人更能接轨时代运用新技术新知识让农业更有前途[14]。调查中对学习效果和师资的满意度高,这当中有农民善良和礼貌的成分,给学历教育农民上课的教师大部分是没有实战经验的[15],如何设计课程、如何做针对性地调研和备课、如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值得探讨,这需要授课老师深入基层去调研实践,做出一番努力[16]。
4 对策与建议
4.1 加大对农民提升学历教育的扶持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教育主要还是依托政府的政策扶持。建议政府从推广上,多解读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好处与惠民政策;从扶持上,为新型职业农民导入更多发展平台,在创新创业培育、金融扶持、人才待遇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17]。
4.2 创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不同性别、年龄、农业收入等对农民提升学历教育的意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办学校应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有针对性的丰富培训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做到学历提升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发全新的教学模式。此外,还应对已毕业的学员做好学习效果跟踪与服务,用网络教学等形式弥补面授时间的不足,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长效学习机制[18]。
4.3 鼓励不同层次的农民接受继续教育
鼓励外出打工的青年农民返乡参与农业生产并参与学历提升教育,让他们带着其他城市、其他产业的先进经验投入到农业中来,激发农业产业链的前延后展,增加农业发展的可能性,鼓励女性积极参与提升学历教育,让农业经营主体团队组成更合理[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