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读书之悟

2019-07-19臧文权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文论境界读书

臧文权

我本身就是一名爱读书的语文教师,更习惯于从中悟出一些东西来。我感觉到:好的老师的课之所以精彩,好的老师的文章之所以写的好,之所以成为好老师,那么,他一定做出了鲜为人知的付出。在这个过程当中,研究课本、琢磨方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更多的,也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

我们不妨进一步探讨一下,他们平时都爱读什么书,用什么方式去读,读后究竟有怎样的收获呢?显而易见,每个人给出的答复都大相径庭。也不可能完全一样:读书就像穿衣服,得有每个人自己独特的风格最好。

所以,这不是一份简单的书单,仅仅是提供了一点点经验而已;要是大家都能从这些经验里走出一条自己的读书之路,我们再谈这样的话题就会更有意义了。

我了解到大多数老师都是喜欢看课的,这样就可以现学现用了,用不着自己绞尽脑汁去现琢磨。可是,照葫芦画瓢之后呢?马上就会发现效果大打折扣,没有激情,还得去找回原来的自我;也许真还不错,暗自欣喜,如法炮制,但怎么能够次次如愿呢?我们想没想到,好课并不是那些方法的本身,而是教者本人啊。人们常常目睹的只是外表,而看不见真身所在。猴子的毛在一只普普通通的猴子身上只是猴毛罢了,这似乎是一句天大的废话,如果说在孙悟空的身上,即便是一块顽石,也可以幻化得其猴形,吸收了天地之灵气,汲取了日月之精华,修炼得都成仙了。现在,谁还敢说放在谁的身上都一样吗?我们要想练就一身真本领,仅仅学点皮毛是远远不够的,要塑成真身。方法可能多种多样,但是有一件事是必需要做的,那就是读书。

读哪些书呢?对刚刚登上讲台的年轻人来说,多读些好的教学设计、课堂的实际情况是很有必要的,可是要注意宁缺毋滥,选择一两位喜欢的出名作家的书来读就好。为什么要这样选呢?因为性格相同便于沟通,读到心里,利于学习。我以前也没有带着明确目的去读这样的书籍,就是在刊物上看到了王崧舟、于永正等名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感觉很是受用。当时看了王崧舟名师《小珊迪》一文的教学设计,其中出一奇招“启读——未成曲调先有情”和我有同感,融入我心,教学的一些细节我早已忘记,但在我自己的教学设计中,往往情不自禁,自然而然中常用此招,颇有成效,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一种美妙的境界!

可是,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教师,亦或是小学的语文教师,就只读些少年儿童读物或小学语问教学的书。这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那么,其他的书,要读些什么呢?我十几岁时候,曾经走着去离家十几里路镇上唯一的一个小书屋租了一本叫《七剑下天山》的书,马上捧着它一路小跑回到家里,一整天埋头其中细品滋味,高兴极了;二十三岁那年,每天下班回到家中,坐在写字台前打开台灯,读《战争与和平》,书中场面波澜壮阔,所以它成为经典。

我的心却静下来了,真正沉到里面去了。书中人物个性特别鲜明,直到现在都难以忘怀。如果能够穿越时空,就能触摸到那些热血,感受到真正的悲伤,理解他们对未来充满的希望。当我们与一本书建立了亲密默契关系的时候,从中将得到莫名的快乐。我们的初衷并非为了获得去阅读,可是在阅读中,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改变,印刻在我们的骨子里,温暖在我们的心坎上。读书果真有其神奇之处,使我们纯洁、深邃,丰富、完整,懂得并能够积极生活、爱憎分明、怀揣希冀,能够感同身受影响学生,——这便是一个好老师的真身。

虽说读书是在寻找文字的“乐趣”,但并非一切的阅读都能带来这样的改变。“人是靠辛苦的陶冶而成其为人的。他必须自己去赢得自己的真快乐,他必须自己配的上这快乐。”法国哲学家阿兰这两句关于读书的话,我看到时,心灵受到震撼,顿觉眼前一亮。我们也要去读一些难读的书,是一种锻炼。

只是单純的去“读”,自然是不够的。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同时应该伴随诸多着思考。我在读自己书的时候,经常放一只钢笔在旁,遇到新知,马上用横线画出;有会心处,用曲线勾勒;要是忍不住情感所致,想要表达,立马在空白处书写上几句。借别人的书读,就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边抄边记。如果一气读完了,写上一段心灵的笔记。如此这般,其实全是思考。一般这种思考会持续很久,总有一天会豁然开朗。坚持读下去,乐趣就会成倍增长,书仿佛融为了你生命中一部分了,这是一个至高的境界。

我读文之后,又上了一个层面——阅读文论。读大家名家的文论,借用“别人的眼睛”来看文章的优劣,熟悉各类作家、作品及报刊,增长自己的见识,对于像我这样,视野不宽却又脱离不开繁琐俗事的一线老师来说,是一条很不错的超近小路。

文论中,我感兴趣的是刘绪源先生的《文心雕虎》,书名就很有味道。他的诸多观点往往像春风一样,帮我吹散谜团。就像我阅读自己以前的文章,阅读学生的作文时,经常会因为华丽而不能满意。刘先生说“一个作者,如果不经过一段追求甚至迷恋绮丽的时期,那么,他的创作,也许真会是始终直白而不够丰美的;只有经过绮丽,而又否定超越了绮丽之后,达到反璞归真的境界,这才会进入一种内在的绚烂,达到一种异常质朴的丰富,那才是一种高层次的美。”

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一名学者,完全有自己见地和学术德行。他喜欢毫不掩饰地表述别人作品的“好”与“不好”,为什么说“好”,“不好”的话,原因何在,一点都不隐瞒。这些,一般人是无法做到的,他能做到,而且谈得沉静,在理,让你心安理得地接受。

有时候,我都不能解释自己怎么会如此爱好读书,或许这也是一种大悟吧?

猜你喜欢

文论境界读书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品“境界”
从隐匿到重现:中国新时期西方文论知识资源的流变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审视
我们一起读书吧
慎独的境界
读书为了什么
从文论医评《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