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学院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科技创新及转化共同体研究

2019-07-19赵红谷丽洁

今日财富 2019年14期
关键词:共同体校企学院

赵红 谷丽洁

產业学院是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将双方的优势资源进行组合配置和整合优化,在产业学院中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是深度融合的关系,双方为了资源互补而缔结的共生关系。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依托产业学院,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双方的科技研发优势,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学院专业结构,调动双方资源对科技进行创新及转化。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要素投入市场配置结构失衡,导致中低端产业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企业科技创新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由于新产品、新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企业科技创新的周期也越来越短,从产品设计和开发、生产、分销等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全部由一个企业来完成已经越来越难实现。企业必须寻求相关利益方组建创新共同体,从独立创新转变为多元主体共同创新。在《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提出:“职业院校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高职院校有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实训资源,可以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服务,可以更有效地服务企业转型升级,解决科技成果应用“最后一公里”问题。高职院校在促进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及企业科技创新的需求,为双方建立科技创新及转移转化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共同体运行的内在逻辑

(一)高职院校与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共同体运行的内在市场逻辑

亚当.斯密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财富的增长源泉,而社会分工的增加又促进了市场交易的增加,为了满足丰富的市场交易就需要丰富产业链与之对接。若干从事相同经济活动的企业群体形成具体的产业部门,而若干个具体的产业部门的集合就构成了产业链,在产业链中存在着技术链。技术链又分为两种,第一种技术链表现为星状结构,一种基础技术处于中心节点,该技术可以应用于多少个领域;第二种是同一产品需要不同技术的复合,某种产品的生产往往是多种技术组合的结果。在产业链上存在着产业集群,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认为,技术创新及其扩散促使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各部门的众多企业形成集群。高等职业院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中包含的技术需求以及产业集群需要的科技创新,都要求职业教育除了为企业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外,还需要具备丰富的技术资源。

(二)高职院校与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共同体运行的内在教育逻辑

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丰富的人力资源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优势,一方面来自教师群体科技研发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是毕业生素质能及时满足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教师的科技研发、科技创新能力要与企业的需求相契合,才能有潜在的科技转化的优势;衡量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学校的对口就业率。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培养的学生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的对口就业率就高。高职院校与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共同体运行过程中,能及时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调整和优化学院专业结构,丰富相关专业的师资队伍,教师在与企业进行科技研发的过程中,提高了在该专业中的理论素质和技术水平,又对本专业的教学产生促进作用。

二、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共同体的目标

随着技术创新体制的变革,原来政府来决定科学研究“闯关”的方面,指定产品的方向、技术路线,组织人力、物力、资源来进行转化,变为政府的主要责任是要建立起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目前我国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处在价值链的最低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从技术的创新到本地化、产业化、一直到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企业都是必不可少的检验方和执行方,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研发成本,对更多中小型企业来说无形中增加了经营成本。而依托高校的科研资源,就为企业的发展节约了成本。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的特殊性,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与转化重点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认清高等职业院校科技创新及转化的优劣,扬长避短、整合资源,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及转化的优势。对新技术的敏感性、强烈的创新意识、办学的灵活性、“双师型”专兼职师资队伍庞大、可以依托优势专业聚集相关核心技术等均是高等职业院校科技创新的优势。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缺乏技术创新人才和创新积极性、缺乏有效的创新政策支持等是高等职业院校科技创新的劣势。高等职业院校的技术创新和服务需要及时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

因此我们认为,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共同体的目标为: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双方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双方的科技研发优势,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企业产业结构,学院专业结构,调动双方资源对科技进行创新及转化。

三、产业学院在校企科技创新及转化共同体中的作用

(一)产业学院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促进校企科技创新及转化共同体的建立

产业学院是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将双方的优势资源进行组合配置和整合优化,在产业学院中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是深度融合的关系,双方为了资源互补而缔结的共生关系。企业将产业资源、行业经验、生产工艺、经营管理等发展要素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等;高等职业院校发挥自身的人才、技术等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协助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战略转型,促进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完成等。高等职业院校在产业学院中的主要作用除了与企业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之外,还担负着科技开发的作用,为企业发展中的技术需求和技术问题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目的是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如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来自校企双方,根据互补增值原理,在科研团队中由于所处行业不同,来自企业与来自学校的技术研发人员,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市场敏锐性、经营管理等方面均有不同。不同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能使科研创新团队在多个方面互补,通过互补发挥个体优势,促进科技研发团队的整体功能优化。在产业学院中,学校结合企业业务发展在相关领域进行专项研究,研究成果为双方共享。企业为专题研究提供信息、数据、政策、岗位以及调研方面的支持,可以依托高校的专家资源进行研究和交流。

(二)产业学院缩短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距离,促进校企科技创新及转化共同体的运行

