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幼代际融合为导向的社区户外空间模式探究
2019-07-20李昱滔何晓川吕宬熺
李昱滔, 何晓川, 吕宬熺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四川成都 611756)
据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在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其以上的人口达到24 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 %,已经进入严重老龄化的的阶段。在国家2016年全面实行二孩政策之后,我国大多数家庭结构为“421”和“422”的形式。在2015年后,总抚养比开始显著上升,2025年前后,老人抚养比将会首次接近少儿抚养比,家庭中老人和儿童的抚养压力逐渐增大(图1)。
图1 中国人口抚养比 (来源:百度百科 )
在生活中,老人相对保守恋旧,喜欢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多数仍然生活在旧城区既有的老旧社区中。因此需要大量建设或更新养老设施以适应老人户外活动的需求。年轻父母因为工作压力,子女的日常陪伴和照看常需要老人帮助,而多数老人又比孩子的父母更加宠溺小孩,使得儿童和老人的关系往往比较亲密。平衡儿童和老人各自所需的户外活动空间,营造一个同时对老人和儿童友好的,能吸引他们进行更多户外运动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很有必要。这有利于让老人和儿童的交流互动,促进代际间的交流和家庭和睦。
本文以老人和儿童两个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老人和幼儿的户外活动模式和特征,结合社区空间的相关研究,结合老幼群体的身形需求和共性,探讨老幼结合户外活动空间的营造方式,提出能改善和吸引老人及儿童进行更多户外活动,并能促进这两类人群之间互动与交流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模式的建议。
1 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老幼结合的优势
代际关系(Relation Between Generations)指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通常是指老年人与青年人,如家中的祖父辈、父辈与儿女或孙辈之间的关系”[1]。在中国大多数家庭中,抚养老人和养育儿童常常分割为两种不同的生活事务,造成老幼的代际关系疏远。而以代际融合为导向的社区户外活动空间能成为老幼群体活动与交流的有效媒介。其意义在于:
(1)成为缝合社会关系的纽带。在社区空间中,儿童和老人的活动配套都是基本配套设施,但二者常被独立设置,缺乏联系和互动,造成老幼群体缺乏互动空间。尤其是在老人带孩子时,在老人活动空间中的孩子百无聊赖,而在儿童游乐区的老人又无所适从,让老幼群体缺乏相互联系、互动的场所,户外活动空间与配套设施资源也无法充分有效的利用。因此,促进老人在户外活动中多与其他年龄群体,尤其是儿童间的交流,可以让老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又能让儿童在与老人的交流中获得更多知识和经验。
(2)吸引老幼群体参与户外活动。社区户外公共空间承担着人们大部分的户外休闲行为。老人和儿童是社区户外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在社区户外环境空间的设计中应当充分考虑社区内老年人及儿童的使用需求和身心特点,创造适宜老年人安度晚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安全、舒适、有趣味的活动空间,从而吸引更多的老人和儿童走出家门,参与到户外活动中来。
(3)改善老幼群体生活质量。对于老年人及儿童来说,每天进行户外活动是十分重要且很有价值的,然而现在多数居住小区缺乏能够满足老人和儿童的户外活动及休闲场所。即使有,也常常因为不够便捷、安全等原因不能满足需求。因此,了解目前社区户外空间现存的不足之处,从老年人及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出发,研究和设计老幼结合空间,能让这两类人群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愉悦感、安全感和归属感,提高户外活动的质量。
(4)解决社区空间使用中的问题和矛盾。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的户外环境功能单一,设施不够完备,难以同时兼顾以儿童和老年人为主要使用人群的需求,从而产生了很多社会矛盾。如老人因缺乏集体活动场所而占用交通空间,对路过或进行其他活动的居民产生不便。儿童在一些非专门设计的儿童活动空间玩耍时,由于人群复杂、人流较多,监护人难以及时掌控幼儿的行动。由于儿童缺乏安全意识再加上其好动的天性,容易进入人群密集的区域,导致受伤、走失等意外情况的发生,老人也容易被儿童越来越机械化的玩具致伤。
因此,通过有效的社区活动空间设计,将儿童和老人的户外活动空间结合考虑,将以往分离、独立的两种空间结合起来,可以从多方面帮助老人和儿童享受更好的社区生活。
2 案例分析
