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2类行业互补性的中美贸易平衡的研究
2019-07-19吴诗琦杨金蓉杜思天刘周
吴诗琦 杨金蓉 杜思天 刘周
一、文献综述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外贸易对拉动经济增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带来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的深化又与贸易互补性息息相关。因此贸易互补性与贸易平衡的状况具有紧密联系。
(一)关于贸易平衡的文献综述
2010年,张国庆将贸易增长与贸易平衡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提出贸易平衡是经济利益和竞争力综合博弈的结果,要在保持贸易基本平衡的条件下追求贸易的持续增长。
2011年,国外学者Li wen采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中国贸易差额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和世界收入的积累对中国贸易平衡具有重要影响。认为应把重点放在扩大内需和控制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上。
2013年,吕铀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产业转移、中美两国内部经济发展失衡、和国际资本流动是影响中美贸易失衡的重要因素。中美贸易失衡在短期内可持续,长期存在风险。
2016年,李鑫茹、陈锡康、段玉婉和祝坤福从国民收入的角度对中美贸易平衡进行分析。发现中美货物贸易顺差缩小,服务贸易逆差扩大;中美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制造业,逆差主要来自大宗商品和高技术行业。
这四篇文章都只对贸易失衡的方面进行了分析,但没有定义贸易失衡和怎样衡量贸易失衡。
(二)关于互补性分析的文献综述
随着国际间贸易不平衡问题越来越严重,分析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则是研究两国贸易平衡问题的重点。但是通过对关于贸易互补性研究的文献梳理发现在互补性的分析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早在2009年吕婕和史强通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2000~2006年中美双边贸易进行了互补性的分析,发现中美双边贸易呈现出持久稳定的贸易互补性。
2012年杨丹和张宝仁使用贸易结合度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发现中美贸易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2013年陈苗主要使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和贸易互补度指数分析两国贸易的互补度,进而分析两国贸易的稳定性。发现中美贸易互补度要略高于美中贸易互补度,两国贸易较为稳定。
2018年王晓英和王嘉铭在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结构分析中,采用了G-L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及贸易结合度指数发现中美农产品贸易呈现较强的互补性。
以上文章,研究了中美贸易的互补性,但缺少对中美贸易产业类型的划分,未将贸易互补性与贸易平衡联系起来。因此,在总结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使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对中美两国主要贸易商品进行产业区分进而进行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
二、研究假设
(一)衡量贸易平衡的标准
只有平衡的贸易才是健康的,健康的贸易才是发展的。本文认为两国之间良性发展的贸易就是健康的贸易,就是平衡的贸易。即当两国贸易互补性在一个时序里增加且伴随着两国贸易量的增加时,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发展的、健康的,进而可以说是平衡的。
本文假设两国之间要保持一个平衡的贸易状态,则两国就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贸易量增长的同时保持甚至是增加两国之间贸易的互补性,所以本文选择从贸易互补性和贸易量的角度来分析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而一定时间内两国贸易量与贸易互补性的关系可能会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1.两国之间贸易量增加,互补性趋于平稳甚至增加,则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2.两国之间贸易量增加,互补性减小,则两国之间的贸易存在内在不稳定因素,两国间贸易额的增长无法持续,两国贸易有走向失衡的趋势;
3.两国之间贸易量减少,互补性趋于平稳甚至增加,则两国之间的贸易受到外在因素的扰动,但长期来看,两国贸易额会增加,所以此时两国贸易仍然平衡;
4.若两国之间贸易量减少,互补性也减小,则两国贸易在恶化,即两国贸易失衡。
(二)互补性的计算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可知,现行中美贸易互补性是用贸易互补性指数来权衡的。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x表示国家出口,m表示国家进口,RCAxik表示用出口来衡量的国家i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RCAmjk表示用进口来衡量的国家j在产品k上的比较优势;Wk表示k类产品的各国国际贸易总额;W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贸易额。
三、研究结论
(一)产业互补性
1.合作产业与分工产业的划分
根据本文所提出的计算方法,首先运用G-L指数对本文所选取的22类产品进行合作产业与分工产业的划分(结果如表1所示),当G-L指数>0.5时,合作产业占优势,反之则分工产业占优势。
根据表中数据,在所选取的22类产品中,在2007—2017年间进行分工产业的产品有14类,其编号为:02、20、40、42、61、62、64、69、73、85、86、88、94、95;在此11年间进行的是合作产业的产品有8类,其编号为:22、27、28 、30、39、44、72、87。
2.分工产业互补性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美贸易互补性强弱在2007-2017年間都处于中等水平,且有明显的减弱的趋势。
2.加权求和
3.整体互补性与中美贸易量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2007-2017年间,中美贸易互补性处于减弱的趋势,而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量处于上涨趋势。
(四)结论
本文得出在2007-2017年间,中美间的贸易互补性有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中美两国的贸易总额呈现总体上涨趋势,满足本文所做假设中的第二种情况,说明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存在内在不稳定因素,两国间贸易额的增长无法持续,有走向贸易不平衡的趋势。因此本文论证了中美贸易摩擦的必然性。
四、对策建议
根据文章的分析,中美两国的贸易存在内在不稳定因素,在这种状况下,中美贸易是不可持续的。对此,本文有以下建议:
在中美两国双边贸易中,中国不应把中美两国贸易额的增长作为政策目标。根据我们的研究,中美贸易互补性趋于减小,中美两国的贸易量会有趋于平稳、甚至是下降的趋势,这样中美两国贸易额的增长不具有现实意义。若再一味地追求中美贸易额的增长,中国将付出额外代价,使中国人民的福利受到损失。
开拓更宽阔的市场,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中国与美国的贸易额在未来可能趋于减小,因此我国应该寻找其他的市场,以降低中国对美国市场的依赖。中国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新模式,加强与其他贸易伙伴国联系,走多元化发展道路。这也说明了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必要性和趋向性。(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