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珐琅器赏析

2019-07-19刘彬

神州·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宫灯珐琅宫廷

刘彬

摘要:珐琅器起源历史悠久,自元代传入中国后,曾于明、清两代兴盛一时,以其华丽的造型、富丽堂皇的色彩、寓意吉祥的纹饰适用于宫廷生活,至今仍魅力不减。虽然它是一种源自阿拉伯的工艺,但已被赋予了中华文化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明、清;珐琅器

1、掐丝珐琅盘

菊瓣式平折沿,腹壁斜直,平底。铜胎,掐丝,通体泛蓝,充填珐琅、蜜蜡黄、油红、绿松石等嵌物。盘里外都装饰纹样,盘沿菊瓣内掐丝五瓣花叶,依次循环填饰红、白、粉红、蓝及黄色共三十瓣。内壁蓝地布倒草莓纹锦,饰以七珍八宝,盘外壁浅蓝地以草莓纹为锦,装饰番莲、回纹、转枝花各一圈。盘内底篆书“寿”字,左右有“卍”纹饰,两旁红、黄色降龙昂首举单足拱寿,四周满布五色祥云。盘外底中央掐丝填红“大明万历年造”二行楷书款,周饰五色云纹。此件掐丝珐琅盘,以红、黄色五爪龍纹为主色调,应属皇宫内的御用器。

珐琅工艺起源悠久,古埃及、希腊和罗马都曾出现过珐琅制品,掐丝珐琅在元代传入我国,明清两朝兴盛一时。自从掐丝珐琅传入之后,由于她具有金属的高贵性与珐琅釉料的装饰性特点,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而最开始掐丝珐琅只是在宫中制作,这是由于掐丝珐琅金碧辉煌、富丽华贵的观赏效果,比较符合封建统治阶层的审美需要,并深得帝王权贵的赏识。而且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釉料配制难度较高、需要很高的烧制技术以及较高的生产成本,所以当时主要由宫廷内皇家御用作坊来制作,从那时起掐丝珐琅就流传开来。

我国的掐丝珐琅器在经历元代、明宣德时期以及明中期的发展之后,直到十六世纪中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开始,掐丝珐琅拥有了更广泛图案装饰题材,主要包括龙凤纹、松竹梅纹、灵芝仙鹤纹、荷鹭鱼藻纹、山水人物纹等,其中八宝纹作为宗教内容纹样,成为这一时期图案较为时尚装饰形式。此外,用“双龙捧寿”、“福寿吉祥”、“万寿如意”、“福寿康宁”这种寓意吉祥的文字与图案相结合,这类型的装饰形式也在这一时期开始盛行。此件掐丝珐琅盘的纹饰图案就是明代万历年间图案装饰题材的典型代表,是珐琅器中的精品之作。

2、景泰蓝宫灯

此宫灯以铜为骨架,做成八角,然后在骨架之间镶以扁铜丝和玻璃。在铜制的胎上捏出图案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经烧制、磨平镀金而成。彩釉上有砂眼,丝掐得较粗,镀金部分金水厚,胎的铜质较好,为紫铜胎,体略显厚重;彩釉均为天然矿物质料,色彩深沉而逼真。

宫灯在中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宫灯作为我国手工业制作的特种工艺品,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直到今天在一些豪华殿堂和住宅里仍能发现宫灯造型装饰。

在清代,宫灯由于珍贵竟然成为皇帝奖赏王公大臣的赐物。《清朝野史大观》有载:“定制岁暮时,诸王公大臣,皆有赐予。御前大臣皆赐岁岁平安荷包一。

景泰蓝宫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手工艺品之一,以雍容华贵、充满宫廷气派而闻名于世。由于长期为宫廷所用,除去照明外,还要配上精细复杂的装饰,以显示富贵和奢华。

参考文献:

[1]《故宫所藏珐琅器的研究》

猜你喜欢

宫灯珐琅宫廷
长信宫灯
锋芒毕露的法国宫廷画家
元宵节话宫灯
一盏灯的绚烂
第六道宫廷古法白米饭
宫廷古法白米饭
失传200多年宫廷珐琅彩技艺将复活 需要167道工序
“病”友们的宫廷大戏
珐琅器之画珐琅
从一件珐琅炉谈明万历朝掐丝珐琅工艺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