要想在较短时间内将产业链中的技术需求与教育链中的技术供给进行匹配,并寻找适合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需要缩短产业链和教育链的距离。产业学院通过将校企双方优势资源进行融合,有助于高等职业院校的科技研发更贴近市场的需求,也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一项科研成果从选题开始到实现产业化的整个技术创新过程本身就需要来自校企双方资源重组和整合,从科研选题的起点就不偏离市场对技术的需求。有些科研成果进行了验收或鉴定,但尚不具备产业化投资的条件,产业学院中校企科研创新及转化共同体可以有效规避社会资金对此类项目的盲足投资,提高技术创新的市场转化率,缩短了产业链技术需求与教育链中技术供给的距离。

(三)产业学院加深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提高校企科技创新与转化共同体的效率

在众多有关校企合作效果不佳的因素研究中,大多研究围绕制度、利益、文化等方面开展,但本文认为校企合作不佳的原因有其历史阶段的原因,大学和产业的关系随着生产和科技发展不断变化。美国学者科尔顿(R.M.Colton)和安戴尔(G.Undell)认为大学和产业最终会建立更加成熟的、部分职能重合的、深度合作关系。在产业学院中,获取校企双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在组织内将这些资源分配和控制,来自校企双方的成员之间、部门之间通过协调与整合,达到校企深度合作的目的。学校与企业在科技创新与转化方面互相渗透,形成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校企科技创新与转化共同体是来自校企双方的科研人员组成科技创新团队,在共同的技术目标基础上,为加强交流促进科技创新与转化结合在一起。基于产业学院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科技转化共同体,能有效率的科技创新,并能推动科技创新向市场的转化。

四、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共同体运行的机制

(一)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校企双方需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构来保证合作的有序进行。产业学院适合每半年或一年举办一次工作会议,会议确定未来一段时间重要工作计划和任务目标,其后双方指定具体负责人进行实施。会议的发起单位应该是产业学院管理委员会。产业学院日常工作由管理委员会负责,通过日常工作以及外部活动逐步完善和推进产业学院的发展。

(二)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等,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可以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离岗创新创业。这些政策都很好鼓励了科技研发和创新人员在校企之间的合理流动。人才的流动有助于科技创新,但教师肩负的教书育人的责任,要求人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高职院与企业科技创新及转化的过程中,除了面向市场的经济效益,还要兼顾到人才培养的辐射作用。

(三)明确校企双方科技创新及转化合作内容

具有产业覆盖能力的实力企业向高校开放资源的合作;通过产业资源对接,使得高校逐步改造专业教学及人才供应的过程;产业学院应该成为合作企业的人才培训中心、(区域)营销中心以及研究中心;企业也应该成为合作高职院校的产业研究基地、学生实践/实习基地以及大学生创业基地。

(四)构建校企双方科技创新及转化共同体运行模式

产业学院是以合作共赢为基础,双方资源互相开放和补充,扬长避短,互相促进的利益实体。因此,基于产业学院的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共同体是将高校中的科研及社会服务与企业的产品开发、生产紧密结合在一起,在科技创新与转化方面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帮助的能动关系。高职院和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共同体运行过程中,政府和市场也起着重要作用。

如图所示:政府是科技创新的“推进器”,作为制度供给主体,为校企科技创新与转化共同体提供制度保障。通过提供各种规则、法律程序和行为规范,为促进校企科技创新发展与转化提供了强大推力。一些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作用于市场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集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美国定向放松价格管制和减免税,推进了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发展。德国实施强制购电和递减的固定电价政策,鼓励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和促进光伏技术进步。欧盟定期调整排放标准,推动汽车节能减排技术进步。美国通过制定标准和技术升级时间表,促进数字电视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

市场是科技创新与转化的“试金石”。乔治·戴、保罗·休梅克曾提出,科学是“知道什么”;技术是“知道如何做”;市场和商业则是“知道在哪里”、“知道什么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交易双方遵循交易自愿的契约原则,市场价格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竞争激发创新。因此,科技创新贴近市场需求是成果产业化的充分条件。市场通过供求机制和价值机制配置创新成果,高职院和企业转移转化科技成果,通过技术市场挂牌交易、拍卖等市场化形式确定价格,扩大创新成果有效供给。高职院和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體,高职院校侧重“知道什么”并“知道如何做”的研究,但企业比高职院有更强的市场敏感性和盈利动机。企业通过“产品创新”、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的“过程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基于产业学院的高职院校与企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共同体的运行模式,有效规避了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失灵的部分,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而校企创新与转化共同体中,包含了从“知道什么”、“知道怎么做”到“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再到“做了有效果”整个链条,规避了高职院和企业各自在科技创新与转化中的短板。政府、市场、企业、高职院形成一个循环的链条,共同作用下形成科技创新与转化共同体。(作者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育人模式研究(BJA180105)”子课题《基于动态用户模型的产业学院精准育人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共同体校企学院
爱的共同体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海盗学院(12)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