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目标要素的小街区总体城市设计
——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

2019-07-20王光伟

四川建筑 2019年6期
关键词:黔江要素密度

王光伟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四川成都 610041)

目前围绕小街区设计的城市设计方法并没有构建完成,对于它的讨论,多停留在小区大院的围墙拆除层面。城市设计在新一轮的政策导引下将会走向更为人性化的方向。本文通过对黔江城市设计的探索,希望对我国以小街区设计为导向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提供参考。

通过整理可以发现,当前对于总体城市设计的设计理论、研究内容、技术方法都有所探讨,但是以小街区为主导理念的总体城市设计理论还处于探索阶段。总体城市设计是针对实际感知层面上觉得“协调有序”的城市空间形态,以及城市品质中包含的“文化理性”(王建国等,2010)[1],俞孔坚(2011)则运用“反规划”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出城市设计应该首先判别景观安全格局(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s),再综合这些单一过程的景观安全格局,得到一个综合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EI)。该生态基础设施(或景观基础设施)是城市总体设计的基础和先决条件[2]。此外,还有后现代主义,文脉主义,场所理论,新城市理论(Peter Calthorpe),景观都市主义(James Conner)等理论研究。

1 关键问题的提出

1.1 城市演替追溯

对黔江城市形态在明清时期,民国初年,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以后四个时期的历史演替追溯可以看出,对于黔江城市形态影响较大的要素有:街道、公园广场、滨水空间、城市入口、城市边缘、城市水体、建筑群、城市标志物、道路、山体、视线通廊、功能区划、旧城等。根据各项分析可以看出,山河城路是黔江城市演替过程中的的核心要素,是黔江城市形态的基本特色。在总体城市设计的过程中,这些因子应该被重点考虑,与其他相关要素一起构成黔江总体城市设计的控制要素。

1.2 城市设计理念

黔江作为渝东南区域性中心城市、渝鄂咽喉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城市空间所体现出的个性消褪、风貌雷同、肌理割裂、人文缺失、生态危机等,是当今众多城市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也同时显露其“峡谷峡江之城”“峡景”难现、山水城特质不显、文化空间薄弱等个性难点问题。据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黔江城市发展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城市形态历史追溯,提出“追本溯源、寻根理脉、塑造‘有源、有根、有魂、有美’的城市体形秩序”核心理念。

2 城市形态控制

2.1 技术方法

2.1.1 理论基础

城市空间形态是三维立体的,从量化的角度来看,可以构建城市的立体坐标系,z轴对应城市的高度,x轴与y轴则对应地平面,由此可以看出,要控制城市的形态,可以控制城市的建筑高度与建筑密度,而这也恰好是地块开发强度——容积率的构成要素。

2.1.2 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

此次总体城市设计是基于多目标要素叠加分析的方法,运用较多的是传统的千层饼模式。目前应用较广的是GIS平台建模分析的方法,该方法科学高效,可视化效果显著。城市形态的控制,主要是对于地块开发强度的控制,通过前文的分析,地块开发强度的强度可以分为对城市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的控制。

针对黔江城市形态的历史溯源和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发展的研判,可以归纳出影响黔江城市建筑高度与建筑密度的主要因子,有城池、山体、河流、内部水网、陆路交通、产业区、标志性景观等方面。结合数据的获取与可操作性等要素,因此选择对高度具有影响力的5个因子是:历史保护因子、可改造程度因子、交通可达性因子、发展方向因子和用地性质因子;对建筑密度具有影响的因子有3个:景观生态廊道因子、路网密度因子、用地性质因子。运用GIS系统将各个因子的影响力进行叠加,生成高度与建筑密度控制模型,最终形成两者相叠加的综合模型。

2.2 评价过程与结果

2.2.1 建筑高度评价

通过对影响黔江城市地块建筑高度的五个因子进行10~100的量化打分,并进行叠加,得出黔江的城市设计高度评价图。按照得分的高低,将黔江城市地块建筑高度分为六个等级:

(1)发展控制区:受自然条件或其他限制较多,发展应严格控制。

(2)一级高度区:受历史要素或生态要素的限制,多为老城街区高度宜控制在9 m以下。

(3)二级高度区:受到生态要素或景观要素的限制,高度宜控制在24 m以下。

(4)三级高度区: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建筑高度宜控制在36 m以下。

(5)四级高度区:在满足规划的条件下,建筑高度宜控制在60 m以下,多为新城多层高层住宅区。

(6)五级高度区:协调与周边环境及山体的关系,考虑商业建筑的要求,建筑高度宜控制在100 m以下,多为新城CBD(图1)。

图1 建筑高度引导评价

2.2.2 建筑密度评价

同理,对影响黔江城市地块建筑密度的三个因子进行10~100的量化打分,并进行叠加,得出黔江的城市设计建筑密度评价图。按照得分的高低,将黔江城市地块建筑密度分为五个等级:

(1)一级密集区:建筑密度为50 %以上,街区中开放空间的比例较小,街区格局密实。

(2)二级密集区:建筑密度中等,可以为城市提供小型的开放空间。

(3)三级密集区:建筑密度相对较低,多为新城街区,可形成广场或其他公共空间。

(4)四级密集区:建筑密度偏低,街区中开放空间的比例很高,街区的建筑可形成大型广场或生态绿地。

(5)五级密集区:建筑密度为10 %以下,这一类用地多为城市中的广场用地,禁止建设的生态敏感区和极低密度的建设区(图2)。

图2 建筑密度引导评价

2.2.3 整体评价

通过将黔江城市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评价图的叠加,可以得出黔江城市设计的基本控制量,运用GIS平台的建模输出,可以得出黔江城市设计的三维模型。可以看出,黔江的城市整体呈现出老城密集,新城开阔;老城低矮,局部核心地段建筑较高,新城建筑总体较高的态势。在此基础上,载入黔江的地形模型以及路网水网等信息,黔江城市的整体风貌得以呈现,可结合其他控制要素进行下一步的城市设计和规划调整。

