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名篇的理论张力

2019-07-19胡可

神州·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毛泽东

胡可

摘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主席在井冈山斗争处于关键时刻的经典名篇,在我党早期革命斗争实践中,起到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影响了几代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刻、中国面临巨大外部环境機遇和挑战的今天,重读此文,从中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养料,坚定三个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理论张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毛主席经典名篇。它创作于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最为艰苦的岁月,用刀锋一样犀利的笔触,清晰的匡正了当时党内同志普遍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为革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是我党历史上一篇不朽的理论杰作。它对当时的武装斗争以及人心的巩固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对当前的整体环境和形势,也有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是一篇长读长新的经典之作。

一、直面现实问题的理论勇气

毛主席的这篇经典文章,是来自于给时任红4军第1纵队司令员林彪的一封信,针对的是当时普遍焦虑的问题,即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这是当时所有党员干部都最为关心忧虑,却又普遍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问题。究其原因,无外乎任何一个在当时环境下坚持斗争的党员干部、革命军人,都在艰巨的革命形势之下,面临着深深的困扰。外部敌人确实十分强大,帝国主义的军事力量自不必说,官僚和买办当道的国民政府和各地军阀的实力也远远强于红军,甚至于很多地主武装和民团,都能够给基层红色政权造成巨大的伤害。而从我们自身的情况来看,一时的失败尚在其次,更关键的是,就算按照马列主义的经典理论,我们也很难看到革命胜利的曙光。中国并不是经典意义上的工业国家,根本没有足够的产业工人,而在革命的中心江西苏区等地,甚至于整个社会形态还是极其落后封闭的,不论基层的干部、战士或者群众,思想觉悟和精神状态,都和作为榜样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的例证似乎差之千里。不论从传统中国历史的成王败寇看,还是从近代资本主义扩张的历史实践间看,甚至于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理论与实践看,中国的共产主义革命,确实在当时的人们眼中,很难看到成功的现实曙光。虽然广大的基层群众认可这个这个光明的前景并愿意为之献身,具有较高理论素养的党和军队的骨干领导也从内心信服这一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实践,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除去理想主义的光辉,任何一个处于当时历史环境中的现实的人都会有此一问: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

尽管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又确有其事、其实的重要现实政治、也是重要的理论问题,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有足够的勇气在公开的环境下直面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严酷的政治环境,白区的敌人虎视眈眈,苏区的形势危如累卵,为了应对白色恐怖,对于反革命分子的严酷肃清手段在当时在所难免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公开提出这个疑问。另一方面,面对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和发展局势,每一个忠诚的革命干部和革命军人,都从内心深处希望革命能够顺利的成功进行,越是艰难困苦之际,革命的精气神越是可鼓不可泄,在这种局势下,无论是出于幻想的乌托邦式考量,还是朴素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都没有人会公开提出这种疑虑。长期下去,不管我们主观意愿如何,这个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似乎就一定程度成了皇帝的新装。我们可以依靠精气神支撑一时,但是批判的武器并不能够代替武器的批判,现实的问题不解决,方向的问题不明确,人心的散去只是时间问题,革命的前途也确实殊未可知。无论后来政治变迁如何,作为当时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的林彪,确实揭开了这个盖子,把问题摆到了大家面前,而所谓正如奇才遇事见,平日乃与常人同,毛主席的伟大,也正在这种时候加以闪现。毛主席用一篇洗练的文章,直指人心,直面当时各级革命干部、革命军人、革命群众心底最深层的忧虑,有着最强的针对性,而且是用不留余地的针对方式说清了问题,让大家彻底的认识到了革命成功的必然性,这种直面问题的态度和理论水平,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念兹在兹、梦寐以求的。

