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省域农业比较优势分析及协同发展对策*
2019-07-20王紫薇
徐 辉,吴 鹏,王紫薇
(1.长江大学经济学院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湖北荆州 434000; 2.长江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荆州 434000)
0 引言
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以长江经济带为引领,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东中西部互动合作,并将其建设成为我国流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朱英明、姚士谋(1998)指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宏观经济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农业发展是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系统[1]。目前长江经济带仅次于中国海岸经济带,但具有联系更紧密、腹地更深广、发展潜力更大、更具持续性和爆发力等后发优势(陆大道,2014)[2]。作为我国重要的流域经济之一,长江经济带产业的区域化特征明显(郑德高,2015)[3],其涵盖了中国11个省市。罗蓉(2007)认为各省市之间联系紧密,承接性和相容性强,在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该区域具有显著代表性[4]。张军(2015)提出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中国重要的工业走廊,更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5]。但是,近年来长江经济带农产品产量和农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李裕瑞等,2015)[6],农业资源压力也越来越大、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尹昌斌等,2015)[7],给流域内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外部性压力。因此,农业资源的调整和区划显得尤为重要(谷树忠等,2013)[8],同时,也应加强农业资源的正外部性研究(黄丽等,2016)[9],促进长江经济带各省域资源的合理利用。深度挖掘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比较优势,促进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意义深远。
1 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性因素
1.1 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的优势条件
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历来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为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一,长江经济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已有6个省粮食主产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40%,水稻产量占全国65%,粮食产量和质量也在不断地提升(靖学青,2016)[10]。第二,长江经济带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设施具有明显优势,农业基础较好,农业发展涌现出崭新业态,现代化农业发展已初见雏形。第三,长江经济带沿江各省市形成了庞大的产业体系,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农产品消费市场不断扩大。第四,经济全球化和内需刚性决定了长江经济带农业国内外市场潜力依然较大。依托沿江沿海的贸易口岸,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农产品进出口额不断扩大。第五,长江经济带农业整体上仍然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从流域内部来看,农业发展省域特征差异明显。西部特色农业的发展势头迅猛,农业的增长空间很大; 中部湖北、湖南、江西等省份依然承担着粮食生产的任务; 东部上海、浙江、江苏已经初具现代化农业的规模,拥有很多农业示范区,在经济总量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进出口方面都要比中西部发展快。
1.2 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
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有着很好的基础和优势条件,但也存在一些阻碍农业协同发展的不利因素。第一,长江经济带农业协调发展的机制体制依然处于滞后状态,管理体制分散,省域之间缺乏合作。各地区以行政边界为界限,长江经济带被划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子市场,导致经济带各区域间衔接力度不够,制约着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二,农业发展区域两极化明显。既有条件落后的传统农业,也有经济发达的现代农业雏形,农业二元结构难以消除。第三,农业发展要素流通相对闭塞。就区域内经济水平和科教水平而言,东部高西部低。在对外交通发展上,东部较完善,西部较封闭。然而在自然资源分布上,西部较东部丰富。这些农业发展要素在区域间流通较少,难以形成合力。第四,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力度不大,农业升级后劲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第五,长江经济带内区域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资源和农业发展成果分配不均。
2 长江经济带省域农业比较优势分析
长江经济带农业区域差异明显,农业发展各有特色,要做到优势互补,需要发挥长江经济带各省域比较优势,形成上中下游资源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农业产业格局,从而实现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
2.1 农业比较优势测算指标
2.1.1 农业相对比重指标(AG)
农业相对比重是一个区域农业产值占全国农业产值比重与区域GDP占全国GDP比重的比值。该指标可用公式表示为:
(1)
