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慕课多元在线教学优质形态建设
2019-07-19王菊平吴娜
王菊平 吴娜
摘 要:传统的在线教育教学模式已逐渐不适合当代教育,因此慕课教育应之而生,其理念与模式在教育界已经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并逐步应用到当代教育中,受到了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因此扩大慕课教育的应用范围,大力推广慕课教育已经成为相关教育人员恳切期望。本文先是分析了慕课的特征,进而说明了其在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性,分析推广慕课教育对多元在线教育的推动性,通过分析慕课教育在多元在线教学建设上的重要性,说明了其对中小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小学慕课 多元在线教学 形态建设
引言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在人们生活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伴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在线教育应运而生,而慕课就是这种大环境下诞生的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增加了在线教育形式的多元性,为中小学学生学习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1]。而作为多元教育形态之一的慕课,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以传统教育为基础,在教育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致力推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慕课的教育特点
近些年来,慕课教育的发展极其迅速,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线教育的模式使学生学习时间自由,针对性强,最主要优势是其拥有学习成本低、资源丰富、资料质量高的特点。
1.学习成本低。开设慕课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收取高额费用,而是将慕课作为一个平台。慕课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和创新,实现知识传播和学习交流,因为在收集资料和制作时投入的资金并不高,因此这种成本也并没有转嫁到学生身上[2]。在线学习模式不需要固定的教师进行授课,更不需要在一个特定的场所进行,节约了基础设施的成本,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积极性。在我国,慕课教育为我国素质教育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也为提高国民素质提供了新思路,更实现了对我国现有教育模式的有效扩充。
2.平台资源丰富。慕课将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后再上传到平台上,而该平台并不是封闭的,也不是对部分人开放,而是全面全天候开放。资料的来源大多是世界范围内的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重要研究成果。想要达到资料收集的理想效果并不容易,也不是单靠一个国家或是一个高校能做到的,而是要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将每个国家或高校的发布的学习资料收集起来,加强国际合作,建立优质资料收集通道,经过不断积攒和扩充,将平台资料库不断扩充。
二、中小学慕课多元在线教学优质形态建设
1. 慕课对教学形态建设的作用
慕课教育为传统在线教育提供了改革方向。传统在线教育虽然在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也存在缺点,譬如教育双方互动性不强,教育过程较为枯燥,因此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3]。慕课教育在传统在线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创新,同时对传统在线教育造成了冲击。在功能上,增加了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通过互评互赞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对中小学在线教育以及日常的学习都有一定的启示性,利用这种方法增强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互动,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激发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有效减免了聘请家教补习的高昂费用。慕课这种教育形式也为在线教育的改革创新开辟了新路径,传统在线教育的推广大多是依靠国家或者是相关教育部门的支持,以这种形式推进在线教育,其实践结果并不理想,同时以这种形式进行在线教育开发,资金利用率比较低,且传统在线教育可以利用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以此建立的数据库资料储量更是有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传统在线教育改革可以借鉴慕课的发展模式,将数据库资源变更为开放共享新模式,建立多种教育资料收集通道,改变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发挥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
2. 中小学慕课多元在线教学优质形态建设分析
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慕课讲师要以网络教学内容为基础,掌握学生心理和知识水平,之后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在课前讲师要精心制作教案,分清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教学方向。学生要在课前做好预习,为课堂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中讲师利用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明确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教师使学生明白分析任务,自主探究,完成任务,强化技能的重要性。接着讲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对课堂情况、知识掌握状况以及改进建议填写到评价表中。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以及學生的学习状态评选优秀之星。上述环节有利于自我反思,自我提升,最后巩固实践知识。慕课教育与普通的在线教育不同,加大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没有及时参加到课程中来的学生,在平台上设置了课程回放,学生浏览课程视频并填写评价表,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表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并反馈给每一个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在师生互动环节掌握学生性格特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傅霖.以慕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16(4):3-6.
[2]周丽琴.慕课对于高职计算机课程教育形态的创新与推动作用[J].科学中国人,2016(33).
[3]刘俊学.慕课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生态格局[J].现代大学教育,2017(6):90-95.
作者简介
王菊平(1969.11—),男,汉族,江西南昌人,南昌县电化教育站,中小学高级教师,教育技术方向硕士研究生,信息技术教研员。
吴娜(1982.1—),女,汉族,江西南昌人,南昌县电化教育站,中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小学数学\电化教育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