在当前的时代环境下,某种程度上,我们面临着和当年类似的困局。时代同样是伟大的时代,领袖也同样是杰出的领袖,振兴中华的初心一如既往,为民鼓呼的衷肠也从未改变。但是,外部的环境一样压力巨大,内部的问题也一样错综复杂。虽然没有了帝国主义直接架在我国领土之上的坚船利炮,但是在一带一路沿线上形形色色的反华武力星罗棋布,虽然没有了四大家族的敲骨吸髓,但是在国际上妄图通过贸易战收割我国百姓血汗羊毛者亦大有人在。时代在变化,斗争的形式或许明面上没有当年那么血雨腥风人头落地,但是在斗争的层次和复杂度上并不逊于以往。在当前的环境下,唱衰中国共产党、唱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唱衰中国人民解放军者确实大有人在,斗争是长期的,一时的成败是难免的,速胜论的思想是不可能成功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心的疑虑是必然的,时代也呼唤着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样的杰作,呼唤着能够直面当前人心,引领时代风潮的理论杰作。庆幸的是,在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同志的一系列经典著作中,我们都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喷薄而出。

二、深刻透彻的理论张力

马克思早就雄辩地指出,只要理论足够彻底,就能够说服人。井冈山时代的革命斗争绝对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大家都在拎着脑袋干革命,忽悠和自欺只会有反效果。面对马上就能够验证真伪的理论,没有足够的彻底性,是不可能有说服力的。客观说,毛主席不像王明等人,没有“洋墨水”的经历,没有炫目的国际光环附身,没有大段用俄文背诵马列原著的炫技手法,有的只是最为朴素、最为扎实,最为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深刻实践。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只靠一腔热血,因为空有一腔热血在苏区的战场上只会带来无尽的无谓牺牲,更不能够依靠本本主义。马列主义是普遍真理,但是要掌握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绝不仅仅依靠马列主义的著作文字本身,如果仅仅用背书的方法就能够掌握人类的普遍真理马列主义,那马列主义和人类本身,岂不是太廉价了吗?这种简单朴素的道理,在当时当局者迷的环境下,确实很多人都无从理解,这也是王明等人的土壤。但是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历史的规律是颠簸不破的,任何违背规律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理论,最终都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这是历史的客观和必然。没有根植于中国大地的丰富实践和深入思索,没有几十年如一日的着意自我塑造和努力,这种正确的理论是不可能形成的。马列主义是什么?马列主义不是空泛的教条,而是具有最强穿透力的灵动的理论法宝,就像欧几里德、高斯这些数学巨匠总结的数学定理一样,如果某个数学难题你运用这些定理做不出来,那显然不是定理有问题,而是只能是你个人的数学水平问题。同样的,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如何,就像做数学题一样,绝对不可能是背熟定理就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根据实际情况,把人类社会的基本定理,清晰准确的运用到人类社会的问题当中来,这样,才是真正的大师,数学大师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巨匠亦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这个意义上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在井冈山斗争这一具体问题上的精彩展示,但又不仅仅局限意义于此,因为它着眼的是整个革命的全局,是在众人都不会运用原理解答题目或者运用很笨拙时刻一次经典的示范展示,这种意义,怎么理解深化都不为过。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思想,可以短短用一篇小文章来展示,但是这种思想的得来,确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努力奋斗结晶。没有“独坐池塘如虎踞,杨柳树下养精神”的少年毛泽东的奋发,没有“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青年毛泽东的坚守,没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盛年毛泽东的家国情怀,没有这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不能写出来的,就算写出来这个题目,在文字上进行讨巧,也是决然没有一点说服力道的。和那些看上去文字铺陈,雄辩滔滔,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理论文章比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简直朴素之际,通篇没有一句废话。为什么革命能够发展?为什么中国的革命一定能够成功?为什么江西而不是其他地方会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凡此种种,看上去寥寥数语,不事铺陈。但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没有一点虚浮的东西,确让人看后觉得过瘾之极,添一句嫌多,减一句嫌少,这就是理论的魅力,也是理论彻底性的最好展示。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现代化历史时期,我党、我国、我军的建设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阶段,在这个全新的节点上,急需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出现,来彻底的说清问题,用理论的彻底性,激起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热诚。所幸,十九大中最新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填补了这个空白,这是新时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们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是品格内核完全一致,是一脉相承的。

经典的特色就是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节点上,重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重温理论精神和现实意义,意义是重大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8.11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2009.

[3]张晓爱.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M].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6

[4]时进.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习毛主席著作笔记[J].学术月刊,1960.1

猜你喜欢

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毛选》第五卷缘何未能在毛泽东生前出版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毛泽东对叶剑英的深情厚望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毛泽东的生日宴会都上些什么菜
政治家的身高
电视连续剧《开国领袖毛泽东》