式(1)中,AG是长江经济带某省域农业相对比重指标,A表示该省域的农业产值占长江经济带农业产值的比重,G表示该省域的GDP占长江经济带GDP的比重。该指标衡量的是某省域农业生产在经济总量中的地位。一般测算结果和1进行比较,如果AG>1,说明该省域的农业生产在该省域的经济总量中有较高的地位;AG=1,则说明对于该省域来说,农业生产在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的地位相当于该省域经济总量在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的地位;AG<1,说明该省域农业生产在该省域经济总量中地位不高,农业生产在长江经济带农业生产的地位低于该省域经济总量在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的地位。该指标是从生产角度,用农业相对比值衡量区域农业比较优势。
2.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某省域农产品出口值占该区域出口总值的份额与长江经济带农产品出口值占其总出口值份额的比值。该指标可用公式表示为:
(2)
式(2)中,RCA是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其中,Xj表示某省域j农产品出口值,Xtj表示某省域j的总出口值;Xw表示长江经济带农产品出口值,Xtw表示长江经济带总出口值。一般来说,RCA也是和1比较大小,如果RCA值靠近1,则说明该省域在出口农产品方面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RCA值大于1,表示农产品在该省域中的出口比重大于在长江经济带的出口比重,则该省域的农产品在长江经济带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竞争力;RCA值小于1,则表示在长江经济带范围内上不具有农产品上的比较优势,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
2.2 省域农业比较优势测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上述两个指标,采用长江经济带各省市2011—2015年数据,对长江经济带整体以及各省市的比较优势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各省市近5年AG和RCA的变化趋势如图1、图2所示。(其中,长江经济带整体指标的测算是将长江经济带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测算,数据采用的是11个省域每年数据总和)。
表1 长江经济带各省域AG、RCA指标
由测算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在全国范围内看,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的比重较低,农业相对比较优势不明显。如表1,从农业相对比重指标测算结果来看,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的相对比重为0.82,说明长江经济带农业在全国的比重低于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比重。由此也可以看出,虽然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发展在总量上很大,但是农业比重小,农业的发展相对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仍显得十分薄弱。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测算结果来看,长江经济带整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并不明显,仍然小于1。这说明,长江经济带农产品的出口占我国农产品出口额比重不如长江经济带总的出口额占我国总出口额比重大,即长江经济带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2)各省市的农业比重和相对比较优势差异明显,经济总量大的省市农业比重和比较优势指数普遍较低,农业比重大的省市则普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就各省域的指标数值来看,上海、浙江和江苏等东部沿海城市的农业比重明显偏低,都明显小于1。其他省份中重庆和江西的AG值很接近1,表明这两个省市农业在该省市的比重与其经济总量在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上地位相当。其余的省市农业比重都明显大于1,其中,贵州和云南的值最高,均为1.80,说明这两个省市农业比重较大。分省域来看,农业比重较大的省域同时也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尤其是安徽、湖北、湖南、贵州、云南这些以粮食生产、特色高原农业、山地农业为主的省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更为明显,其中又属云南最高,为10.28。而对于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城市农业比较优势相对缺乏,但是浙江省却在农产品出口上表现出与其他经济发达城市不同的特征,具有比较明显的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
(3)从各省市农业比重与比较优势趋势来看,如图1、图2,长江经济带近几年农业比重和比较优势波动平缓,甚至有些许下降的趋势,西部省市在AG和RCA上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农业发展空间广阔,潜力巨大,但是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还有待提高,农业发展滞后于其他产业。就农业比重变化趋势来看,贵州、江西在农业比重上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湖北、安徽、重庆则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余省市波动平缓。就比较优势变化情况来看,安徽、湖北、湖南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余省市指标变化相对平缓。可见,贵州、云南等西部省市对农业的发展投入较大,农业发展势头迅猛,上升潜力巨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提升。湖北、安徽、湖南等农业大省虽然比较优势明显,但市场竞争力有所下降。
图1 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AG值折线图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6》
图2 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RCA值折线图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2016》《中国农业年鉴2012—2016》以及各省市统计年鉴
3 长江经济带省域农业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以上分析看出,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发展总量巨大,但是省域间农业比较优势差距过大,导致整体比较优势并不明显。为了充分发挥各省域的比较优势,以此达到长江经济带省域之间的协同发展,进而提升长江经济带农业整体比较优势,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各省域农业部门合作,做好区域农业协同发展规划
