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性思维的多尺度联动海绵城市规划方法初探
——以兴化市为例

2019-07-22刘雅玲

商品与质量 2019年50期
关键词:兴化市海绵尺度

刘雅玲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南京 210005

1 构建多尺度联动海绵城市规划方法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面临水环境逐渐恶化,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水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在城市建设中构建完善的雨洪管理和生态系统刻不容缓。海绵城市成为各级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抓手[1-2]。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净化、自然渗透的“海绵城市”以及2014年住建部发布《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用)》(以下简称《指南》),各地掀起了建设海绵城市的热潮[3]。

然而,或许是因为海绵城市的源起就在“工程技术”领域,目前海绵城市的研究和实践,对“海绵城市”的理解一般聚焦在雨水资源管理和利用上,同时提倡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技术的应用,关注雨水处理和场地措施,即更擅长和习惯于通过一系列“工程性措施”解决城市的雨洪系统问题[4]。诚然,上述确实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但并不全面,存在注重设施工艺、欠缺总体统筹的问题[5]。海绵城市是“海绵”+“城市”的综合,不仅仅是“海绵”,还需要从“城市”层面来提出综合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的工作对象是水生态系统,而水生态与水环境问题是跨地域、大尺度的系统性问题,也是相互关联的综合性问题。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失调是诸多水问题产生的本质,因此解决水问题的方法不是河道与水体本身,而是水体之外的环境。海绵城市建设应以“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为主要内容,围绕“保护水安全、保障水生态、改良水环境、节约水资源”目标,为避免海绵城市建设的“碎片化”,从大区域角度出发,与城市建设用地内、外相结合,与区域“大海绵”、城市“中海绵”、地块“小海绵”相结合,规划统筹实施各项建设内容。

本文以江苏省兴化市海绵城市规划为案例,基于系统性视角,提出从小尺度LID、中尺度的城市管网给排水系统到区域大尺度水循环联系构建多尺度联动的海绵城市体系构建。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兴化市隶属于江苏省泰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和江苏中部,地处江淮之间,是里下河腹地。2019年全市GDP总值871.82亿元,全市户籍人口156.55万人。

2.2 地形地貌特点

兴化市地处苏北里下河浅洼平原区,总面积2393.35平方千米,境内东西、南北跨约55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949.6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1.46%,水域面积443.7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8.54%。兴化在第四纪经江河与海合力堆积,经过了海网、泻湖、湖沼、水网平原的演化,形成河湖荡及沼泽地貌特征。现地貌为碟形洼地,俗称“锅底”,平均海拔2.4米,地面平均高程1.8米。兴化土壤种类主要有水稻土、潮土、沼泽土,土壤渗透性较差。城市容易存在低洼地,容易产生洪涝。

2.3 水文条件及水系概况

兴化市地表水系发达,池塘星罗云布。雨量比较充沛,但每年变化较大,兴化市平均降水量约1040毫米,逐月降水量在时间上分布不均,降水相对集中的月份在6-9月,约占年降水量的60%以上。降雨时空分布的极为不均,容易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中心城区北侧老城区周边延续原有“十水汇城”格局,以下官河、上官河、白涂河、青苔河、车路河、姜埝河、直港河、卤汀河、横泾河、大溪河等十条河流形成向老城汇聚的放射状河流系统。中心城区南侧新区形成“三横四纵”的水系骨架。三横包括车路河、紫荆河、城南河,四纵包括卤汀河、直港河、城东河、跃进河。正常情况下,水的流向由西南而趋东北,东流入海。河道水流缓慢,水体自净能力差。

3 系统思维视角下构建多尺度海绵城市

针对兴化市的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和水资源问题,规划基于系统思维,提出了多尺度海绵城市的构建方法(见图1)。

图1 兴化市多尺度联动海绵城市构建示意图

(1)宏观层面:主要指流域、区域尺度。“海绵城市”在这一尺度上的构建重点是研究水系统的空间格局,即进行水生态水安全格局分析。需要考虑区域大型河流、湿地、水库和生态山林对城市水文环境的影响,包括区域生态格局、水域系统、农林用地分布、雨洪生态管控、生态防洪及调蓄等。

(2)中观层面:主要指城区及乡镇尺度。研究重点是如何有效利用规划区域内的河道和沟塘,并考虑集水区和汇水节点,合理规划形成“城镇海绵系统”。需要在综合分析降水、汇水、集水、蓄水、排水分布或管控的基础上,系统规划生态景观要素和提升传统排水基础设施配置,综合性解决城市雨洪管控中面临的问题。其主要技术或分析方法包括汇水分区与汇水节点分析、水网系统规划与分析、绿网系统规划与分析、地面硬质率总体控制等。在这个尺度,河道、湖泊以及湿地、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地表景观要素,连同雨污排水管网系统一起共同促进城市发展成为生态“海绵体”。其中,地表景观要素的格局与雨污排水管网系统相互联系构成了城市“海绵体”的水生态基础骨架,它是生态雨洪管理的基础设施;雨污管网作为传统工程性排水设施,在保障生态水基础设施良性运转方面起到积极且重大作用。

(3)微观层面:主要指地块和街区方面。“海绵城市”最后必须要落实到具体的海绵设施,包括公园及小区等和局域集水单元,水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的集成对应的是这一尺度海绵城市的建设。城市内部街区和地块就像城市“海绵体”的细胞一样,对城市雨洪管理起到重要作用。以公园、湿地为代表的城市绿地地块在蓄水和净水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而河道在城市水环境营造过程中主要起到了汇水排水作用。城市建设地块(如居住小区、教育用地和工业用地)和街道因建设工程需求及人们活动特征等原因,成为了雨水渗透、土壤吸水程度较低的区域;这些街区或地块的水环境需要精细化营造,通过尽量增大渗水面积、设计雨水综合收集和疏导设施等方式提高地块雨洪管理能力。

4 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城市建设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空间尺度下的生态海绵要素体系,构建由区(流)域层面的水生态安全格局+城市层面的水循环系统+街区(地块)层面的海绵体构成的海绵体系统。此外,在系统性视角下,还应从海绵城市区域层面的整体性、片区及项目推进的有序性及海绵城市技术应用的相关性等方面进行统筹考量。

猜你喜欢

兴化市海绵尺度
2021年1—6月日本海绵钛产销数据统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兴化市旌凖泡沫灭火剂检验检测有限公司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橘子
做月饼
海绵是植物吗?
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
宇宙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