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度拖延怎么办

2019-07-19李则宣黄任之

特别文摘 2019年10期
关键词:负性事情情绪

李则宣 黄任之

喵喵是一个重度拖延患者,从小就拖延交作业,长大了更是拖延交工作任务,大家都知道她总是最后一个。“拖延”成了她的代号,她的口头禅是:“别急!你等一等嘛,我也就是拖一拖而已。”她不怎么社交,因为她总想,明天我再联系别人吧。她也不怎么出门,她总是告诉自己,下次吧;她也不怎么尝试新事物。

拖延症的主要表现

习惯性拖延的人总是主动地选择不理性延迟反应,并且形成了一种习惯化的心理状态。当遇到需要快速响应时,他们理智上告诫自己可以快起来,但脑内固化的反应模式和心理结构让他们不自觉地慢起来。这类人的典型表现如下:

1.不把自己放在正确的环境里。比如面临行业选拔考试,喵喵本应该关在书房里温书,可她游荡在家里的其他地方,一会儿浇浇花,一会儿整理鞋柜……她会不自觉地回避与任务相关的地点和场景,选择无关的事情来占据时间,显得忙忙碌碌,以此证明自己并没有虚度光阴,也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但故意回避与重要任务关联的场景,实际上是一种心理蒙蔽,以为看不见就不需要做那些头痛的事,也就可以不再出现让自己不快的坏情绪。

2.不立即做当前紧迫而重要的事。拖延症者明知任务不断迫近,但总是提不起兴趣和勇气来直面问题,他们总是宽慰自己,还剩下多少时间可以使用。当然,为了避免自我内疚,喵喵总会找上几件不重要的事情来做。

3.寻找比自己更拖延的人。如果发现了比自己更拖延的人,他们就会感到宽慰,并以此放松,总觉得自己不是最糟糕的人。这种社会比较让他们降低了负疚感,增大了完不成任务的风险。

拖延症的形成原因

拖延行為的背后可能有诸多理由:有的是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有的是个人能力不足,导致个体无从开始,干脆一拖了事;也有的是受困于当前激烈的社会压力,多头任务让人无暇分身,形成了不得不延迟处理的被动局面。

拖延的心理机制如下:

1.“负性情绪干扰理论”。因为对分配的任务并不熟练,拖延者对任务表现出讨厌、焦虑、生气等坏情绪,然而随着拖延的时间拉长,任务交差的时间日益临近,拖延者的负面情绪不断加重,增加了对自己的抱怨和不满。他们不但无法完成任务,甚至需要消耗更多的心理资源来稳定自己的情绪,避免自我挫败感造成对自我意向的损害。但下一次任务来临时,这一个心理过程又一次重复发生。

对拖延者来说,要着手任务,必须先做心理建设来消除负性情绪,否则没有办法让自己进入解决任务的心理状态中去,只能蹉跎时间。

2.怕做不好砸锅。有些人害怕坏的结果,总觉得自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做充分的准备,任何不确定的信息都会让他们有理由停滞不前。还有一些人害怕自己完成任务后,会被别人误解为所做的事情没有难度。他们会采用拖延策略来让自己保持适当的轻松,规避更多的考验和任务。

3.缺乏对未来的估计。许多人知道当前的感受,却对未来的场景缺乏足够的想象,比如缺乏对未来的想象,他们总觉得现在做不出的事情,到了截止日期,就会灵感大发而进展神速。而真到彼时,他们才会惊觉时日已经不多了。

改变拖延的方法

1.消除对任务的坏情绪。很多人对任务有一种自然的排斥感,总觉得这是来消耗自己的坏事情,看不到工作和学习的价值。实际上,任务下达就是一个积累经验和能力的过程,是自我提升的循序渐进。当个人清楚任务和成长的关系时,消极情绪就会减少许多,增加一些积极情绪。

2.把难度大的任务进行分解。很多人对有难度的任务总是束之高阁,认为根本无法实现。这种不啃硬骨头的畏难情绪,可以通过分解任务来打消,比如将任务的目标拆解成不同阶段的小目标,小目标下设各种小任务,完成任务后,给自己适当的奖励来强化积极行为。

3.增强对时间的现实感。比如可以自己将任务的完成时间提前几天,或者模拟一次任务过程,体会临近截止日期时的感受和行为表现,以此来增强个人对时间的感知,并请教他人,做好时间计划安排,减少拖延的可能。

4.与不拖延者合作工作。如果挑一个不拖延者作为工作搭档,两人的工作需要互相衔接,这样自己就会多一个外部督促。与不拖延者一同工作,观察对方是如何行动的,借鉴那些有益的做法,并且形成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那么,拖延症就会慢慢地消失,做到及时反应、立即行动。

猜你喜欢

负性事情情绪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大学生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的关系
含2,3,5,6-四氟亚苯基负性液晶合成及液晶性研究
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