2.3 空间形态优化

2.3.1 生态要素控制调整

从生态环境要素来看,目前黔江老城存在一定数量的生态斑块、生态廊道和生态基质,但其生态斑块的分布不合理,数量较少,生态廊道没有打通,生态基质质量有待提升。基于景观生态学“基质-斑块-廊道”理论体系,以“六岭五槽”格局为基底,构建得到黔江的生态城市建设总体格局;打造楔形绿城,连通山体、绿斑;强化生态绿核,辐射片区生态;蓝绿交融,构建绿廊城市;建成生态网络,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此外,在整体分析归纳黔江城市特色的基础上,还从城市肌理要素、景观环境要素、历史文化要素、城市交通要素、山体管控要素、公共空间要素等方面对黔江总体城市设计做出调整和控制。

2.3.2 BLOCK街区形态调整

BLOCK原先从美国引进过来,20世纪90年代时表现为散户分布,后逐渐形成步行街模式,然后再度演绎成为SHOPPING MALL,而发展到BLOCK后就成为了对原先散户的一个归纳。BLOCK街区概念指的是B-BUSINESS(商业),L-LIE FALLOW(休闲),O-OPEN(开放),C-CROWD(人群、人流),K-KIND(亲和、和谐),概念强调街区的便捷开放性。我国大多数城市,尤其是老的街区都有特色鲜明的街区,如以红屋顶方地块著名的苏式街区,上海里弄,明清老街等等。

较为明显和完整的BLOCK构成了黔江独具特色的城市肌理,是彰显黔江城市特色和品质的重要元素,也是城市难以改造的空间单元。通过对黔江现状BLOCK的分析与提取,可以看出,老城的街区尺度在100 m×100 m左右,整体较为密实,街区形式自由不规则;缺少较为完整的大型公共空间和绿地。新城建设街区尺度则多为150 m×150 m,分布较为均匀,规则;有大型的公共空间和绿地。黔江城市的BLOCK肌理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记忆,是区分于其它城市的特有之处。

城市的发展必然面临更新和新建,因此,在原有城市的BLOCK肌理上进行了修改,更加强调公共空间和尺度控制。缺乏美学支撑的改造,往往形成新一轮的千城一面。新的BLOCK肌理旨在将内部空间进行梳理,形成通透通达,串联成网;外部街道保证其完整性,街角处留出小型空间作为公共空间或街头绿地。老城的街区尺度建议保持在100 m×100 m左右,新城开发的尺度也可逐步缩减至120 m×120 m左右。同时,通过BLOCK基质的控制引导,利用砖、混凝土、竹木等材质和地方建筑符号,建立城市艺术图景街区,打造黔江城市空间美的独特魅力(图3)。

图3 BLOCK单元分析

由于黔江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3],因此,提出山地BLOCK空间单元,结合地形和现状基地建筑类型,打通建筑之间的缝隙空间形成公共空间的路径,并以山地步行5 min可达半径为标志设置组团节点,最终形成山地片区的公共空间网络。同时将黔江BLOCK要素提出的管控要求与前文得到的结论和空间模型进行叠加,得出经过专项调整之后的城市设计方案。

2.3.3 整体空间形态优化

通过对黔江总体规划,黔江县志,黔江其他相关专项规划的解读,归纳总结了城市设计六大管控要素,以老城新城为核心,新华大道为主轴,河廊绿廊为网络,串联起黔江的城市总体格局。通过历史长廊,心智地图,慢行步道,滨河绿廊,新华大道,城市门户的塑造与山水格局以及其它重要功能载体共同构建成多级公共空间系统,形成框架来组织城市总体机能及风貌,共同架构起黔江的整体性景观框架。

打造历史记忆长廊,充分挖掘城市空间演化历史,梳理出10余个最具代表性的历史场所,形成“红军广场-天生桥-烟厂-西沙桥-大众广场”的城市空间序列,通过控制引导建构一条城市记忆历史文化轴线。

塑造心智丹兴地图,总结梳理黔江文化,明确以“土家族、苗族”民族文化为核心,书院文化、商贾文化、革命文化共存的城市文化形态,以城市公共空间为载体,提出“民俗活动空间再现,民族生活场景再造”,构建“一带三片七廊多节点”城市心智地图,展现热情、欢快的人文景观特质。

构建慢行步道系统,通过分析市民活动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城市及社区公共空间体系,建立“三横七纵”慢行步道系统,串联文化节点、景观绿地及社区公共空间,实现文化渗透。十字滨河绿廊:以“两谷一水”控制十字带形公园绿廊,实现城区城市居民5 min见“绿”的目标,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凸显“两谷两峡”城市格局。

3 结论

黔江总体城市设计是将三维的空间形态转化为建筑高度与建筑密度的管控方法,结合GIS平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城市总体设计探索。这里所说的多要素管控,重点是引入BLOCK小街区理念,结合传统的对于生态环境,景观格局,历史文化,防灾减灾,城市风貌等要素的考量。雅各布斯(美)指出,街道具有互相信任的眼神,起着监视周围的作用,街道的用途是安全,所以“街道不只是道路(Street not Road)”,更是城市生活和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4]。黔江城市自身就有尺度舒适,环境宜人的街区,因此,总体城市设计构建小街区模式,既是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也是对城市走向更加健康发展的回应。

猜你喜欢

黔江要素密度
黔江:“三在一融合”精细化治理城市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国、市蚕桑“双体系”为黔江蚕业高质量发展献策
家蚕新品种“川山×蜀水”与“华康2号”在黔江饲养表现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