台湾深坑区日间护理中心及社区公园。社区户外开放空间的设计,台湾建筑师萧立仁及其团队在台湾深坑区的日间护理中心及社区公园的设计是一个很有启发性的例子。该社区空间结合了儿童日托中心、社区公园、日间护理中心以及地下停车场,将养老、幼托、地景、社区、交通功能进行整体性思考。整个场地为长方形,四面环山,四周风景幽美、视野开阔。日间护理中心和幼儿日托间为公园一侧一狭长的带状建筑,建筑屋顶为覆土坡道。坡道和建筑前的公共广场为任何人可以进入的开放空间,吸引周围的老人和其它小孩前来休憩、玩耍(图2)。
图2 社区户外开放空间(图片来源http://www.archdaily.cn)
整个户外空间与建筑形成一个立体的地景空间。附近居民在路过时,被场地内的活动吸引并沿场地坡道引导的流线进入与场地内,并与人群产生互动。
在功能上,户外的儿童活动广场提供了一个隔绝马路噪音、热气干扰的自然屏障。同时,利用日托所上方覆盖的草坪进一步减少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让室内空间更适合老人和儿童的需求。坡道和公共广场都利用了动静分区。坡道的静区为草坪,可供人们席地而坐的交流休憩,动区为塑胶跑道,可供老人散步,年轻人跑步锻炼。不同的类型提供给老人、儿童和带小孩的父母不同的活动空间,让人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
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教师,其一言一行对于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来说,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辅导员必须做到言行一致、公平正义,才能被同学信服,才能成为学生内心的榜样。针对一些辅导员道德素质低下的现象,学校必须严格控制,加强对辅导员的素质训练,确保学生权利平等。同时,辅导员应明确自身职责,学生才是其工作的主体,要切实发挥好自身的作用。
场地的细部设计也考虑了各类人群对于空间使用的不同需求。从街道到公共广场再到覆土建筑,利用高差设置不同的功能区域。场地四周慢行的步道供给老人散步锻炼,场地内侧还有多功能草坪供儿童活动。虽然只是一个较小的户外空间,但其充分考虑了老人、小孩和带小孩的成人的各种需求,并促进了彼此间的交流,成为一个连接各年龄段之间纽带的复合社区公园。
项目落成后,这个多功能复合性的社区活动空间的到了周围社区居民的认可。儿童、父母、周围锻炼的老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活动空间,并且在不互相干扰的基础上相互交流,大大拉近了老中青三代人的距离。在节假日,这里也成为了一个新的周围居民聚集活动的场所。
3 老幼群体生理、心理特征及其共性
3.1 生理特征的相似性及设计要点
儿童与老人的生理状况虽然大不相同,但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和需求却基本相同,身体都比较脆弱,易受到外界伤害。所需求的户外环境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对空间的尺度、距离、光环境、声环境、范围等各方面都比成年人有着更高的要求[2]。
在感官系统上,老人和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都相对迟钝,户外环境应注重声、光、热环境的设计,避免噪音及不利天气因素的影响;在呼吸系统上,老人心肺功能下降,常伴有咳喘等症状,儿童因肺部发育不全,易受粉尘、杂质的影响。在户外运动中都需要避免灰尘、雾霾等不良环境,需在通风换气、空气质量较好的地方活动。
在运动系统上,老人身体机能老化,儿童身体尚在成长,都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合理布置休息区域、选择适宜长度的步行路线,注重选择安全、舒适的材质和设施器械。
在心血管系统,老人新陈代谢降低,在户外活动中易出现疲劳、供血不足等意外情况,儿童新陈代谢则较为旺盛,应当根据老幼群体不同的活动量针对性的设计活动空间,同时注意活动场所清洁卫生,预防传染病。在神经系统上,二者应对突发情况的反应都不足,户外空间的设计应避免过于复杂,以颜色、材质、及标识系统提示空间变化。并提供益智类活动设施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延缓老人神经衰退;在其他方面,老人常伴随慢性疾病,泌尿系统退化,排尿频繁,肢体活动障碍,有的需借助拐杖、轮椅,而儿童膀胱储尿机能较差、排尿次数相对较多。在设计中应该注重无障碍设计、卫生间的配置。
3.2 心理特征的相似性及设计要点
退休后,老人生活方式变化较大,若不能及时适应,容易导致一些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使老人产生心理疾病。其主要负面心理主要表现在孤独寂寞、自卑失落、担忧焦虑三方面。
首先,随着子女成立自己的家庭独自生活,陪伴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过去的亲戚朋友的来往也不再频繁,固定的人际关系结构也不易让老人认识新的朋友,使得老人产生孤独寂寞的感觉;其次,由于老人身体机能、记忆力、反应力等渐渐衰退,处理事情越发力不从心,需要子女更多的照顾。老人会感觉自己成为儿女的负担,心理上容易自我责备,常陷入自卑、失落的情绪之中;另外随着老人生活节奏的变慢和空闲时间的增加,开始更多的注意生活中的琐事。
儿童心理发育不够健全,世界观还处在认识事情,在户外活动中其心理波动较大,主要表现在缺乏安全感、情绪化和应变能力不足这几个方面。