实现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间农业融合发展,必须打破区域间各自为政、相对封闭的行政界线,做好长江经济带整体规划工作,努力提高长江经济带整体的AG和RCA值,保持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的良好趋势。各省域农业部门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农业发展现状,因地制宜建立优势农业基地,明确责任主体,强化目标管理。做好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的发展的蓝图和设计,加强合作,成立长江经济带农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机构。通过发挥协调机构的作用,使长江经济带内各个省市间的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实现地域间、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形成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农业产业链的相互渗透和有机衔接。达到长江经济带各省域农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以促进长江经济带整体农业发展的稳步提升。
3.2 充分发挥农业比较优势,优化区域农业布局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之间在区位条件、自然资源禀赋等方面各有优劣势,正是这种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存在,长江经济带各区域间农业布局优化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各省市比较优势差异把长江经济带分为3个区域。第一,对于农业比重(AG)低,显示性比较优势(RCA)不明显的上海、浙江、江苏、重庆,该区域市场经济发达、人口流量大、农产品市场发育较好,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农业圈。在整个长江经济带的农业发展上,外向型农业圈起着领头羊的作用,不管是人才还是技术,都是最充裕的区域。因此,该区域应充分发挥市场和区位优势,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外向型农业,对其他省域进行人才、技术、资本等的输出,发挥出强大的辐射作用。第二,对于农业比较优势相对明显的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该区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AG)大,农产品出口相对于其他产品出口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不仅要保持住现有的粮食产量,占据市场份额,更要引进、创新新技术,做到增产保质同步提升,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三,在AG和RCA指标上具有明显优势的四川、贵州、云南,该区域是特色农业高度集中的区域。四川、贵州、云南3省域,具有独特的自然资源,特色农业突出,要充分发挥山地、高原、丘陵、河流、湖泊的特色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草食畜牧业、河湖绿色养殖业等为代表的特色生态农业,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带。三大区域域根据相对比较优势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农业产业,大力优化长江经济带农业产业布局,从而达到协同发展。
3.3 积极利用辐射效应,加强农业发展要素流通
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具有良好的发展外向型农业圈、农业现代化的趋势,要加强与其他省域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发达的交通网、信息网、关系网,从点、线、面3方面着手,发达省域向欠发达省域传递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管理理念、技术人才,欠发达省域向发达省域提供自然资源、初级农产品以及劳动力。在农业某一领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农业发展势头迅猛的省域发挥好带头作用,以发挥凝聚和辐射作用,实现农业发展的整合力、凝聚力、协同力和互动力的强化,带动其他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省域农业的发展。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达到各省域农业协同发展。
3.4 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建立农业协同发展激励机制
“创新”一词亦可用在农业的发展上,我国农业发展的严峻态势也要求我们必须要不断地创新农业发展新业态。对于长江经济带来说,西部省域在农业发展上普遍具有比较优势,农业快速发展的趋势明显。虽然部分省域自然条件恶劣、经济相对落后,但是也赋予了其独特的地容地貌和特色资源,发展新兴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以及特色农产品的开发是该区域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鼓励各省域农业发展的联动,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的项目给予补贴,并输入技术人才,树立协同发展效果明显的典型,建立公开公正的激励机制,在制度上给予激励和支持。
3.5 完善和统筹长江经济带区域农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人们享受农业发展成果的基本权利和福利。纵观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诸如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均,消费不均以及权益分配不均等。这些不均等的现象会导致从事农业活动的人群产生心理不满情绪,间接影响着农业协同发展。因此,要针对农业这种明显强于其他产业的社会特征,在经济总量上有比较优势的省域要积极担负协同发展的责任,为农业比较优势(RCA)大的省域输入技术和资金,加强和深化农业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建立区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责任划分机制,以均衡为导向,以建立覆盖全区域的一体化服务网络为目标,形成长江经济带农业协同发展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