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

2019-07-19郭蕾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22期
关键词:自我意识个性幼儿

郭蕾

摘 要:个性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征。幼儿期是人的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具有可塑性的时期,通过教育以及各种社会影响幼儿形成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这一时期只是幼儿个性的萌发时期,但它所建立的最初结构框架,则是未来人格大厦的基石。

关键词:幼儿 个性 自我意识 家园配合

学前儿童的生活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父母的价格观念,社会态度,社会行为以及对儿童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前期是人第一次离家家庭,接受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社会教育的时期。这时交往范围和交往对象的变化,就要求儿童有学习新的社会角色的权利和义务,掌握社会规范,并按照社会的要求的标准调整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一时期,幼儿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与同伴的广泛交往,使他们逐步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发展自我形象;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发展社会交往能力,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与竞争,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自主性、独立性与成就感等个性品质。

从我国的教育模式上来看,我买过的幼儿教育几十年来一直强调教育对儿童共性的培养,而忽视了儿童的个性教育。以前,我们提到全面发展也主要是指个体的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近年来,人们认为应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但这些内容都只是强调人的共性的发展,而忽视了个性培养,仍然存在片面性。殊不知儿童的体、智、德、美和智力因素的发展只有与他独特的个性发展相结合,才是儿童真正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幼儿园中儿童的个性教育,就是在幼儿园中通过课程的实施和活动的开展,有目的地培养幼儿良好的内在行为倾向性的动力特征以及儿童个体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下面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谈谈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

一、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

心理学研究揭示出,儿童早期个性的形式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活动进行的。埃里克森认为,幼儿时期儿童的行为倾向性或动力特征的好坏,主要表现在儿童的行为是否是主动的,其独特的身心特点也体现在主动的活动中,因而幼儿个性培养的任务是充分发展的自主性。因此,成人必须创造条件,鼓励儿童积极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形成自主性和主动性。在我国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中,注重以室为中心的室内活动,注重以班级的集体活动,注重儿童静坐的思维活动,这很不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也不利于教育对儿童个性的观察研究。因此,要有效地对 进行个性教育,必须改变这种模式,变以集体活动为主以个体活动为主,变以静坐思维活动为主为以外部操作活动为主,变同—时间活动的单一性为活动的多样性,讓儿童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地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操作和表现。教师对儿童在活动中的不同想法、不同操作方式和活动成果给予以尊重、鼓励和引导。只有这样,儿童独特的行为倾向性和行为特征才能得以发展。

二、创造合适的教育环境

要激励儿童在活动中充分地表现自己,按自己的兴趣、愿望和方式来活动,就必须为儿童创造良好、轻松、自由的教育环境。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就十分重视环境在儿童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她认为幼儿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中的一切用具、设施都必须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不仅在大小、尺寸上要有利于各种不同年龄儿童操作使用,而且在造型、颜色以及设计上都要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操作的欲望,美国一本幼儿教育论著中谈到幼儿环境时说:“人塑造了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塑造了人。”强调要精心设计儿童活动环境,使之形成一种刺激,促进儿童无拘无束地进行活动和探索,我国幼儿园在活动环境的布置上往往单纯地强调安全、卫生和整洁,使环境布置上往往单纯地强调安全、卫生和整洁,使环境布置流于单调贫乏,在装饰上重美观而轻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儿童发展的无意识剥夺。因此,我们必须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尤其是从儿童个性发展需要出发来设计儿童活动环境。在活动室可以放置供儿童自由摆弄操作的玩具和用具,如积木、橡皮泥、插塑等,还可以放置作品陈列角等。

以上是就儿童活动的物理环境而言,但儿童的活动总是同成人和伙伴相联系的,而且很多活动是在成人和伙伴的直接参与下进行的,因此,还有一个社会环境(或心理环境)的问题。

三、要积极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导因素,它是通过人际间的社会交往而发生发展的,对个性的发展具有特殊作用。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的人,能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从而使自己的行动更具自觉性和目的性缺乏正确自我认识和评价的人对自己的个性品质如优点、兴趣、需要等认识不清,则很容易使自己的个性缺少自我调控的状态下形成,影响个性的健康发展。幼儿受认识水平控制,自我评价往往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家长和老师对幼儿的评价是否客观、全面、公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幼儿自我评价的健康发展。因此,应避免受情感好恶的影响对幼儿作出不恰当的评价。而应使幼儿形成自尊、自信,做事有激情、自我更新、永怀希望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与社会交往

儿童情感是在与人交往中发展的,在特定的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儿童逐渐形成系统化的、较稳定的情绪反应。如生活在充满关怀和爱抚环境中的幼儿,经常体验到愉快的情绪,也会对给予他爱抚的人表现出依恋、信任的情感,而生活缺乏温暖,经常遭到斥责和冷漠对待的环境中的幼儿,则时常产生消极情绪体验。由于反复体验同样的情绪状态,有人策划能够对两组孤儿进行研究,一组孤儿很早被人领去,能与养母进行情感交流,另一组在孤儿院生活3年后方被领养,通过追踪研究,结果发现,后一组孤儿有不适应环境、缺乏自我控制、过分依赖成人,缺乏对他人的基本信任、情绪退缩等个性特点。这说明了早期情感发展对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与他们社会交往的发展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之一是从与生理需要相联系,即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这种变化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并随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同时,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也为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促进幼儿社会交往水平不断提高,另外幼儿高级情感,如情心、集体主义情感、责任主义情感、责任感等,既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又是影响幼儿社会交往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教师应把培养幼儿的健康情绪和高尚情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

猜你喜欢

自我意识个性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海男《关系》中人物情感关系分析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征与命运联系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