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寿”院士陈翰笙

2019-07-19梁德年

特别文摘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养生学太和风趣

梁德年

陈翰笙生于1897年,逝于2004年,是中国社会科学界著名的“茶寿星”。

胸中常存太和之气

与很多学者一样,陈翰笙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胸中常存太和之气,这是他得享高寿的首要秘诀。

从海外归国后,陈翰笙一心想做学问,无意仕途。一次,有人推荐他担任英文杂志《中国建设》的主编,但他却推荐了另一位专家,自己则宁愿做副手。

在生活方面,陈翰笙也是一位寡欲的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陈翰笙与妻子的家人一起住在一个古老而破旧的院子中,冬天寒冷,也没有暖气,他只好穿着厚厚的棉衣在家里工作。到了夏天,天气炎热,他就穿一条单布长裤,打着赤膊,汗流浃背地工作。尽管条件十分艰苦,可他在这里一住就是40年,直至1995年才搬进新房居住。不过,新房的摆设却很简单,写字台是买的“二手货”,一张双人沙发已经摇摇晃晃,而两把电镀折叠椅子恐怕是家中仅有的“时髦”家具了。于是,有人为他撰文写下了《陋室中的情操》,以赞其艰苦朴素、清心寡欲。

清朝的冯斑说得好:“少欲则易足,易足则身体安乐。”那么,怎样才能少欲呢?从传统的养生学角度来看,就要善于养心。至于如何养心,《修身宝鉴》中指出:“养心之法,须要摆脱一切;凡荣枯得失,犹如水月镜花,事过即忘,心中不可有一毫沾滞。每日胸中一团太和元气,病从何生?”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陈翰笙早年留学美国,本想走“实业救国”之路,选修植物学,结果发现不适合自己,就改学地质学。然而,他的视力不好,野外考察所绘制的地图不够准确,难以学好这个学科。后来,他接受了一位丹麦教授的建议,改学历史,主修欧美史,同时选修德文和法文。改学历史学,正合他的心意。

陈翰笙的记忆力很好,并且具有敏锐的综合分析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学好历史学。1920年,他以全班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波莫纳大学,并获得金质学位奖。之后,他又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攻读美国宪法史和西欧史,接着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东欧史。学成归国后,他一方面投身于革命工作,另一方面则利用学到的社会科学知识回报国家。

陈翰笙在北京大学培养过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后来他们都成为各自学科研究的中坚力量。1979年,商务印书馆聘请陈翰笙为《外国历史小丛书》编委会主编。当时,他已是82岁高龄,工作又异常繁忙,但为了给年轻一代普及世界历史知识,他毅然挑起了重担。从1979年12月审阅第一本书稿,到1990年10月编辑工作基本完成,他审过的书稿总计有296部。这对年轻的学者来说,都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更何况是一位双眼近乎失明的老人呢!因为,这是他喜欢做的事情,是他的生命。

宋代文学家苏辙说:“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陈翰笙从事的教学和研究,都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所以很容易全身心投入,從而忘掉其他烦恼,这对修身养性至关重要。

幽默风趣化解困境

陈翰笙幽默风趣、豁达大度的乐观性格,帮助他化解了人生旅途上的各种困境。他不止一次地跟几个外甥女说自己在美国是怎样巧遇她们的姨母,又如何谈恋爱的往事。他得意地说:“我在一个果园勤工俭学,每次下工以后,都要带几个橘子给你们的阿姨吃。后来她嫁给我了,我也不去果园了,就没有橘子给她吃了。”说完就哈哈大笑,大家也跟着他大笑起来。

陈翰笙患有眼疾,曾一度非常严重,幼妹素雅为此急得直哭,可他却风趣地说:“哭什么?不要哭嘛!青光眼、白内障,我现在是‘一清二白,多么光彩呀!”80多岁时,陈翰笙的眼疾更加严重,视力极差,但其工作热情却丝毫不减。正如他对人所说:“我像一部汽车,发动机是好的,虽然两个车灯不亮了,只要熟门熟路,我这部汽车还是能走的。”

一次,一位姓何的记者采访陈翰笙,并请把他眼睛睁大,以拍照留念。于是,陈翰笙抬起双手,把低垂的眼睑托起来,显得格外精神。何记者被他的幽默深深感动,说:“我不由地从对老寿星的亲近,转变为对一代学者、一代革命家的敬佩。此时此刻,我感到老人面对摄影机而努力睁大双眼,就是一种革命意志的体现。”

近代养生学家丁福保在《丁福保训》中指出:“胸怀欢畅,则长寿可期;若忧虑过多,则使人易老。常人之情,苦则悲,乐则笑,悲哀最是伤人,而欢笑最能益人。欢笑能补脑髓、活筋络、舒血气、消食滞,胜于服食药饵,每日须得片刻闲暇,逢场作戏,以资笑乐,而益身体也。”陈翰笙如此高寿,大概也是得益于此。

猜你喜欢

养生学太和风趣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古诗中的养生学
天一阁旧藏《太和正音谱》考
罗翔——一名幽默风趣的法学老师
盐谷温《太和正音谱》排印本研究
雅痞新风趣
朋友
邵毅霞:挥毫得畅,风趣巧拔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
曲黎敏:爱情和婚姻里的“养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