首先儿童尚未摆脱家长的依赖,独自在陌生的环境中会感到孤独,害怕,缺乏安全感。年龄较小儿童外户外游戏时更需要家长的随时陪伴,一旦家长从视线里消失感到会慌乱、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其次,儿童自我保护和应变能力不足,尤其是低龄儿童,在玩耍游戏时专注程度很高,对身边即将产生的危险不能及时预防,对会造成意外伤害的情况不能预先避免;最后,儿童在户外活动中很容易情绪化,在玩耍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这是由于不同性格的儿童不同行为方式造成的。有些孩子外向易怒,常哭闹大叫,情绪激动,甚至会对其他孩子做出攻击性的举动。有些孩子封闭孤僻,遇事不顺常沉默不语,陷入自我封闭,容易被同伴孤立,需要家长随时关注。
综合老人和儿童的心理特征发现,二者的心理都较为敏感。如果感到自己时刻被关注、被需要和被关心,能获得更大的舒适感和安全感。户外活动空间的整体设计应基于此来考虑,以营造安全、和谐、愉悦的环境为目标,让老人和儿童在户外活动中互相弥补彼此在心理感受上的缺失,对引导儿童心理建设,舒缓老人情绪有很大的帮助[3]。在此基础上,户外活动设施的设计应尽量保证简单、易操作,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互动性、趣味性,让双方都可以使用,以此增加交流的机会。
4 老幼结合的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4.1 人性化与差异性
作为户外活动空间的主体,要以人在空间中的感受作为进行老幼结合设计时的第一要点,充分考虑老人和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需求的特点及活动行为特征和模式,深入发掘他们在户外活动中的共性和差异,才能在社区户外活动空间中设计一个满足老人和儿童户外活动需要,最大限度地促进老幼间代际融合的户外活动空间。
4.2 舒适与安全
舒适一方面要考虑儿童和老人在生理层面的弱势,尽可能的进行无障碍设计,满足其在使用上的便利。在活动设施的材料、高度、尺度、比例的选择上,也应尽量避免有限制其使用的客观因素的存在,让老人和儿童能舒适的进行操作和使用。安全性是老幼户外活动空间中的一个基础性的原则,所有空间的设计规划和设施的配置都应当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之上。但活动空间的安全也具有相对性,如设计一些让儿童攀爬、奔跑的场地难免会让儿童有些磕碰,这些在所难免的地方需要设计师从设计层面尽量避免儿童或老人意外受伤的发生。
4.3 融合与共享
户外活动空间属于公共空间,多元化的融合和共享是其产生活力的源泉。不同年龄、阶层和地方的人都会参与进同一空间中活动交流,在活动空间设计中,需要进行综合考虑与设计,以提升不同人群在空间中的参与感,满足老幼间交流的基础上鼓励和其它群体的交流。另外,老人与儿童的户外活动多数以群体活动为主,活动空间的应尽量保持开放,以适应儿童间、老人间、儿童与老人间等的不同类型的活动。
4.4 趣味及教育
充满趣味和艺术性的户外活动空间更能吸引老人和儿童来驻足停留和产生活动行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趣味性的空间能培育其在想象力、美感上的能力。老人在美观、有设计感、文化感的空间中活动也同样能感到心情的愉悦和身心的放松。同时,宜将地域历史文化融入活动空间中,不仅让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对美感的训练,还能通过听老人讲解的形式了解文化、历史,在寓教于乐中增强老幼的之间的感情。
4.5 可达与易识别
在社区中的户外活动场所应当结合社区的规划布置,做到均匀分布且易于到达。同时由于老幼群体的身体条件限制,在去活动空间的路径上需要考虑让老人儿童最便捷、最安全的到达方式。另外,在道路和活动空间的设计中,宜考虑差异化与特征化设计,以方便老人儿童识别不同的地点和路径,避免儿童迷路和老人绕道。
4.6 卫生与环保
在社区空间环境营造中,可以看见许多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导致户外活动空间的设施不够节能环保而等造成的景观荒废、设施老化及伴随而来的环境脏乱的问题。而老人和儿童对于环境优劣的感觉又尤为敏感。在设计中,首先保障活动设施及场地的卫生与安全是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更多考虑环保的材料及设备,最后因地制宜考虑生态及能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这不仅能延长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的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还能让儿童在使用中接受环保理念的教育。
5 结束语
本文对在社区户外活动构建适宜老幼交流、互动,并同时满足其活动目的空间进行探讨,阐释了将老人和儿童活动空间结合设计的优势及必要性,同时从老幼群体在户外活动中生理和心理共性的角度提出设计的建议。最后对社区活动空间老幼结合的原则作出分析和探讨。对我国未来在宅养老和儿童友好型社区空间环境的建设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但在老幼结合模式的社区户外空间的打造中,仅从城市空间设计的角度打造是不够充分的,还要从政策意见、资源分配、社区服务等方面综合分析考虑,其营造方式和构建手段仍需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