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发展研究
2019-07-19边景珍刘广路魏晓芸阴强李宁宁张海燕
边景珍 刘广路 魏晓芸 阴强 李宁宁 张海燕
摘 要: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是国家战略,它的实施为河北省民族体育产业创造了更为鲜活的发展契机。本文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下河北省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发展推广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通过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河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发展和推广。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民族传统体育 专业人才 发展推广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05(b)-0203-02
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原因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持续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注重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决定着人才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个性特征,同时也是基于学校定位与发展理念的。对于传统的民族体育专业人才而言,创新和发展是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下对河北省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发展推广进行研究,发现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1 专业特色较为模糊
河北地区普通高校所开展的传统体育专业大多沿袭原武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培养的方向和方法都是较为随意的,在指导思想和依据上也缺乏专业的依据。当前河北省内的传统体育专业教育教学大多是在武术教学的教学基础上有略微的扩大,甚至部分地区还没有做出任何改变,不能够达到对于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民族的传统体育方向人才培养大多沿袭传统教育体系,个别院校结合了当地的传统民族体育方向开展摔跤等体育课程。除此之外,对于河北地区不同单位及社会人士的调查即可发现:社会对于当前传统体育专业的认可远低于武术专业人才,甚至大多用人单位不能够准确区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和武术专业,专业特色过于模糊。
1.2 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
在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下,河北地区各个高校都逐渐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转变为体育养生与民族体育的综合教学。虽然社会对于传统体育以及民间体育方面的人才存在岗位的缺失,这也就出现了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情况,进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
1.3 实践环节较为薄弱
传统民族体育专业的教学已经将重心转移到技能训练与学科知识的培养发展上,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够重视。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高校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的过程中,侧重专业技能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培养时间占到了八成。而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实践教学、调查研究、模拟教学都还是较为缺失的。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实习时间基本只有几周,也大多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实习单位大多是武校,种种原因导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管理存在较大问题,实践环节整体都是较为薄弱的,也较难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体育专业的应用及发展
2.1 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下的高校传统人才培养体系应当将国家体育总局所公布的新型指导思想进行专业适应性的普及,并且结合专业特色对人才进行创新模式的发展。在修订的整体过程也需要推广新型的专业办学思想,通过逐渐清晰专业特色与办学的理念,来做到为学生所想和为社会所需,具体到高校体育专业构件上也应当秉持 “大专业、多方向”的指导思想,结合“宽口径、两分流”的时代背景,以专业的基本建设为基础坚持科学的发展人才,并且以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到教学中,侧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结合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点,合理确定课程设置与体系。
2.2 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是传统模式的优化和探索,也是学科基础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作为国家体育专业的二级学科,传统民族体育专业应当做到在教育教学的前期首先就要计中学习体育类的基础课程,从而保证培养目标和要求得到基本的落实,在理论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开展系统的专业实践,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来缩短对人才市场的预测,并且在根本上可以减少人才与社会之间的脱节现象。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下的一体,在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终究是以文化素质作为主体,通过学生的个人素质与思想面貌,因此需要重点提升文化理论知识,并且从实践课程的开设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角度入手,积极进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的创新。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体育专业的实践
3.1 逐步清晰地方特色教学内容
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说,人类学、文化学、宗教学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都作为提升传统体育专业教学的理论支撑。除公共必修课之外也需要注重提升人才的专业基础,在课程设置中应当采取新型的培养管理模式,侧重地方特色教学内容的推广与时间,并且以民间体育和传统体育为基础来整合体育专业人才发展模式。同时也可以充分的利用地域文化优势,通过开设地域文化特色显著的专业特色课程,来增加当地高校的民族体育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特色。
3.2 重视区域课程实践,促进实践能力的提升
作为客观有效的检验学科建设标准,人才的实践能力是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发展重要的检验和反馈途经。多种原因导致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管理存在较大问题,实践环节整体都是较为薄弱的,也较难以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对体育人才的特色化培养不应当局限于课堂内、书本中,而应当结合专业特点与学生个人的实践能力,以社会、民族的需求为导向来逐步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因此学生的实习区域不应当只局限于很小的一部分武校、运动学校,而应当真正做到“走出去”,拓展实习基地的范围,在组织形式上也要依据学生的就业方向进行集中或者分散的实习形式,让实践课程真正起到作用。
4 結语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与当前社会的主要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而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是国家战略的实施,也是为河北省民族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基于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下的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从过去单一的武术教学逐渐转变为传统体育的养生与民族民间的体育方面,对人才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引导和发展;同时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主要是针对地域特点的新型探索,并且是在学科基础教学阶段淡化专业界限和基础教育的重要途经,基于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陈利红.新课改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进高校课堂的意义与可行性[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20(1):156-159.
[2] 赵志鹏,张霈,李燕,等.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发展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7,31(3):85-89.
[3] 戚虎,李永强.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体育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7,7(6):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