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探索
2019-07-19邹富
摘要:本文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型,作者将此模型应用于所在学院会计学专业的“统计学”课程,调查表明,学生认为雨课堂在学习氛围、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和学习满意度等五个维度上都有促进作用。本文所开展的混合式教学是提高学生“抬头率”的一种尝试,有效提升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深度,对应用技术类大学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雨课堂;混合式教学;教学模型;统计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12-0102-04
在高校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在讲台上努力讲授,而不少学生低着头在玩手机。智能手机的普及及其巨大的诱惑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是当前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解决的途径有多种,其中一种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以适应新的情况。笔者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型,并应用于上海杉达学院商学院“统计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应用技术类大学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线上的数字化在线教育与线下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借助在线教育资源与信息技术促进课程教学,以达到更加有效的学习效果。[1-2]混合式教学融合了传统面授教学与在线教育的优势[3],而教师、学生、教育技术的应用和高校的支持是在线教育必备的要素。
目前,教育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就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软件而言,在教学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有学习通、微信、蓝墨云班课和雨课堂等。雨课堂通过增强PPT和微信这两个软件的既有功能,实现了教师在课外可以推送视频、语音、课件到学生的手机上,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师生之间的实时沟通反馈等一系列功能。[4]杨芳等设计了基于MOOC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并应用于清华大学2016英语暑假夏令营的生活英语听说课堂,调查结果显示,雨课堂新颖有趣的互动形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由于雨课堂系统的不稳定及个人对新技术接纳程度的区别,助教对雨课堂的选择意愿差别较大。[5]吕俏等讨论了雨课堂在湖南大学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6]肖安宝等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广西大学高校思政课堂,他们的调查表明学生普遍认可这种新的模型,认为此模型有助于提高学习主动性,但是该文也认为人文社会科学需要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强调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以及言传身教的影响,因此不能完全依赖教育信息化技术。[7]以上文献涉及人文学科和理工科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而且针对的学生是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由于不同学科及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特点,本文主要针对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生,讨论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经管类“统计学”课程上的实践。
●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型的构建
结合应用技术大学学生的特点,笔者构建了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型(如下图)。此模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三个阶段中的“双向箭头”表示师生之间通过雨课堂互动:①课前。教师根据即将授课的内容制作预习课件,通过雨课堂推送给学生。学生收到课件后完成预习。雨课堂将学生的预习情况反馈给教师。②课中。教师讲授知识点时,学生可同步收到课件,如果有疑问,学生可通过雨课堂适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可以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针对重难点推送课堂习题,学生做完课堂习题,雨课堂即刻统计完成情况和正确率,教师可据此适时调整教学。教师在知识点引入、案例分析环节,可以通过雨课堂的弹幕功能让多位学生同时发言,以更好地进行课堂讨论。③课后。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推送课后习题,学生完成习题后,雨课堂将记录学生的完成时间和分数,教师可以据此设定平时分数。学生如果课后有疑问或希望与同学交流讨论,可以在课程讨论区发言,教师可以随时答疑解惑。
● 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在“统计学”课程中的实践
本研究以“统计学”课程为例实践了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讲授对象是上海杉达学院商学院会计学专业2016级两个教学班的学生,一个班级的人数是71人,另一个班级的人数是77人,讲授时间是2018年秋季学期。统计学是经济管理学科的基础课,另外,上海杉达学院的办学定位是应用技术大学,因此希望本研究可以为相同定位的学校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1.课前
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给学生推送预习课件。课件内容主要通过习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握与前期知识点的联系、整体框架、重点难点等。学生预习后,雨课堂将记录他们的预习情况、答题情况以及留言。教师可以根据反馈的结果及时调整授课内容。
例如,在第3章“数据的图表展示”的预习课件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到学校官方网站下载“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然后通过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份报告中的图表涉及统计学的哪些图表,从而引导学生预习条形图、饼图、直方图等基本图形,并关注直方图和条形图的区别等难点内容。学生预习后,教师可以查看到完成预习,查看课件的人数以及答题情况、课件数据和学生反馈。答题情况包括每道题的正确率和答题率等。
