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缕鹧鸪斑建盏的审美与烧成

2019-07-19王东凯

神州·下旬刊 2019年6期

摘要:通过阐述宋代的社会因素对建窑珍品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同时通过对建窑珍品斑纹形成特征的描述来揭示建窑珍品具有质感美。

关键词:建窑珍品;油滴;金缕鹧鸪斑;审美内涵

建盏因其造型、釉色、纹理、功能上的诸多优势区别于其它的饮茶器而广泛流行于宋代,成为宋代斗茶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但在经历了千年之后,它所表达的美由世俗化的功能提升至审美层面,成为现代人在休闲生活中追忆、体验宋代斗茶文化的载体。随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建盏对于我国瓷器生产和茶文化的重要性,建盏又开始为众人所知,并逐步恢复往昔的辉煌,由于产量稀少,金缕鹧鸪斑盏属建窑珍品,也颇具收藏价值。

建窑是我国著名的古窑之一,在今福建省南平建阳区,是宋代著名的黑釉瓷产地之一。当时宋代的建州出产的茶已名满天下,特别是所产“龙团凤饼”更是进贡朝廷的名茶,由于上层社会崇尚饮茶,斗茶之风,因而除了提供必需的优质茶叶之外,还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斗茶所用的器具。建阳水吉镇出产的一种釉黑茶碗,俗称“建盏”,成为了当时社会上至至尊、下及百姓们都认可的斗茶所需的最佳器具,当时的文人墨客就有大量的诗文盛赞建窑瓷器。北宋著名诗人苏东坡的“道入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宋代诗人僧惠洪的“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等等。诗句中描绘的“兔毫”、“鹧鸪”等名字便是建窑瓷器中的建盏珍品“兔毫盏”和“鹧鸪斑盏”。

建盏珍品大致可分为兔毫,鹧鸪斑和毫变三种类型。兔毫为黑色的釉层中透出的一丝丝细密如兔毫一样的有着金属光泽的肌理,细细的流丝细长绵密状如兔毫而得名,通常有“银兔毫”、“金兔毫”、“紫兔毫”之分。鹧鸪斑也称油滴天目、曜变天目。即在黑色的釉面上有着结晶状的圆点,大小不一,有的似泛出的点点油滴;有的似鹧鸪鸟身上的点点白色斑纹;有的似满天繁星。也有或白或褐、或泛着金属光泽。毫变是以釉色变化多端而著称,呈条形或斑状的均匀散布,在黑釉底上泛出黄、或褐红的结晶斑,色彩绚丽且变化万千。跟据科学家的鉴定分析,这些建盏名晶的色釉肌理形成是在高温烧成过程中,釉层中产生的气泡将其中富含的铁质带到了釉层的表面,当温度升到1300度以上时,悬浮在釉层表面的铁质越来越多,当温度开始降至1000度时,则从中析出富铁的小晶体,形成了鹧鸪斑或油滴。如果在油滴形成的过程中又突然升温又降温冷却,则会使形成油滴中的铁结晶溶解,又立即受到快速冷却的影响时,会使铁的结晶周围形成薄膜而成为曜变。如果在油滴形成的后期温度提高较多,则油滴结晶会散开并且开始流动,富含铁质的部分则会流成兔毫纹。如果温度过高或冷却过快,会使釉流淌过快,而成为纯黑釉,而无法呈现肌理质感的釉面。建盏的烧成工艺与烧成气氛是微妙而复杂的,更体现了古代窑工的高超技艺与智慧。工艺操作难度之大,就如《方舆胜览》记载:“然毫色异者,士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艰得之”,万中选一的建窑珍品由于其釉色肌理的自然天成、含蓄内敛的本质,和工藝上的珍稀,受到士大夫们的推崇,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据史书记载,宋代建州不单盛产名茶,又出产陶瓷,而自南唐始建州便是佛教圣地,三步一寺,五步一刹,僧人们植茶、制茶、饮茶,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后来宋代的饮茶风尚及“建盏”瓷器的推广使用。“建盏”珍品独特的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和当时社会士大夫们的审美时尚紧密相联的,在宋代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思想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点也相应产生了变化,崇尚自然则是当时审美的最高目标。就是摒弃矫揉造作、装饰雕琢,回归宇宙本体的和谐与自然,追求一种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并把这一切提高到透彻领悟的哲理高度。这种审美意识表现在建筑上,则出现了以白墙黑瓦为主体的艺术形式,槛枋栋梁不设颜色,只求本色;表现在绘画上则是寄情于山水花鸟的自然情态,求平淡天然之美;在服饰上,则主张简朴,不求过分奢华,尤其妇女服饰“惟务洁净,不可异众”。而这种理学思潮折射到瓷器艺术风格上,便形成了宋瓷对内在品质的刻意追求上。如建窑油滴、兔毫这种自然流淌的油滴纹、兔毫纹在瓷器上的再现,鹧鸪斑纹对鹧鸪鸟纹的意象再现,使制瓷匠师得到自然现象的某种意蕴,经过集体智慧外化而成。建盏通过窑变产生的鹧鸪斑、油滴、兔毫等自然肌理,已脱胎于普通浮薄浅露的器具,釉色的丰富含蓄与内敛,不同于一览无余的单色黑釉。釉色含蓄的结晶釉斑,让黑瓷的质感展露无余,这种追求内在意蕴的艺术风格,在建窑建盏珍品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建盏工艺就是在追求不变中的变,而且是在窑火中去捕捉最佳的影像,是在窑中作画,追寻神变。斑纹中微细的提高都非常困难。建盏它不是配方知道后,就可以重复制造的东西。它的烧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无论现代还是早期,优秀的建盏作品都非常稀少。现代建盏陶艺家,每窑仅烧几件作品,而且失败多,成功少,所以一年能烧出二三十件优秀作品就很难了。建盏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真正的,纯粹的陶瓷艺术。

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碾深罗细,琼蕊暖生烟。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纤纤捧,冰瓷莹玉,金缕鹧鸪斑。

金缕鹧鸪斑的釉是基于釉矿的铁系结晶釉,铁元素在特定的还原气氛下会形成带有晶膜的结晶斑,晶膜上不同比例不同价位的铁元素在光的作用下会有不同的表现,会呈现出蓝、金、甚至是彩光的镜面效果。斑纹的形态和釉的光彩这两者的形成条件相互制约,金缕鹧鸪斑找到了他们的平衡点!

作者简介:王东凯,1983年出生于建盏之乡福建建阳。在杭州工作期间受宋文化影响回到家乡研修建盏的烧制,在父辈们早年烧龙窑的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陶瓷技术,不断摸索钻研,掌握了建窑兔毫与油滴建盏的烧制技艺。2014年 4月,推出《建盏之光》系列作品;同年10月,《建盏之光》在第七届厦门文化博览会——福建省文化品牌综合展区展出,大获好评;2014年11月,作品入选第二届澳门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2015年 1月,作品《金口油滴建盏》在北京荣获2015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巧夺天工·金马奖”金奖;2015年 8月;建盏作品被建阳文化馆永久性收藏;2015年8月,作品《金口鹧鸪斑建盏》被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王府井馆收藏;2016年1月,烧制出金缕系列,注册商标金缕鹧鸪斑,广受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