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效果分析
2019-07-22李俊炘
李俊炘 蔡 磊*
玉溪市人民医院 云南玉溪 653100
颈动脉狭窄是脑梗死和脑缺血发作的首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或瘫痪、感觉异常、一过性黑蒙等,每年约有6%-7%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出现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是该疾病最主要的原因,也与纤维肌肉增生症、血液病和血管胶原等因素的存在密切相关[1]。药物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方案均可用于该疾病的治疗,在控制病情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为深入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我科对收治的部分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50 例我科在2014年10月到2018年10月间收治的高龄劲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分成各有25 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有男性患者13 例,女性患者12 例,最小年龄为69 岁,最大年龄为90 岁,平均(81.12±0.57)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4 例,女性患者11 例。年龄介于69-85 岁这一范围,平均(76.48±0.52)岁。组间基线数据均衡性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式
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予以观察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予以全身麻醉,检测桡动脉血压和同侧大脑动脉血流速度;头偏向对侧,行一切口于胸锁乳突肌前缘,将表层皮肤和皮下组织逐层切开,对面总静脉予以结扎处理;外露颈动脉鞘,用无创伤血管钳阻断颈内外动脉;打开颈动脉,对硬化斑块进行剥离处理;仔细检查后取出碎片,对手术切口进行缝合处理,将乳胶管置于胸锁乳突肌下方,逐层缝合伤口。双侧病变者先行单侧手术,28d 后进行对侧手术。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使用颈动脉彩超对两组患者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和颈内动脉最狭窄处血管内径进行测定,同时比较两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学软件SPSS22.0 中置入50 例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研究数据,数值变量资料经和t 表示检验,名义变量资料由百分数(%)和χ2表示检验,数据间的统计学差异以P 值低于0.05 为依据。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相关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前颈动脉彩超指标间一致性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后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低于对照组,颈内动脉最狭窄处血管内径长于对照组,研究数据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如下表1 所示。
表1: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相关指标比较结果()n=25
表1: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彩超相关指标比较结果()n=25
组别 收缩期峰值流速(cm/s) 舒张末期流速(cm/s) 颈内动脉最狭窄处血管内径(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对照组 427.24±112.56 125.21±12.69 232.75±62.47 70.21±10.45 1.21±0.24 3.54±0.72观察组 426.32±111.78 82.14±10.32 233.18±63.25 32.16±5.24 1.25±0.27 4.86±0.64 t 0.029 13.166 0.024 16.274 0.554 6.851 P 0.488 0.000 0.490 0.000 0.291 0.000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
观察组次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间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如下表2 所示。
表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颈动脉狭窄是常见且多发的脑血管病变,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方式之一,它通过进行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的切除来对斑块脱落所致脑卒中进行预防。对狭窄程度不低于70%的无症状患者或狭窄程度不低于50%有症状的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该手术方式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患者年龄越大,围术期风险事件发生率就越高。有学者认为[2],高龄患者身体素质较差,对麻醉和手术耐受性有限,术后易出现心肌梗死,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但近期研究结果发现[4],与年龄不超过65 岁的患者相比,超过75 岁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获得更明显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时,应做好心肺功能和神经功能评估工作,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予以高龄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推广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