2.课中
上课时,教师在PPT的插件中登录雨课堂,然后投影二维码到屏幕上,学生扫描二维码进入雨课堂。教师在讲授课件中的知识点时,会将PPT同步到学生的手机上,学生如果需要翻看前面的PPT,可自行在手机上查看,如果希望保存某张PPT,可在相应的PPT下方点击“收藏”按鈕以备课后查看,如果对某个知识点有疑问,可以在相应的PPT下方点击“不懂”按钮,“不懂”的情况会适时反映在教师的手机端,教师可随时查看,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教师讲解完课堂内容后,可通过雨课堂推送习题到学生的手机上,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可以适时查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将统计结果(仅针对客观题)投影到屏幕上。如果习题比较难,教师还可以通过发红包激励那些答得又快又好的学生,这种适时的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如果推送的是主观题或计算题,可以让学生先在练习本上解答,再通过雨课堂的投稿功能拍照上传。学生端投稿完成,教师端就会显示有投稿。教师可以选择是否将其将这些投稿显示在大屏幕上,以及是否将其作为范本转发给所有学生。
在讲解应用案例或提出开放性问题时,教师利用雨课堂的投票题或弹幕等功能吸引学生参与讨论。另外,雨课堂有随机点名功能,教师按“开始”按钮,学生的姓名会轮流在屏幕上显示,教师按“暂停”按钮,某个学生的姓名就会停留在屏幕上,由于随机性会带来“中奖”的刺激,所以在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的时候使用这种方法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
3.课后
在课后复习环节,教师根据课堂讲授的重难点制作好试题课件。雨课堂提供了单选题、多选题和主观题等多种题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题型组成试题。制作好课件后,教师将试题课件发布给学生,可以设定发布时间、截止时间、考试时长和公布答案时间等。在学生完成后,教师可以看到总分分布、每道试题的答题率和正确率。
● 调查数据分析
课程结束以后,笔者对使用雨课堂的班级进行了匿名调查,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参与人数为127人,参与率为85.8%,采用SPSS 20.0分析了调查结果。
蒋立兵等认为翻转课堂的有效性应从学习氛围、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和学习满意度等五个维度来衡量[8],笔者也从这五个维度设计问卷调查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看法,具体问题如表1所示。针对表1中的13个问题,经SPSS計算得到Cronbach's Alpha为0.965,表明问卷各项指标内部一致性很高,问卷调查“雨课堂”的应用效果可信度非常理想。利用SPSS对问卷效度分析的结果显示KMO=0.927>0.9,Bartlett球形度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1701.7,自由度为78,P值=0.000,表示变量间的共有因素较多,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所有问题调查结果的均值都在4.0以上,标准差都小于1.0,这表明学生认为雨课堂在学习氛围、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和学习满意度等五个维度上都有促进作用。特别地,“雨课堂课前预习推送有助于课前自主学习”和“雨课堂有助于学习知识点后得到及时反馈”这两个选项的均值在4.5以上,表明课前预习课件推送、课中习题推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雨课堂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的均值也在4.5以上,说明学生高度认同雨课堂可以有效促进传统教学方式。
表2是针对“您喜欢雨课堂的哪些功能”的调查结果。79%的学生喜欢“幻灯片同步与‘不懂反馈”,60%以上的学生喜欢“课堂习题应答系统”“‘弹幕式课堂讨论”和课前预习课件推送。在表1中学生认可雨课堂有助于课前学习和课中及时反馈,与这里的结果一致。
● 结论
本文提出并构建的基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均以雨课堂为媒介形成教师和学生的互动。笔者将此教学模型应用于上海杉达学院商学院“统计学”的课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调查表明,学生高度认可雨课堂是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并认为雨课堂在学习氛围、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结果和学习满意度等五个维度上都有促进作用。
同时,本研究存在如下可能的研究方向:①我们希望混合式教学让学生“把头抬起来”,但是在混合式教学中手机成为课堂教学必需的工具,学生是否会因此而更容易玩手机呢?混合式教学是否确实提高抬头率了呢?②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会完整地在课堂上留下记录,这些数据反映了学生在课程上的行为,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价的依据,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合理地构建过程评价体系?这些都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Nazarenko A L.Blended learning vs traditional learning: What works? (A case study research )[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200):77-82.
[2]何可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1-6.
[3]Garrison D R,Kanuka H.Blended learning: Uncovering its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in higher education[J].Internet & Higher Education,2004(02):95-105.
[4]王帅国.雨课堂: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教学工具[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5):26-32.
[5]杨芳,张欢瑞,张文霞.基于MOOC与雨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初探——以“生活英语听说”MOOC与雨课堂的教学实践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5):33-39.
[6]吕俏,张智.雨课堂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7(05):96-98.
[7]肖安宝,谢俭,龚付强.雨课堂在高校思政课翻转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5):46-52.
[8]蒋立兵,陈佑清.高校文科课程翻转课堂有效性的准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7):107-113.
作者简介:邹富,上海杉达学院胜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