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探析
2019-07-19谭金卉
谭金卉
摘 要: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通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活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控,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本文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着手,然后从不同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主要是指单位为了实现一定的控制目标,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实施具体措施和执行控制程序,规避经济活动风险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对于提高单位的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社会公益服务水平和保障国有资产也具有重要意义。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直接影响单位对运行风险的防控、内部资源配置和单位职能的履行情况。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过程中,要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对内控的不足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优化措施,使内控的积极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长远健康发展。
一、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
1.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履行公共管理职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好公共服务。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内部控制可以提高风险防范水平,将风险降低至安全范围以内,以便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服务水平。
2.提升单位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可以使单位的经济业务和财务活动符合各项财务规章制度,降低业务决策的失误率,提高单位的办事效率。借助内控平台,还可以调整单位组织架构,改善管理流程,从而提高单位内部的综合管理水平。
3.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通过内部控制,做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可以有效杜绝国有资产被随意处置的现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通过合理的内部控制措施,科学、合理地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可以使单位的各项收入和支出更加合理和规范,有效地杜绝贪污腐败,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控意识欠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防范风险、管控业务的内部管理活动。其中,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基础,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内控工作的成效,而内部控制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控制环境的优劣。
当前,许多单位的内控意识都比较欠缺,例如,部分单位管理者重业务、轻管理,认为单位的资金来源多数为财政拨款,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认为没必要进行风险防控,或者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不需要其他部门参与。部分工作人员只关心自己手头的工作,对单位其他重要活动或决策漠不关心,违背了内部控制全员参与的原则。另外,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职责不清、责任不明、推诿扯皮等问题,这些都是由于内部控制意识的缺乏造成的,直接影响各项工作开展。
2.内控机制不健全
现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仍不完善。例如,部分单位的内控制度在制定时没有覆盖单位全部业务,仍然存在内部控制的“空白点”;部分业务存在岗位交叉、人员兼职的现象,违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没有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没有注意到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隐患;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内控工作仅仅停留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层面;有的单位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规章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内控工作执行力低的问题;有的单位的内部控制机构独立性不强,或未设置内部控制牵头部门,导致内部控制组织机构设置存在薄弱环节。
3.内控监督弱化
从内部监督的角度看,目前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无内审机构,或内审机构形同虚设,内审人员身兼数职,违背独立性原则,起不到对各项经济业务活动的内部监督作用。
从外部监督的角度看,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外部监督主要是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审查范围主要是单位经济业务活动,很少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导致内控的成效难以保证。
4.员工专业素质不高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精细化管理工作的推进,当前的内部控制工作更需要依靠素质较高的人员。但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其财会水平比较有限,能通过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就更少了,但只有高级会计师资格考试才有涉及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所以大多数业务人员并没有对内部控制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学习,再加上部分单位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并不涉及内部控制,导致相关人员的内控业务素质不高。
5.信息沟通机制不足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高效的信息交流和相互沟通,就会降低信息透明度,影响资源共享,降低内部控制效率。尤其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内控环境的优化尤为重要,各个工作模块之间若没有健全的信息沟通机制,各相关部门就不能快速地对工作做出反馈,影响风险预警,降低内控工作效率。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改进措施
1.强化内控理念
单位负责人在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内部控制时,应发挥带头作用,高度重视,统一领导,统筹协调,争取把内控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对内控工作的有效实施负责。
另外,加大单位内部的内控工作宣传力度,让内控工作深入人心,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将内控责任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内控的要求。
2.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建立切实可行的内控体系,确保做到业务全覆盖,内控工作无盲区,尤其是要找准业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内控制度建设。
重点关注内控机构和相关人员的职责分工,应充分考虑决策、执行、监督等相分离,明确权限,避免岗位交叉。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同时加强对单位管理层面和业务层面的风险管理,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尽可能降低单位的损失。另外,也要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内控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保障内控体系建设与时俱进。
3.加大内控监督力度
严格的监督审计,是保障内控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首先,需要建立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保障内审工作能正常有序进行。定期组织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审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正,使内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其次,要充分借助同级审计、财政等外部监管部门的专业优势,共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并对外部监管部门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促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向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最后,要注意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之间的联系,拓宽两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共同发挥监督作用。
4.加强人员培训与工作考核
业务人员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全面的工作能力是内部控制实施的保证。加强人员培训,使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补充、更新,同步拓展业务技能和内控知识,全员提高综合素质。
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借助专家的力量,通过调研活动,主动查找内控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加强风险控制评估方面的培训,着重培养单位需要的人才。
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人员考评制度。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员工的考评表现,对单位内部的人员进行有效的年度考核与报酬计算等,尤其是对通过高级职称考试的人员进行嘉奖,可以有效地提高员工对于内部控制建设的积极性。
5.提高内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水平
内控工作的高效开展,离不开信息沟通机制作为基础。各单位需要不断加强信息化应用,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这样才能建立健全内控工作的沟通机制。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还要注意对各个信息模块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数据资源共享,保证内控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完善的信息化技术,还能促使单位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增强风险防范预警。
四、结语
行政事业单位是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组织,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于提高单位的服务水平和服務效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开展过程中仍需要结合单位实际,认真分析内控工作中的不足,有针对性地采取完善措施,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落到实处,内控工作水平得到充分提升,以便更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能,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贾慧荣.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4).
2.吕化鸾.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财会学习,2016(13).
3.陈玲.行政单位内部控制面临的若干问题与建议.纳税,2017(03).
4.付文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重构与优化研究――基于会计信息化环境.中国商论,2016(33).
5.唐大鹏,李鑫瑶,王晨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素创新分类方式应用实践.财务与会计,2016(01).
(责任编辑:王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